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5篇
农学   20篇
  1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9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不同制作工艺对苦丁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苦丁茶原料有多种,如大叶冬青、木犀科女贞等。目前在市场上销售较多的苦丁茶是采用木犀科女贞(Liustrum Iucidum Ait)和长叶女贞(Ligustrum Compachum Hook.f.etThoms.)的幼嫩芽叶加工而成。苦丁茶因具有散风热、清头目、生津止渴、消食提神、杀菌止痒等功效而被广为饮用。近年来,关于苦丁茶的报道较多,但都局限于对其化学成分和  相似文献   
82.
黄瓜制种低产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83.
84.
通过对贵州栽培型地方茶树气孔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找出影响其气孔发育相关基因,为贵州栽培型地方茶树开发利用提供依据。该研究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GBS),以253份贵州栽培型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与5个气孔表型性状有关的SNP位点共关联45个,在下游50 kb的45个SNPS位点范围内共检测到20个基因。其中6个基因与气孔长度(SL)有关,1个基因与气孔宽度(SW)有关,7个基因与气孔面积(SA)有关,2个基因与气孔密度(SD)有关,4个基因与气孔周长(SP)有关,该研究成果有助于对具有复杂遗传背景和丰富生态类型的栽培型茶树资源的开发利用,以便筛选出适应性强、能够促进贵州茶产业品种结构调整的优良茶树品种。  相似文献   
85.
【目的】比较分析大厂茶古树及其无性系子代株系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为科学评估古树茶及无性系茶园的社会经济价值,引导政府和茶农有效保护及合理利用古茶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调查22个优良大厂茶古树单株及其4年生无性系子代株系的春梢物候期、产量构成因子及持嫩性,并测定其春梢一芽二叶的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对大厂茶古树与其无性系子代株系农艺性状和主要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除古树L12和L15外,其余20个古树的萌动期、一芽一叶期和一芽二叶期均比其子代株系晚。除古树L01、L14、L15和L22外,其余18个古树的一芽三叶期均比其子代株系晚。除古树L01、L05、L07、L10、L12、L14、L15和L22外,其余14个古树的驻芽期均比其子代株系晚;除古树L10、L14、L15、L18、L19、L20和L22外,其余15个古树的产量构成因子及持嫩性均比其子代株系差或一致;除古树L03、L12、L14、L15和L16外,其余17个古树的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含量、总糖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子代株系(P<0.05,下同)。除古树L21外,其余21个古树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其子代株系;基于春梢物候期、产量构成因子、持嫩性和主要品质性状等17个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2个古树的综合得分均低于其子代株系,基于8个主要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2个古树的综合得分均高于其子代株系。【结论】大厂茶古树茶的风味物质较其无性系子代丰富,但大多数大厂茶古树表现出产量较低、物候期晚、生长周期较无性系子代短。  相似文献   
86.
为明确茶蚜Toxoptera aurantii Boyer de Fonscolombe寄主选择行为机理, 通过自由选择法研究有翅成蚜对7个茶树品种的取食选择性, 利用蚜量比值法对供试茶树品种进行抗性鉴定, 并进一步分析茶蚜取食选择性与茶树叶片物理性状及主要生化成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有翅成蚜对7个茶树品种的取食选择性存在差异, 其中对‘黄金芽’的选择性最强, 而对‘黔茶1号’和‘黔茶10号’的选择性最弱。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 供试茶树品种中, ‘黔茶1号’‘黔茶10号’为抗虫品种; ‘福鼎大白茶’‘龙井43’‘黔茶8号’为中抗品种; ‘黔湄601’为感虫品种; ‘黄金芽’为高感品种。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 茶蚜取食选择性与茶树叶片总厚度(r=-0.84)、下表皮厚度(r=-0.78)、栅栏组织厚度(r=-0.94)、咖啡碱含量(r=-0.91)、茶多酚含量(r=-0.94)呈显著负相关, 与气孔密度(r=0.93)、游离氨基酸含量(r=0.94)呈显著正相关, 而与海绵组织厚度(r=-0.27)、可溶性糖含量(r=0.75)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可为我国抗蚜种质资源鉴选及利用、茶蚜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