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82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1篇
  83篇
综合类   134篇
水产渔业   48篇
畜牧兽医   35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基于资源整合矿井煤层赋存及地质条件,探讨薄煤层开采较为科学合理的开采技术,先后对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进行了分析比选,分别指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得出结合矿井实际情况的采煤方法。  相似文献   
82.
通过对平顶山市七矿采煤塌陷区治理建设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论述,引发对采煤塌陷区治理建设的思考,变废为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3.
利用CiteSpace软件梳理当前国内外采煤塌陷研究热点,对国外侧重于矿区环境评价、回填材料更新和地表形态变化等研究,并对我国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技术进行分类与评价。现有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技术包括:1)土壤重构与地貌重塑技术。该技术从充填材料、土壤重构方式和修复理念上不断创新,未来技术研究向更为高效、绿色和经济转变。2)土壤修复技术。未来应不断扩展复合菌种的筛选与匹配、微生物修复生态风险评价、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等研究。3)景观重建技术。该技术模式多样,亟需体系化、全域化和模式化的景观重建技术研究与推广。针对当前研究不足,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应在理论研究、创新联合修复手段和修复后监测技术等方面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84.
本规划对采煤沉陷区的生态治理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大面积种植沙棘、柠条、沙柳、樟子松、紫花苜蓿等植物,提高采煤沉陷区绿化率,增加物种多样性,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对全区绿色矿山治理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为采煤沉陷区的生态治理提供有力的借鉴。  相似文献   
85.
86.
煤炭资源的开采与发掘必须采用合理科学的方法与方式,坚持集约发展,延长煤炭资源的使用年限,加强煤炭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提升煤炭的综合利用率。本文首先阐述了煤矿开采的特点,其次,分析了走向长壁采煤法和倾斜长壁采煤法这两种常见的采煤技术,同时,还探讨了选择采煤方法的原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7.
本文介绍了利用采煤塌陷废弃耕地和水域资源建设养殖池、养殖废水净化池,配套增氧、投饵等设备,进行集约化、微循环养殖加州鲈鱼的技术模式。以期为同类型水域资源高效生态养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8.
89.
为了揭示不同工程复垦措施下采煤沉陷区土壤质量的演变特征,基于1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晋东南采煤沉陷区在表土剥离和混推复垦两种工程复垦方式下,10年间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土地生产力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复垦初期,表土剥离处理的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土地产出能力均显著高于混推复垦。复垦7年时,土壤的物理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与多样性和土地产出能力基本一致,差异不显著。复垦10年间,0~2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始终表现为表土剥离>混推复垦;10年间表土剥离较混推复垦收益累计增加6609元/hm2,因此,表土剥离复垦方式在保持耕层土壤肥力及综合收益上要优于混推复垦。但复垦10年后,2种复垦方式土地生产力和肥力水平均很低,说明复垦方式只是矿区复垦过程的一个前置环节,矿区土壤的生态恢复是必须要结合施肥措施进行。  相似文献   
90.
为探究采煤塌陷区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以山东省微山县地面塌陷较严重的11个乡镇作为研究区,基于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分析研究区2000-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取自然、社会经济等多个驱动因子,运用CLUE-S模型及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进行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与驱动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在整个研究期呈减少、增加、减少的趋势,城乡建设用地、塌陷积水区2000-2005年面积增幅最大;距居民点的距离是影响耕地、城乡建设用地及水域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子,距工矿的距离是影响塌陷积水区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保护等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