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47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16篇
  42篇
综合类   93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41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松嫩高平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及时空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能够揭示自然条件变化状况和人类活动干扰程度。文中以松嫩高平原典型区域巴彦县为研究区,运用GIS、RS技术,采用Matlab编程,测算不同时段(1979-1991年、1991-2003年和2003-2015年)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相对变化频率和不同时点(1979年、1991年、2003年和2015年)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区位指数,利用半方差函数挖掘土地利用信息图谱,深入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数量特征和时空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相对变化频率和地类区位指数的空间异质性由结构性因素、随机性因素引起或由二者共同作用引起,其土地利用过程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影响程度不同。(2)土地利用类型不是以均匀、连续的方式发生变化,而是随着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呈现快速和不连续的转变。水田、草地的土地利用变化速率最高,园地、水域和其他用地的土地利用变化速率较高,建设用地、旱地和林地的土地利用变化速率较低。(3)研究时段内区域土地利用相对变化频率越大,地类区位指数越小,该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相比,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3.
农用地分等及土地开发整理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盼盼  宋戈  王越 《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1):258-264
解决耕地占补平衡中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不到位等问题,对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以鄂尔多斯-安平-沧州输气管道工程(盂县段)项目为基础,进行微观案例分析,探索农用地分等及土地开发整理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具体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可以准确定位被占耕地的数量及空间布局,经过计算和分析,确定被占耕地等级。2)基于农用地分等和土地开发整理成果,可以确定补充为耕地的土地利用等别、数量及空间布局,补划为基本农田的一般农田的等别、数量及空间布局;可以保证补充耕地的等级和数量不低于被占耕地的等级和数量;补划为基本农田的等级和数量不低于被占基本农田的等级和数量;补充的耕地与其他耕地集中连片。3)耕地异地占补平衡当中,交易机制不健全,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价格区域间差异甚大,在解决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问题的基础上,将补充耕地及基本农田补划的方法推广到耕地异地占补平衡中,为耕地占补平衡提供更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84.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桐乡市董家茭白大棚设施面积不断扩大,有力地提升了农产品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了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总结基地内多年大棚春茭栽培实践和茭白大棚设施栽培技术,旨在为茭白大棚设施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
简述了松木桩拦挡配置灌木护坡技术的方法原理及施工要点,并以北京市延庆县上辛庄水土保持试验基地松木桩拦挡配置灌木护坡试验小区为例,对扦插植物的生长情况、成活率以及小区内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紫穗槐、沙棘生长良好,改良土壤效果显著;施工4年后,紫穗槐、沙棘的新枝高度分别平均增长到132、117.2 cm,新枝基径分别平均增长到0.93、1.33 cm;与空白对照小区相比,扦插紫穗槐区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5.06 g/kg,全氮增加0.02 g/kg,速效磷增加5.62 mg/kg,速效钾增加20.55 mg/kg,pH值下降0.11;扦插沙棘区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0.15 g/kg,全氮增加0.05 g/kg,速效磷增加5.82 mg/kg,速效钾增加28.06 mg/kg,pH下降0.18.说明沙棘适应性强,改良土壤的作用优于紫穗槐;松木桩拦挡配置灌木护坡技术水土保持效果显著,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6.
总结分析美国白蛾入侵我国以来的总体扩散和危害情况,研判2022年发生趋势.结果显示:美国白蛾在我国总体呈现入侵初期局部扩散、入侵中期快速发展、当前扩散持续向南但明显趋缓的态势,危害情况得到良好控制;2021年美国白蛾总体呈现发生期不整齐,世代重叠严重,第1代、第2代整体危害较轻,第3代危害多点暴发、偏多偏重发生的危害特...  相似文献   
87.
为了考察3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es)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选择初始体重为(98±6)g的圆斑星鲽240尾,随机分为8组。分别接种花津滩芽孢杆菌(Bacillus hwajinpoensis)SLWX_2、嗜碱盐单胞菌(Halomonas alkaliphila)X_3和麦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macleodii)SLNX2的不同组合。测定了不同组合中各项无机氮及有机物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实验过程中,对照组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总氮和化学需氧量的浓度均呈持续上升趋势,分别从0.21 mg/L升至15.94mg/L,0.08 mg/L升至5.68 mg/L,1.10 mg/L升至7.05 mg/L,1.74 mg/L升至38.86 mg/L,1.19 mg/L升至22.87 mg/L。而加菌组的各指标浓度一直低于对照组,其中,SLWX_2+X_3+SLNX2组合对圆斑星鲽养殖废水净化效果最佳,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总氮、化学需氧量的浓度分别低于对照组68.55%、48.36%、58.38%、40.02%和27.47%,SLWX_2+X_3组合的净化效果次之。此外,第21天时,对照组出现大量死鱼现象,各实验组中仅有少量死鱼。研究表明,添加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可在不添加碳源的情况下实现脱氮功能,有效维护养殖水质,并且对圆斑星鲽无毒害及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88.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作为发掘和鉴定有利基因的有力工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以秀水134为背景亲本,以扬稻6号为供体亲本,构建了一套染色体片段代换系。该代换系包含53个株系,其代换片段长度在7.4~182.15 cM之间,占水稻全基因组的0.49%~12.15%,平均占水稻全基因组的5.0%。这套代换系的代换片段总长度为1 995 cM,覆盖水稻基因组的1.33倍。本文还对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构建策略和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9.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有历史悠久、异彩纷呈的茶文化事项。虽然近些年已有多种茶书问世,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全面系统介绍茶文化知识的普及读物,《中华茶文化丛书》正是填补空白之作。《中华茶文化丛书》展示了数千年中国茶文化精华的风貌,中国茶叶品饮艺术的情趣和具体操作,以及中国茶叶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和影响,致力于探求茶文化的根本精神和与当代生活的密切关系。丛书共10本,为大32开本,100多万字,书前均有彩色插页。每本书的名称分别是:1.《茶路历程——中国茶文化流变简史》2.《茶品悠韵—…  相似文献   
90.
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入渗、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剖面结构、水分入渗过程等的作用机理,采集田间长期定位耕作措施(常规耕作、免耕、深松)试验中的原状土柱(0~100 cm)及0~10 cm、10~20 cm、…、90~100 cm环刀样、原状土及混合土样,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进行了0~100 cm土层土壤入渗过程和饱和导水率的测定,分析了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结构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从土柱顶部开始供水(恒定水头)到水分全部入渗到土柱底部的时间为:常规耕作免耕深松;土柱土壤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为:深松免耕常规耕作;土柱累积蒸发量为:常规耕作免耕深松。土壤的饱和导水率表现为:0~10 cm和50~60 cm土层,免耕深松常规耕作;20~50 cm和60~100 cm土层,深松免耕常规耕作。随土层的加深,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先增加(10~20 cm)再降低的趋势。在0~40 cm土层和80~100 cm土层,均以深松处理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高。在60 cm以上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免耕深松常规耕作,而60 cm土层以下土壤有机碳显著降低,均低于4 g·kg?1,且在70 cm以下土层,常规耕作免耕深松。综上,耕作措施能够改变土壤有机碳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蓄水保墒;深松更利于水分就地入渗,而免耕则更利于有机碳的提升和水分的储存,其作用深度在0~60 cm土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