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64篇
农学   9篇
  2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新西伯利亚银白杨组培不定芽生根质量的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引进的俄罗斯优良的新西伯利亚银白杨(Populus bachofenii×P.pyram idalis,ROZ)杂交无性系组培不定芽为材料,研究了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蔗糖质量浓度、琼脂质量浓度和pH值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组培不定芽生根率和根系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蔗糖质量浓度、琼脂质量浓度和pH值对新西伯利亚银白杨组培不定芽生根率没有显著的影响,而对平均生根数、平均根长和偏根率有显著的影响。隶属函数综合分析表明:以WPM培养基、IBA 0.05 mg.L-1、蔗糖25 g.L-1、琼脂7 g.L-1和pH值为5.8时,新西伯利亚银白杨组培苗生根率可以达到98%,根系质量最好(生根数多、根长长、偏根率低)。  相似文献   
82.
常温秸秆还田菌群的筛选及分解稻秆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一组人工构建的常温(28℃)菌群的分解能力及分解性质进行研究,以获得常温下能够分解秸秆的微生物群及人工加速秸秆还田的分解技术。【方法】以多年堆积的稻草腐烂物为菌源,用改良的Mandels培养基经长期富集培养和定向驯化获得一组稳定的纤维素分解菌群。以标准的纤维素酶活性测定方法对分解过程中酶的活性进行评定,利用气质联机测定分解后的挥发性产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监测分解过程中菌种动态变化。【结果】5d后稻秆总减重量达到39.6%,在培养基占总体积1/5、pH=6、培养第5天时纤维素内切酶(CMC)活性表现最高,达到14IU·ml-1;培养过程中发酵液中有10余种挥发性产物,且不同时期产物的种类和浓度变化很大,从DGGE图谱发现在培养不同时期菌种组成有很大差异,通过各条带近缘种16s rDNA扩增信息构建系统树可见,各条带近缘种分别归属Clostridium、Brevibacillus、Bartonella、Bacteroidetes4个属。【结论】常温纤维素分解菌群能够加速稻秆分解。  相似文献   
83.
紫红秋叶色木槭优良观赏种质资源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踏查、样线调查、定株观测和采种育苗相结合的方式,对张广才岭地区色木槭紫红秋色叶类型的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色木槭紫红变叶类型种群数量少,群落中个体比例低,但是在优势地点的群落内有一定的资源数量;紫红叶色单株在7年的观测期间表现出了稳定的叶色性状,而且这种秋季紫红叶色性状具有可遗传性,具有新品种选育和直接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84.
新西伯利亚银白杨微枝试管外生根与微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立东  杨玲  沈海龙  刘春苹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983-14986
[目的]提高新西伯利亚银白杨试管外生根的驯化效率。[方法]以新西伯利亚银白杨的无性系组培微枝为材料,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了微环境因子与其试管外生根率和根系质量的相关关系。[结果]基质25%草炭+30%蛭石+45%珍珠岩的微枝生根效果最好。其隶属函数值、生根率、生根数、根长和偏根率分别为0.857、90%、11.6条/株、2.25cm和11%。用IBA处理的微枝生根效果最好,300mg/L IBA处理的隶属函数值、生根率、平均生根数、平均根长和偏根率分别为0.785、93.33%、6.12条/株、1.15cm和13.67%。20℃下微枝的生根效果最好,其隶属函数值、生根率、生根教、根长和偏根率分别为0.820、100.00%、7.80条/株、1.17cm和15.33%。75μmol/(m^2·s)光照强度处理的微枝生根效果最好,其隶属函数值、生根率、生根数、根长和偏根率分别为0.686、100.00%、8.76条/株、2.08cm和38.00%。基质含水率为50%的微枝生根效果最好,其隶属函数值、生根率、生根数、根长和偏根率分别为0.894、100.00%、7.73条/株、1.75cm和13.33%。[结论]该研究为建立新西伯利亚银白杨的快速有效微繁技术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5.
采用固定标准地的标准木法,对樟子松人工林林木营养元素含量与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林木体内养分元素中大量元素N和Ca的平均含量较高,然后依次是K、P、Mg;微量元素中以Fe含量居最高,然后依次是Mn、Zn、Cu.樟子松林木体内营养元素含量主要集中在叶、枝和根中,其中以针叶和<2mm的细根等部位较高.  相似文献   
86.
以未成熟和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进行了红松愈伤组织的诱导,其结果表明,成熟胚的诱导效果明显好于幼胚;鉴于诱导产生褐化的主要部位来自胚根,所以外植体应选用子叶、胚轴或去除胚根的胚;诱导培养基采用LM+2,4-D2.0mg/L+6-BA0.5mg/L可诱导出较大量Ⅱ型有效愈伤组织,经组织学观察,可见早期原胚团,疑似胚性愈伤组织;继代增殖培养基可采用LM+2.4-D0.5mg/L+6-BA0.2mg,/L。  相似文献   
87.
利用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硝酸银(AgNO_3)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抗褐化剂处理,检验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外植体褐化与体胚发生的响应格局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10 mg·L~(-1)的ASA处理显著降低了植体褐化指数(代表外植体褐化面积比值)、褐化率和体胚发生率;随着ASA质量浓度的增加,褐化指数、褐化率和体胚发生率不断增加;在100 mg·L~(-1)时,褐化率达到98%(等同于对照),褐化面积和体胚发生率分别达到0.734和73%,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200 mg·L~(-1)对外植体致死;协方差与相关性分析表明,ASA处理对水曲柳外植体褐化与体胚发生的影响格局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②GSH对水曲柳外植体褐化指数和褐化率的影响较小,无规律性变化格局;10、20 mg·L~(-1)的低质量浓度处理显著降低体胚发生率,但随质量浓度增加体胚发生率增加,在200 mg·L~(-1)处理时显著高于对照,与100 mg·L~(-1)以下ASA处理的体胚发生影响趋势一致。③AgNO_3在显著降低水曲柳外植体褐化指数和褐化率的同时也显著降低了体胚发生率;PVP处理对水曲柳外植体褐化影响不大,各处理体胚发生率虽均高于对照,但无规律性变化格局。④GSH、PVP和AgNO_3这3种抗褐化剂对水曲柳外植体褐化与体胚发生的影响格局之间不具有显著相关性。综上,ASA可以用来进行水曲柳体胚发生伴随外植体褐化现象生物学机制解析的优选试剂。  相似文献   
88.
5-氮胞苷对水曲柳合子胚外植体状态及体胚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5-氮胞苷,研究了其对水曲柳合子胚外植体状态和体胚发生的影响.在培养开始时加入不同浓度的5-氮胞苷会抑制水曲柳愈伤组织发生和水曲柳体胚发生.各浓度处理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均低于未添加5-氮胞苷的对照,且差异显著.除了50.0和100.0 μmol/L处理的体胚发生率与未添加5-氮胞苷的对照差异不显著外,其...  相似文献   
89.
郭敏  沈海龙  杨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576-11579,11587
[目的]研究东北地区野生花楸树[Sorbus pohuashanensis(Hance)Hedl.]种子的重量、生活力和发芽能力等,为野生花楸树成熟种子品质的预测及野生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东北分布区内6个天然群体新采集种子和低温密封贮藏2年的种子为试材,研究了种子重量、生活力和发芽能力的地理分异特点及贮藏对其影响。[结果]种子重量和生活力在个体间差异极显著,且与极端最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低温贮藏降低了种子重量和生活力的变异幅度;种子发芽能力以山河群体最高,绥阳和八家子群体较低,其余群体中等。[结论]花楸树种子具有极好的耐寒性,且在贮藏过程中进行了生理后熟代谢。  相似文献   
90.
动物取食和扩散森林植物种实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取食扩散森林植物种实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动物联系的-个重要方面, 不仅是联系母株与其子代幼苗的重要桥梁, 也是植物生活史中的-个重要阶段。文中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动物取食森林植物种实及其与这些植物种子散布、萌发、幼苗生长和种群扩展等方面关系的研究成果。动物在取食和破坏森林植物种实的同时也将这些植物的种子扩散到-个新的生境斑块, 其消化道机械的或化学的作用提高了这些森林植物的种子萌发率和萌发进程, 促进了其早期定居和种群扩大。动物对森林植物的这种作用具有长期性, 形成特定动植物间或多物种间的协同进化。近年来, 森林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可能会因为干扰了森林植物种实的动物散布者而影响森林植物种群的扩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