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9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09篇
林业   172篇
农学   116篇
基础科学   117篇
  126篇
综合类   938篇
农作物   62篇
水产渔业   100篇
畜牧兽医   351篇
园艺   150篇
植物保护   5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1.
广西北流市从1990年起,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仅用几年时间,就使全市的大农业初步形成“三区、八带、九大基地”与种养加、农工商、农科教、内外贸相结合的多产业配套综合经营发展的“双高一优”农业新格局。从1990年到1993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由8.3亿元增长到36.26亿元,增长了3.4倍。农村经济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由73.2:26.8调整为55.2:44.8;农产品商品率由49.7%提高到60.5%。1993年粮食年平均公顷产量达到15154.5kg,成为广西第一个“吨粮县(市)”,人均有粮达到420多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210.92元。1992年、1993年均被评为农村经济实力十强县(市)。  相似文献   
82.
在GIS支持下,利用云南小江流域两期土地利用图形数据叠加分析,得到土地利用变化图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结果发现,1982—2003年全流域610.12km2的土地利用面积发生变化,占流域总面积的59%。土地利用的类型主要是由未利用地向耕地和林地以及林地向耕地的转化,流域综合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达2.95%。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基本构型由以大斑块为主体,散布型斑块镶嵌其中转变为以中等斑块为主体,散布型斑块镶嵌其中的构型;区域土地利用的斑块数由1014个增加到1889个,平均斑块面积由1.02km2/个减少到0.55km2/个;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指数中多样性指数增长4.14%,均匀度指数增长4.14%,破碎度指数增长84.6%,优势度指数降低1.6%;未利用地、林地的分离度分别增加114.58%和69.64%,而耕地的分离度减少45.86%;流域耕地、建设用地重心向东北方向偏移,而未利用地、林地重心向南东、南西方向偏移。引入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是流域耕地增加进而导致系列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人文驱动力,而生态环境保护等宏观政策是流域林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83.
花岗片麻岩地区坡耕地改造途径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花岗片麻岩山丘区坡改梯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取一次性窄面水平梯田治理坡耕地,施工简便,费省效宏。如5°与10°坡改梯较传统方法省工25%左右,省料30%左右;较坡耕地水保效益提高75%以上,土壤养分损失明显减轻,汛期土壤含水量增加15%~20%,粮食增产20%~35%,提高土地利用率40%~50%。  相似文献   
84.
DMPP对菜地土壤氮素淋失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小粉土和青紫泥原状土柱种植青菜,研究了尿素添加DMPP(3.4-二甲基吡啶磷酸盐)硝化抑制剂对土壤氮素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天内,与常规尿素相比,小粉土和青紫泥DMPP处理硝态氮的累积淋失量分别降低66.8%和69.4%,氨氮淋失量提高9.7%和6.7%,无机氮降低59.1%和63.0%;蔬菜收获后,土壤0~15cm层无机氮增高34.1%和28.2%,土壤中氮素纵向迁移降低。可见,DMPP抑制剂施入土壤具有显著的氨氧化抑制作用,延缓蔬菜地土壤氨氮向硝态氮的转化,减轻氮素向水体迁移的风险。使用硝化抑制剂DMPP,由于土壤对氨氮的强吸附特性.迁移总量低,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85.
不同铜水平下海洲香薷的生理特性和铜积累研究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李华  骆永明  宋静 《土壤》2002,34(4):225-228
本文研究了Cu对耐性植物海洲香薷(Elsholtzia splendens)的生长、Cu积累、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的影响,探讨了后2项生理指标与海洲香薷Cu积累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 低浓度Cu可促进海洲香薷生长(0.31~50 mmol/L),但随着其浓度的增加出现抑制现象(75~100 mmol/L)。2)叶绿素a及叶绿素b受Cu的影响规律一致。100 mmol/L的高Cu处理可显著降低这两者含量,其余Cu处理水平没有产生显著影响。3)随着Cu浓度的增加根系活力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与其余处理相比,Cu浓度高于75 mmol/L时影响达显著水平。4) 地上部和根系Cu浓度、积累量均随着Cu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地上部分Cu积累水平未达到超积累植物的要求。  相似文献   
86.
抗菌素在兽医临床上使用广泛,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副作用,在使用中应多加注意,遵循使用原则. 1 抗生素在兽医临床使用中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87.
牛活体采卵体外成熟后,常规进行体外受精,平均卵裂率为73.1%。在卵裂率稳定的前提下,随机挑选96枚没有卵裂的MⅡ期卵母细胞进行Hoechst33342染色分析,以期找出卵子没有分裂的原因,为进一步提高卵裂率提供科学资料。结果发现精子没有进入卵母细胞的占59.4%,精子进入卵母细胞但雌雄原核未融合的占19.8%,多精受精引起发育阻滞的占13.5%。结果表明,在保证卵母细胞成熟的前提下,引起牛体外受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精子没有进入卵母细胞。  相似文献   
88.
李华  毕如田  乔显亮 《土壤》2007,39(4):646-651
以山西省永济市耕地为研究区域,通过收集整理土壤环境质量样点数据,运用GIS技术建立了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依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进行分析评价,获得了永济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土壤面源污染水、土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8个样点中有3个为无污染,11个为轻度污染,4个为中度污染.点源污染土壤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区主要污染物为F、Cl、Pb、Cd、As及DDT.蔬菜地样点综合评价表明:大部分蔬菜生产符合绿色食品种植要求(NY/T391-2000)和无公害食品蔬菜地种植要求(NY5010-2001);在不符合要求的样点中,超标物主要是Cd、Pb、Hg、As及DDT.该研究为进一步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管理与修复决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9.
采用营养液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氮源和钾水平对杂交稻及其亲本和常规稻生长、叶绿素含量、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稻生长、叶绿素的含量及养分吸收与氮源供应密切相关。在供钾充足的条件下 ,杂交稻上位叶的干物质产量以硝态氮营养的最高 ,其次为硝态氮与铵态氮混合营养 ;保持系与杂交稻的趋势一致。杂交稻下位叶和根系干物质积累量受 3种氮源的影响与恢复系相一致 ,即 :硝 +铵混合 硝态氮 铵态氮。硝态氮营养比硝 +铵混合及铵态氮更有效地提高杂交稻功能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杂交稻与其亲本植株地上部全氮含量受 3种氮源的影响为 :硝 +铵混合 硝态氮 铵态氮 ;然而杂交稻地上部的吸氮量受氮源的影响为硝态氮硝 +铵混合 铵态氮 ,与保持系的规律一致。杂交稻地上部钾含量及吸收量在 3种氮源处理间有差异 ,表现为硝态氮 硝 +铵混合 铵态氮 ,保持系的趋势一致 ,但与恢复系不同。研究结果还表明 ,杂交稻对硝态氮的营养特性具有明显杂种优势。 3种氮源对水稻生长、营养吸收的影响程度与钾营养状况及水稻品种有关 ;杂交水稻及其亲本较常规稻受影响更大。在高钾供应时 ,各项指标受到氮源影响的程度都明显高于低钾处理 ,其中以硝态氮为氮源更有利于杂交水稻生理及营养优势特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90.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是我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被誉为“植物王国”。在全国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占60%以上,列入国家一、二、三级重点保护和发展的树种有150多种。云南省还是我国动物种类数最多的省份,素有“动物王国”之称。云南珍稀保护动物较多,许多动物在国内仅分布在云南。珍禽异兽如蜂猴、滇金丝猴、野象、野牛、长臂猿、印支虎、犀鸟、白尾梢虹雉等46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