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7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21篇
园艺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81.
麻竹人工授粉群体连锁图谱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人工控制授粉获得的麻竹F1群体,通过RAPD标记按拟测交作图策略构建了麻竹的连锁图谱。试验过程中从250个10bp@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6个,对双亲及44个子代进行扩增,共获得101条谱带,其中46条为符合1:1分离的拟测交位点。利用多点连锁分析,共形成7个连锁群,覆盖的总图距为305.7cM,最长为100.0cM,最短为12,4cM,标记间的平均图据约为12.74cM,从而为构建高密度的麻竹遗传图谱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2.
利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杂交松的百粒重和成苗率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组合的火加松成苗率之间差异不显著,而百粒重差异极其显著,火加松成苗率和百粒重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湿加松种子百粒重和成苗率差异都极其显著,而且两者之间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R=0.47).湿地松×加勒比松的成苗率平均值(15.88%)低于火炬松×加勒比松的成苗率(23.22%),因此湿地松X加勒比松种子成苗率更低,需要重视杂交松的育苗管理.  相似文献   
83.
湿地松自由授粉家系松脂组分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lem.)原产于美国,不仅是重要的用材、纸浆材树种,更是优良的产脂树种。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引进美国湿地松,目前种植面积达200万hm2,已经成为重要的用材、采脂树种[1-3]。松脂是生产松香、松节油的原料,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4];然而,国内对松脂质量研究重视不够,研究方法较粗放[5-7],不能满足我国  相似文献   
84.
利用4类松树杂种(火炬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火炬松×巴哈马加勒比松、湿地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湿地松×巴哈马加勒比松)在浙北7 a和6类松树杂种(火炬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火炬松×本种加勒比松、火炬松×巴哈马加勒比松、湿地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湿地松×本种加勒比松、湿地松×巴哈马加勒比松)在皖南9 a的树高、胸径和材积指标,研究了不同杂种在不同地点的生长表现。结果表明:不同杂种类型在不同地点的生长差异非常显著。在浙北余杭试验点火炬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生长最好,其中材积增长超过对照40%的杂交组合有PTCH20、PTCH12、PTCH41、PTCH17、PTCH61和PTCH16共6个,全部是火炬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占该试验点所有杂交组合的11.11%;在皖南太湖试验点生长较好的杂交组合多为湿地松×古巴本种加勒比松,少量为湿地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同时该地区火炬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杂种也有生长较好的杂交组合,该地区优良杂交组合(材积超过对照40%)包括PECC1-37、PECH12-9、PTCH13-24、PECC18-55、PECH42、PECC18-32、PECC10-6共7个,占所有杂交组合的28%,包括3个杂交组合类型(湿地松×本种加勒比松、火炬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湿地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该结论和国内外关于杂种松的适应性及生长优势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对我国南方不同地区发展速生杂种松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5.
雨雪冰冻重灾区湿地松受害情况调查及其原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大面积勘查、林分分析、单株生长调查及其基本密度测量等方面研究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雨雪冰冻重灾区湿地松受害情况及其受害原因.结果显示,生长、树龄和所处海拔基本相近的湿地松林分受灾情况表现出随纬度降低而损害程度加重的规律,即从我国南方30°-26°N左右,湿地松受灾情况逐渐加重,折断、倒伏的比率最高达到80%.树龄和割脂这2个因素对同一个地点的湿地松受灾程度影响较大,其中树龄龄在13~18年之间的林分因较早违规割脂,受灾最严重,而胸径在20 cm、树龄在20年左右、割脂时间比较长的林分受灾也较严重.在受损的湿地松林分中,能够抵抗雪压而不倒伏的单株一般是基本密度较大、生长较好的优势株,但是同一林分内倒伏株和直立株基本密度差异并不显著.经营管理较好的林分抗雪压的能力显著高于粗放经营的林分.  相似文献   
86.
在 6~ 18年生湿地松、火炬松用材林中布置了 10片间伐强度试验林 ,对不同间伐处理的林分测树因子和间伐作业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最后确定了两个树种工业用材林密度调控方案。正常情况下 ,2 0 0 0株· hm-2以下密度林分 8年生后间伐即有收益 ,而首次间伐龄应在 12年生之前方能使保留木生长速率获得提高。通过间伐可使立木规格材出材率略有提高 ,但伐后 4~ 6 a间 ,立木蓄积量、规格材出材量、林分总收获量基本上随间伐强度加大而减少 ,两次间伐的间隔期至少应在6 a以上。综合考虑立地条件、生长效应和经营目的 ,认为两个树种工业用材林营建应选择立地指数14~ 18林地 ,培育纸浆材林分 ,初植密度 2 0 0 0~ 16 6 7株· hm-2 ,或 15年生主伐 ,或 8~ 10年生作中强度间伐至 12 0 0株· hm-2左右 ,18~ 2 0年生主伐 ;培育建筑材 ,初植密度 16 6 7~ 1111株·hm-2 ,10~ 12年生第 1次间伐至 110 0~ 80 0株· hm-2 ,16~ 18年生第 2次间伐至 80 0~ 50 0株·hm-2 ,2 0~ 2 5年生时主伐  相似文献   
87.
国外松壮苗培育技术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国外松苗木质量的评价因子,对几项育苗技术试验结果进行总结,种子大小和重量与种子发芽速度相关,早发芽幼苗在苗床上拥有生长空间优势,经种子分级,采用大,中粒种子育苗能够提高苗木质量,根据苗木质量评价和造林表现及育苗经济综合分析,提出国外松适宜的育苗密度为110-140株/m^2苗木切根改善根系质量和苗木结构,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改善苗木生长,在亚热带地区,宜在8-10月份实施2-3次,深度1  相似文献   
88.
火炬松种源遗传变异分析和适宜种源(区)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984年在8个试点营建的9~11年生火世松种要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经济性状存在着显著的种源差异,且具较高融会2力(其中4个试点的材积和干材干质量、树干通直度、木才基本密度达到5%差异显著水平,遗传力为0.45~0.78、0.45~0.76、0.55~0.83、0.43~0.77)。各类性状态在种源区间表现出不同的变异趋势。利用其中4个点19个共同种源的资料分析,表明各类性状的地点效应极显  相似文献   
89.
对采自2个省(区)的8个乌药种源的种子进行了苗期试验,结果表明:乌药的发芽率、苗高和生物量等性状在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并且这些性状都表现了较高的广义遗传力。乌药苗木从5月下旬开始随着气温的增高,高生长呈直线稳步上升趋势,在10月达到苗高生长的最高峰;11月中旬各种源部分植株根部开始膨大,其中以磐安地区最粗。种源遗传力分析表明种子千粒重和地下部分重量这两个性状的遗传力较高,遗传变异系数也较高,以此为据可以认为以种子千粒重和地下部分重量为主的种源多性状综合选择改良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90.
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尤其是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水化合物分配模式产生显著影响,可导致人工林大面积死亡,会因此产生碳排放,由碳汇变为碳源。对现有人工林进行可持续科学经营管理,提高碳同化效率,减缓大气CO2浓度升高趋势,增加林分碳储量,提高森林适应性,是当前和未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挥人工林减缓并适应气候变化作用的重要举措之一。我国现有针叶人工林面积占人工林总面积的70%以上,但每公顷平均碳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7%,因此森林增加碳汇的重点应该放在提升现有针叶林的碳密度方面。然而,有关针叶树碳水化合物分配机制以及针叶树如何通过调节碳分配模式来适应环境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存在很大争议。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不同时空尺度下针叶树碳源和碳汇的内涵和确定标准,其次讨论碳水化合物在针叶树体内运输途径以及生长、储存和防御等方面的分配模式,进而分析影响碳水化合物分配的外界因素和内在调控机制,最后结合碳水化合物分配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以及利用培育措施提高针叶林碳汇能力方面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1)时空尺度演绎视角下碳水化合物分配机制;2)极端气候条件下多环境因子对针叶树碳水化合物分配综合作用机制;3)针叶树碳汇林培育理论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