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0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42篇
农学   71篇
基础科学   26篇
  50篇
综合类   425篇
农作物   38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5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为了从蛋白质组学的角度探讨超强抗寒品种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的抗寒机理,本研究采用TCA(三氯乙酸)-丙酮沉淀法,提取低温胁迫(4℃,7 d)前后的叶片总蛋白,对蛋白提取方法、IPG(固定pH梯度)胶条种类等环节进行了优化,运用双向电泳和质谱分析技术,鉴定了低温胁迫下‘陇油7号’5叶期叶片总蛋白质组分的表达差异模式。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蛋白质提取液(含DTT,二硫苏糖醇)和PVPP(聚乙烯吡咯烷酮)得到的蛋白质平均浓度较改进前高3.42μg·μL-1,除盐时间较改进前短1.14 h;同时,含蛋白酶抑制剂苯甲基磺酰氟(PMSF)的蛋白提取液获得的蛋白质种类丰富,凝胶图谱中可检测到661个蛋白点,较改进前可测蛋白点数(587)提高11.2。采用17 cm p H 4~7的IPG胶条的电泳能更好地分离蛋白,得到重复性好、分辨率高的蛋白质组图谱。利用PDQuest 8.0软件分析比较了超强抗寒品种‘陇油7号’低温胁迫前后的蛋白组表达谱,发现低温胁迫前后共有15个质变的蛋白质点,推测这些差异蛋白点可能与低温胁迫的响应有关。进一步对质变的蛋白质点进行了质谱分析,鉴定出11个与低温胁迫相关的蛋白质点,这些蛋白包括光合作用相关的蛋白、糖代谢相关的蛋白、物质运输相关的蛋白和逆境响应相关的蛋白。而且,低温胁迫处理前后,‘陇油7号’叶片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蛋白可能在冬油菜抗寒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2.
《现代农业科技》2016,(17):43-45
全膜玉米套种冬油菜是舟曲县半高山区主要栽培模式,通过对甘肃省舟曲县推广应用全膜玉米套种冬油菜技术进行深入地分析,认为全膜玉米套种冬油菜能够获得成功,主要是由于科学选种、适时播种、合理套种、肥水运筹、防冻保苗、防治病虫害和及时采收七大方面原因,并通过总结全膜玉米套种冬油菜技术经验,对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出建议,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3.
群体密度对冬油菜壮苗和越冬有很大影响。密度太大,往往影响个体发育,形成弱苗,导致冬油菜越冬率降低;密度过小,虽有利于个体生长发育,但容易造成地力、光、热、水等自然资源浪费,同时容易造成苗势,营养体过大,形成旺苗,易受病虫害危害,反而不利于越冬。因此,合理的群体密度是提高壮苗率,保障冬油菜安全过冬的必要条件。通过研究表明,在西藏拉萨地区,当冬油菜密度在4—6万株/亩的情况,能得到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84.
(续第8期第35页)1.蕾薹期的生理特性油菜从现蕾到始花称为蕾薹期。油菜一般是先现蕾后抽薹,但有些品种在一定栽培条件下,会先抽薹后现蕾,或现蕾、抽薹同时进行。蕾薹期是油菜生长最快的时期,此时营养生长最为旺盛,营养器官大量形成,主茎迅速伸长增粗,短柄叶、无柄叶快速出生,叶面积迅速扩大,短柄叶的功能逐渐加强,花蕾不断地分化发育长大,花芽数迅速增加。长江流域甘蓝型冬油菜品种蕾薹期  相似文献   
85.
为了实现节本增效,在灵台县采用了一膜两年用免耕栽培的方法,开展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收获后穴播冬油菜的生产模式研究,即在玉米成熟后,采用人工收获,清除玉米秸秆,保护好上茬地膜,在原地膜上穴播点种冬油菜,冬油菜产量可达3 080 kg/hm2,是一种轻简方便,高产高效的模式。  相似文献   
86.
盐碱胁迫冬油菜的主导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4种盐分为A因素(NaCl、Na2SO4、Na2CO3和NaHCO3的依次盐分组成摩尔比为A1(1∶9∶9∶1)、A2(1∶1∶1∶1)、A3(9∶1∶1∶9)和A4(1∶1∶9∶9)与5种盐浓度为B因素(盐浓度B1、B2、B3、B4和B5 分别为10、20、30、40和50 mmol·L-1)的双因素试验,模拟20种不同盐度和pH的盐碱条件处理冬油菜“陇油6号”(Brassica campestris cv.Longyou No.6)的种子和幼苗7 d后,测定其种子发芽率、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根系活力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处理盐浓度的增加,种子发芽率、幼苗根系活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叶片细胞膜透性和脯氨酸的含量增加;降低和增加程度由A1~A4大体增强,不同盐组成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用盐度(Na+)、pH值、CO32-和Cl-代表盐碱混合条件所有胁迫因素,胁迫因素与胁变指标间均具有高度线性相关性。pH值、盐度(Na+)和CO32-是盐碱混合条件对冬油菜胁迫的主导因素,而Cl-的胁迫作用也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87.
近年来,春玉米-冬油菜“一膜两用”高产栽培技术在渭北旱塬发展很快,经济效益显著。该模式较常规栽培增产玉米1 875 kg/hm2、油菜1 020 kg/hm2,节约地膜投入720元/hm2,增加经济收入8 833.5元/hm2。  相似文献   
88.
选用9个冬油菜品种进行引种和栽培试验,连续两年对9个品种进行农艺性状、越冬率和产量测定,对强抗寒品种陇油7号品种进行播期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有3个品种陇油6号、陇油7号和陇油8号在榆林地区可以安全越冬,667秆产量可达到158~169kg。播期试验表明,8月15日至8月25日播种越冬率和产量高,8月20日播种越冬率最高(92.3%),8月15日之前播种随播期提前,越冬率下降;8月25日之后播种,随播期推迟越冬率下降,9月3日播种越冬率和产量下降明显。密度试验表明:密度50000株·667m-2时越冬率最高(91.3%),密度大于50000株·667m-2后,随密度增加越冬率降低;密度小于50000株·667m-2时,随密度下降越冬率降低。结论:榆林地区种植冬油菜可以安全越冬,并取得高产,适宜榆林地区种植的冬油菜品种为陇油6号和陇油7号,最适播种期在8月20日左右,最佳播种密度为50000株·667m-2左右。  相似文献   
89.
以白菜型冬油菜品种鉴94为材料,研究化学药物GSC的不同浓度对白菜型冬油菜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GSC处理两次后,导致植株生长势变弱,而对结实力无显著影响;对油菜花冠和花瓣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随着化学药物浓度的增加,花冠直径和花瓣面积呈减小趋势,雄蕊长度逐渐缩短,雌蕊无显著变化,T7浓度处理(第一次0.5 mg·L-1和第二次0.6 mg·L-1浓度处理)后,花丝萎缩,花药干瘪,出现大量不育花粉。GSC可以诱导白菜型油菜产生雄性不育,随着GSC浓度的增加,不育株数和失活花粉数也逐渐增加,在T7浓度,植株不育株率达86.49%,失活花粉率达89.30%;同时用此浓度处理后花粉囊发育不良,绒毡层细胞提前解体或随花粉粒退化一同消失,小孢子团紧贴内壁,数量变少。试验说明化学药物GSC对白菜型冬油菜具有一定的杀雄效果,同时杀雄效果与药物浓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0.
各地冬油菜区移植后大田苗期根据气温和生育特点,可分为大田苗前期和苗后期。苗前期一般是从油菜移植后到12月下旬(冬至前后)止,气温由高到低,幼苗只进行长根、长叶的营养器官生长;苗后期大约从冬至(12月下旬)至翌年立春(2月上旬),为越冬阶段,也是全年气温最低的时期,此期从花芽开始分化起,便进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并进时期,但仍以营养生长占主导地位。在大田苗期阶段加强管理,这对增加单株有效一次分枝数和有效角果数,对增加产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移栽后的苗期管理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