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30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18篇
  82篇
综合类   132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针对重金属和有机物复合污染土的固化稳定化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并讨论了现有固化剂类别、作用机理、侵蚀环境影响和固化土溶质运移规律,对后续技术研究需求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2.
虾池有机污染物降解细菌的筛选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莫照兰 《水产学报》2000,24(4):334-338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612株海洋细菌和10株海水驯化淡水菌进行筛选,检测其快速降解水体中富营养有机物的能力。利用对虾饵料培养基、BOD仪、胞外酶检测等方法进行筛选,最后筛选到10株对富营养有机物具有 较高降解性能的细菌。所有的细菌均能产生明胶酶和脂酶(Tween-80),其中9株细菌能产生淀粉酶,8株产生卵磷脂酶,2株产生酪蛋白酶,1株产生褐藻胶酶。通过测量BOD来衡量10株细菌利用对虾饵料的效果,2天时能消化46.6%-59.5%的对虾饵料,5天时能消化50.8%-70.2%的对虾饵料。用常规生理生化方法将细菌鉴定到属,其中3株为弧菌属细菌(Vibrio spp.),3株为假单胞菌属细菌(Pseudomonas spp.),2株为发光杆菌属细菌(Photobacterium spp.),1株为气单胞菌属细菌(Aeromonas spp.),1株为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83.
城市污泥农用的环境效应及控制标准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由于城市污泥中富含植物生长所需要营养元素和有机质, 城市污泥农用已成为污泥资源化进程中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十几年来, 国内外在污泥重金属的形态、生物有效性及其在污泥-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并取得显著进展。同时, 污泥中有机污染物质和病原体的环境效应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在我国, 污泥农用的环境风险评价的长期性、系统性和田间数据验证还需进一步加强, 为合理制定或修改污泥农用标准积累有效的科学数据和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本文简述了国内外城市污泥的理化性质、污泥农用环境效应以及我国污泥农用标准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并对污泥农用研究进行了展望, 以期为我国污泥农用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4.
研究露地蔬菜覆膜垄沟种植体系中2种不同的种植方式(膜上、膜侧)对滇池面山台梯地农田表层土壤结构稳定性及农田产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膜上种植方式比较,膜侧种植方式对种植行0-5 cm土层的容重、孔隙分布及>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无明显影响.在5-10 cm土层,虽然膜侧种植方式下的总孔隙度及>60 μm孔隙度显著低于膜上种植方式的,但是2种种植方式下5-10 cm土层>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间的差异不显著.这表明膜侧种植方式不会明显降低表层土壤的结构稳定性.与膜上种植方式比较,膜侧种植方式下农田的径流深度和输沙量减少57%和65%,单位面积农田中随径流输出的TN、TP、COD总量减少49%,64%,72%,表明膜侧种植方式能显著降低台梯地农田的产流量、输沙量和污染物输出量.研究还发现农田污染负荷(TN、TP、COD)输出主要以径流中的泥沙流失为主,约占输出总量的80%以上.相关分析表明,滇池湖盆区台梯地农田产流量与降水量、降水强度问均无显著相关关系,径流中泥沙含量和降水强度、径流量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5.
针对加速模拟工况的检测要求,利用Labview软件为平台,运用动态链接库技术,独立地设计出在用汽车的排放污染物检测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数据的输入输出、检测参数的采集、系统控制及数据分析处理等功能。该系统软件功能齐全,界面明了,容易操作,开发费用低,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86.
从化学角度,对大气中化学污染物SO2,O3,Cl2,酸雨(H2SO3,HNO3)、氟化物等对植物的危害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将植物对污染物的抗性作了归类。  相似文献   
87.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PAH) pollution is a global concern because of their toxicity to environment and ecosystem, which induces adverse effects on plants, animals, and humans. Hydrocarbons are mainly released from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such as incomplete fuel combustion, leakages in oil pipelines, and the extensive use of pesticides; PAH contaminants include petroleum hydrocarbons(PHCs), halogenated hydrocarbons, chlorophenols, and pesticides. Bioremediation using microo...  相似文献   
88.
为明确三峡库区消落带草被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作用,采用野外放水冲刷试验,分析草带对地表径流中氮磷的拦截率和冲刷前后氮磷含量在土壤内的空间变化,研究消落带典型草被对氮磷污染物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1)草带拦截污染物的效率总体较好,对NO_3~--N的拦截率最高,达93.5%~99.3%。拦截率与草带宽度成正比,与冲刷强度成反比。(2)冲刷前后TN、TP、NO_3~--N和NH_4~+-N污染物含量的变化率最大值分别为2.30,1.96,5.01,4.75,均出现在小区下坡。随着草带宽度增加以及冲刷强度的减弱,污染物含量的变化率增大。(3)各氮磷污染物在0—10 cm土层的变化率较大,变化范围为0.91~5.01。TN、TP和NH_4~+-N在10—30 cm土层的变化率普遍接近1,而NO_3~--N在该土层依然存在较大的变化率。(4)RDA结果显示,影响冲刷前后污染物变化最大的因子是土层深度,其次是坡位、草带宽度、冲刷强度。综上,消落带草被能够有效拦截污染物并促进其向土壤内部迁移,在消落带草本植物恢复及面源污染防治过程中应注意增加消落带草被覆盖宽度,减小高强度降雨径流的影响,促进污染物在上坡位被拦截并进一步向土壤内部迁移,降低污染物向上覆水释放的风险,为三峡库区消落带草本植被恢复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9.
环境污染能够影响养殖贝类的免疫能力,是导致贝类大规模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探讨了大连周边4个海区污染物对采集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免疫毒性影响。结果发现:污染物浓度和种类对蛤仔的免疫和生理指标具有重要影响,在重金属和石油污染物浓度较低的皮口海区,血细胞总数、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和血淋巴溶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它3个海区(P<0.05),而蛤仔的脂质氧化水平则较低;在重金属和石油污染物浓度较高的黑石礁海区,蛤仔血淋巴谷胱甘肽含量显著高于其它3个海区(P<0.05);在重金属浓度较高的庄河海区,蛤仔表现出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  相似文献   
90.
以扬州市典型城市内河河道为例研究了人工曝气、生态砖覆盖、生物填料覆盖、低位植物浮床(简称低位浮床)等原位生态处理技术对河道底泥污染释放及其对上覆水污染负荷贡献的治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经不同原位生态处理后,1)底泥中氨氮的释放速率下降50.3%-89.64%,平均为59.27%;底泥污染释放对上覆水氨氮负荷贡献量的去除率为36.59%-82.67%,平均为53.33%;2)底泥中总氮的释放速率下降20.96%-88.94%,平均为42.32%;底泥总氮释放对上覆水污染负荷贡献量的污染去除率为38.00%-67.06%,平均为54.96%;3)底泥中总磷的释放速率下降27.49%-91.00%,平均为55.31%;底泥总磷释放对上覆水总磷污染负荷贡献量的去除率为67.14%-98.46%,平均为84.33%;4)底泥中CODMn的释放速率下降11.84%-79.32%,平均为41.16%;底泥上覆水中CODMn的释放速率下降-1.25%--70.74%,平均为29.83%.研究还发现,原位生态处理技术在运行中对底泥污染治理的效果受该技术对底泥的扰动程度的影响,在进行集成应用的时候,对底泥扰动较大的技术应与对底泥扰动较小的技术相间应用,以减少工程技术运行中对底泥扰动造成的污染爆发式释放,达到更好的整体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