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46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3篇
  10篇
综合类   58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透水性混凝土既有硬化路面的特性又兼有透水、透气的特点,适宜在城区进行铺装。从调节城区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的角度对透水性混凝土铺装和不透水铺装的地表温度进行了测定对比,结果表明透水性混凝土铺装对降低地表温度效果明显,可以利用透水性混凝土铺装来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72.
通过对沈阳市城市街路园林树木所处的生存环境调查研究,详细、客观分析了影响树木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3.
据上海市气象局3日发布最新研究结果称,由于绿化面积扩大及规划合理,上海市中心城区热岛效应2003年以后已得到较大幅度的缓解,热中心范围已缩小。  相似文献   
74.
削弱福州城市"热岛效应"绿化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已经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通过对美国EOS—AMIS上ASTER热场分布影像数据地表热场分析,结合历年气象资料,并从园林绿化角度探讨削弱我市“热岛效应”对策,为城市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5.
以上海市为例分析城市化发展过程对城市气温的影响。利用1966—2005年上海市地面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上海市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特征,做出年、季各要素的历史变化曲线及5年滑动平均曲线。结果表明:上海市的年平均气温普遍呈增暖趋势,但同一区域里市区和郊区气温的增温幅度明显不同,郊区增温幅度明显小于市区,而且增暖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趋势也存在明显差异,冬季气温呈明显增暖趋势,但夏季增暖不显著。  相似文献   
76.
上海地区光能总辐射、直接辐射、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光合有效辐射、平均日照百分率较前30年减小,散射辐射与光热生产潜力增加。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5 cm深度的地温、≥3℃和≥10℃有效积温均升高;年降雨量增加;郊区蒸发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大气相对湿度下降。上海城市热岛现象明显。气候条件对上海地区水稻、油菜和蔬菜的产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7.
2002年4、7、10月和2003年1月,我们对宁夏南部山区海原县境内的南华山进行了小气候考察,本文对这次考察的情况和结果进行了说明,对其主要的小气候要素(温度、湿度和风)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拟摸清南华山的小气候特征和小气候效应,为合理开发利用南华山的气候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8.
几种绿化树种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择华北地区3种常见的城市绿化树种国槐(Sophora japonica)、元宝枫(Acer mono Maxim)、法桐(Plata-nus orientalis),测定其光合速率及蒸腾强度,据此估算其固碳量、释氧量和降温增湿量,并量化评价3种绿化树种的生态学效应及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减缓作用,时间尺度为日。结果表明:法桐的固碳量、释氧量比国槐、元宝枫大,分别为5.153和3.75g.m-2.d-1;国槐、元宝枫固碳量分别为5.153和2.244g.m-2.d-1,释氧量分别为3.75和1.63g.m-2.d-1。3种植物的降温增湿作用以法桐最明显,国槐次之,元宝枫最低。国槐、元宝枫、法桐3种植物每平方米叶面积对其周围1 000 m3空气柱的降温作用分别为0.26℃、0.17℃、0.31℃,对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加分别为0.40%、0.27%、0.47%。  相似文献   
79.
  目的  绿色廊道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对改善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绿色廊道的路径选线直接影响其属性特征,因此,通过优化绿色廊道的景观格局来降低城市的热岛强度是行之有效的生态途径和方法。  方法  选取福建省福州市为研究对象,以缓解热岛效应为目标,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model,MCR)和水文流域模型,对福州市绿色廊道的景观格局进行优化布局。  结果  ①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模型(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用提取的30个生态源斑块构建综合生态阻力面,利用MCR模型将其生成福州市绿色廊道,共74条,总长度918.11 km。根据源斑块重要性评价分为4级:一级9条,132.88 km;二级14条,207.48 km;三级14条,153.57 km;四级37条,424.18 km;②通过水文流域模型,将74条绿色廊道与福州市地表温度叠加分析,共提取80个生态“交点”、176个降温生态节点、35处需降温区域。  结论  据此福州市新增14条绿色廊道,其中道路型绿色廊道8条,滨水型绿色廊道6条。优化后的绿色廊道对福州市的热点区域覆盖更全面,对改善城市热岛问题具有更明显的生态调节功能。图2表4参25  相似文献   
80.
文章对国际上已有的城市绿色空间热环境相关设计标准从制定目的、具体内容、衡定依据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标准的制定都是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为主要目标,通过限制绿地空间布局、材料性质、绿化参数等要素以调节空间热环境,标准制定依据来源于现行法规、现有研究成果和模拟监测数据。城市绿地热环境标准的制定有益于人民健康福祉和适应气候变化,我国城市绿地热环境设计标准的制定需以我国现实情况为必要前提,应鼓励运用新技术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标准制定,构建合理指标体系,以保证标准制定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