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8篇
农学   2篇
  33篇
综合类   2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8 毫秒
71.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神府东胜煤田沉陷区不同立地条件下三种人工林的生长状况,并对林下土壤含水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人工林生长指标与林下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条件下,樟子松的生长状况为梁地阴坡>覆沙地>梁地坡顶>梁地阳坡,方差分析表明差异显著(P<0.05).沙棘与山杏的生长状况为梁地阴坡>梁地坡顶>梁地阳坡,方差分析表明沙棘生长状况差异性极显著(P<0.01),山杏生长状况差异不明显.不同立地条件樟子松,沙棘,山杏的各项生长指标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山杏各项生长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大于0.9.樟子松,沙棘,山杏的生长状况与土壤含水量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在0.6以上.  相似文献   
72.
矿区复垦地土壤碳氮含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阐明矿区复垦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以神府东胜矿区马家塔露天矿区复垦地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复垦区与原状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以及碳氮比变化,同时分析了有机质和氮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复垦区表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下层(20-40 cm),且有机质分布不均衡.和原状土壤相比,复垦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C/N比减小.(2)复垦土壤的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显著高于原状土壤,碱解氮含量表层显著高于下层,说明复垦后氮素的供应潜力提高.(3)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和全氮之间、有机质与碱解氮之间以及全氮与碱解氮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该研究结果对于评估复垦效应,指导复垦的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3.
干旱胁迫对2种无芒雀麦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干旱胁迫对美国无芒雀麦和本地无芒雀麦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关国无芒雀麦的光合速率基本上随着干旱梯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在不同胁迫天数间也逐渐下降,但下降幅度较小;本地无芒雀麦各干旱处理光合速率在胁迫前中期随胁迫梯度的增加下降不明显,到胁迫后期才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在各胁迫天数间差别不大,仅在胁迫第20d各处理光合速率较之前有较为明显的降低。可见干旱胁迫对同化作用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从而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4.
采煤沉陷后风沙土理化性质变化及其评价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臧荫桐  汪季  丁国栋  高永  贺晓  阎琳  何志  那钦  龚萍  任昱 《土壤学报》2010,47(2):262-269
对毛乌素沙地南缘补连塔矿采煤沉陷后风沙土理化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与对照区相比,沉陷2a间沉陷区土壤含水量普遍显著减小(p<0·05),而在沉陷2a后,沉陷区的地表沉陷边界处风沙土孔隙度显著增大(p<0·05),而容重、硬度显著减小(p<0·05),沉陷区局部地表开裂地段全氮、全磷含量显著减小(p<0·05),全钾与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研究区样地前2个主成分值的散点图,用以反映沉陷后风沙土理化性质的综合变异性,对采煤沉陷后土壤质量评价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5.
以紫花苜蓿种子为试材,采用不同浓度GGR-6(GGR-6号生根粉)溶液(0、50、100、150、200mg·L~(-1))处理苜蓿种子,研究了GGR-6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芽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GGR-6能够显著提高苜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苜蓿芽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相对电导率(REC)均随GGR-6浓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游离脯氨酸含量(Pro)和丙二醛(MDA)含量均随GGR-6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利用隶属函数法对苜蓿芽苗11个指标的隶属函数值进行计算,综合评定GGR质量浓度(mg·L~(~(-1)))从高到低的排序为100150200500(CK)。筛选出GGR-6对苜蓿种子萌发及芽苗生理特性的最佳浓度为100mg·L~(-1),为提高紫花苜蓿产量和质量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6.
引进美国无芒雀麦(Bromus stam ineus Desv.)是农业部948项目"旱生灌草植物资源的引进及开发利用"的引进草种之一,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它,本实验采用田间实验对比设计方法,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密度对其生长指标的影响;利用方差分析,确定了引进美国无芒雀麦的合理播种方式和播种密度。结果表明:1)撒播时,在播种密度为549粒.m-2处理下单位面积出苗率最高,分蘖数最多,鲜重最大,单株最高,种子产量最大;生长速度在播种密度为412粒.m-2处理下生长最快,密度为549粒.m-2处理下稍次之,结合方差分析可以初步确定它在撒播时的播种密度为549粒.m-2;2)条播时,在行距为25cm、播种密度为412粒.m-2处理下单位面积分蘖数最多,鲜重最大,单株最高,生长速度最快;种子产量在行距为15cm、播种密度为824粒.m-2处理下最大,在行距为25cm、密度412粒.m-2处理下次之;结合方差分析,就3种规格的行距来说,引进美国无芒雀麦条播时的行距为25cm,播种密度为412粒.m-2;就这两种播种方式来说,应该选择撒播。  相似文献   
77.
在实验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行距5m和8m黄柳沙障基部处和远离基部2m处(对照样)结皮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障基部处土壤的pH值呈碱性,对照样土壤的pH值呈酸性。两种不同行距黄柳沙障之间的pH值无显著差异。行距5m和8m黄柳沙障基部处的有机质、全N和全P含量均大于对照样。而对于速效养分,行距5m和8m黄柳沙障基部处速效P含量都大于对照样,而行距5m和8m黄柳沙障对照样速效N含量则大于基部处,并且行距8m的黄柳沙障基部处和对照样速效N和速效P含量均大于行距5m的黄柳沙障。黄柳沙障下结皮的形成是以砂粒为骨架,以小于0.02mm的细小颗粒填塞土壤孔隙的一个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78.
采用2000-2015年呼伦贝尔沙质草原区MODIS NDVI数据,反演该区植被覆盖状况,结合同期6个气象站点的温度和降水量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相关与偏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探讨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因子的年际、季节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呼伦贝尔沙质草原植被覆盖较好区域主要集中在陈巴尔虎旗的东北部、鄂温克旗的中东部以及新巴尔虎左旗的东南部区域;近15年间的研究区植被覆盖状况呈逐年波动改善趋势,尤其是2010年后的植被覆盖呈明显改善趋势;2000-2009年间的年均温呈小幅波动的平稳提升趋势,降水则呈不显著降低趋势;而自2010年后,二者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年均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夏季气温呈不显著降低、降水则呈显著波动增加的年际变化趋势均有利于植被生长;降水是植被覆盖状况最主要的影响因子,气温对植被覆盖的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79.
不同植物灌丛沙丘表面沉积物粒度变化及其固沙能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沙区不同类型植物灌丛沙丘地表沉积物环境敏感粒度组分体积百分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精确描述地表风沙运动过程,为快速比较不同植物种固沙能力和沙区植被恢复提供参考。采用激光衍射法对乌兰布和沙漠内部5种荒漠植物灌丛沙丘地表沉积物粒度差异进行测定,以粒级-标准偏差法对风沙环境敏感组分进行提取,根据敏感组分体积百分含量变化对植物固沙能力进行评价,并以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拟合了敏感组分体积百分含量对植株形态指标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沙鞭、沙蓬、芦苇样地表层沙物质分布同裸沙丘均为单峰型,白刺和油蒿为双峰型。植被分布区沙丘表层沉积物中沙、细沙减少,极细沙和粉粒增加,沉积物颗粒分选性变差,频率曲线趋于正偏,峰度值降低。整体而言,颗粒组成由细到粗依次为:白刺油蒿芦苇沙蓬沙鞭裸沙丘。乌兰布和沙漠地表沉积物存在1.45~76和76~456μm 2个环境敏感粒度组分,中值分别为57.3和193.6μm,分别命名为细组分和粗组分,细组分对应风沙流中的悬移质,粗组分为跃移质。环境敏感组分在各植物覆盖下差异显著,细组分体积百分含量变化为:白刺油蒿沙蓬芦苇沙鞭裸沙丘,粗组分体积百分含量变化相反,植株对风动力的阻滞能力相应降低。多元线性回归显示,细组分体积百分含量与株高、冠幅、分枝数呈正相关关系,与疏透度呈负相关关系,表层沉积物中细组分体积百分含量越高的植物灌丛,影响其体积百分含量多少的因素越复杂。  相似文献   
80.
胡生荣  张勇  汪季  周丹丹  高永 《种子》2008,27(4):1-6
在实验室和温室内对3种滨藜属植物种子进行蒸馏水、0.4%、0.8%、1.2%的NaCl溶液和10%、15%、20%的PEG溶液引发预处理以及低温预处理(5℃),测定不同预处理方式对种子在干旱胁迫和盐胁迫(NaCl)中发芽率/出苗率和种子胚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室发芽实验中,不同方式预处理整体上并没有显著提高3种滨藜种子的萌发能力,同时引发效果因植物种、预处理方式以及发芽环境而异,表现出较差的规律性;温室盆栽实验中,不同方式的预处理较为明显地提高了灰白滨藜变种2和四翅滨藜的出苗率,但也降低了灰白滨藜变种1的出苗率。总的来看,不同方式种子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种子在不同胁迫强度下的萌发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