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7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2篇
  28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2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21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藜麦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藜麦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作用,对10个藜麦新品系的7个主要农艺性状(生育期、株高、茎粗、主茎分枝数、主花序长、主花序分枝数、千粒重)与单株产量进行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和茎粗与藜麦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偏相关;7个农艺性状可以解释51.60%藜麦单株产量的变异,株高(X2)和茎粗(X3)可以解释48.20%藜麦单株产量的变异,最优回归方程为Y=-102.340+1.040X2+3.257X3;株高和茎粗对藜麦单株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因此,在适宜种植密度基础上,将适当提高株高和茎粗作为云南昆明及周边地区高产藜麦选育的方向。  相似文献   
72.
旨在为扩大苦荞麦DNA提取材料范围提供依据,筛选与薄壳性状相关联SSR引物,为苦荞麦特异性状分子标记奠定基础。分别以苦荞麦植株的子叶、嫩茎、嫩叶、老叶、老茎、叶柄为材料,40℃烘箱烘干后,采用植物DNA提取试剂盒,分别提取苦荞麦6个部位的基因组DNA,并进行DNA质量、浓度和纯度检测,利用700对SSR引物进行PCR扩增,筛选与苦荞麦薄壳性状相关联引物。结果表明:子叶提取的DNA浓度最高,为70.6 ng/μL;嫩茎次之,为69.6 ng/μL;老茎和叶柄获得的NDA浓度偏低,分别为20.0 ng/μL和7.2 ng/μL。采用子叶、嫩茎、嫩叶、老叶提取的DNA凝胶电泳条带清晰,采用老茎和叶柄提取的DNA凝胶电泳条带暗。SSR扩增效果除叶柄不能达到扩增要求外,其他没有明显差异都能达到扩增要求,可用于后续的分子实验。采用烘干组织提取DNA浓度虽然没有新鲜组织高,但除叶柄外都不影响后续分子试验。初步筛选出在薄壳和厚壳苦荞麦中具有多样性的SSR引物1对。  相似文献   
73.
应用伊维菌素注射剂与浇泼剂,驱除藏犬肠道线虫,并用粪检法检查其疗效。结果表明:伊维菌素注射剂0.2mg/kg剂量对藏犬肠道线虫的虫卵转阴率与减少率均为100.0%;伊维菌素浇泼剂0.5mg/kg剂量转阴率及减少率为100%。  相似文献   
74.
采用剖检法在2008年9、10月份检查牦牛皮蝇1、2期幼虫;采用触摸法在2009年3、5月份临床检查未使用药物防治的牦牛皮蝇幼虫,采集成熟3期幼虫,进行牦牛皮蝇蛆病感染情况调查与病原形态学分类鉴定。结果显示:2008年剖检牦牛皮蝇第1期幼虫平均感染率为63.93%,平均感染强度30.6条;2009年3、5月份触摸检查牦牛背部皮下皮蝇幼虫寄生形成的瘤疱和成熟第3期幼虫脱落形成的皮肤虫孔,4个调查区平均感染率63.91%,平均感染强度5.45个;1岁、2~3岁、成年牛的感染率分别为81.65%、63.16%和31.88%,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7.8、4.9和3.5个,随着年龄的增加感染水平呈下降趋势。调查地区牦牛皮蝇蛆病的病原虫种有中华皮蝇蛆、纹皮蝇蛆和牛皮蝇蛆,其比例分别为82.35%、11.77%和5.88%。  相似文献   
75.
在影响牦牛饲养业的诸因素中,牛皮蝇蛆病的危害是主要原因之一,该病是由皮蝇属的幼虫寄生于牛背部皮下组织内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调查显示,寄生于牦牛的皮蝇蛆病病原有中华皮蝇蛆、  相似文献   
76.
皮蝇蛆病是危害牦牛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在牦牛分布区广泛流行.调查显示,青海省未防治牦牛的平均感染率达64.78%,部分地区高达90.0%~100.0%,严重影响牦牛产肉、产奶等生产性能和幼龄牛存活率,并造成牛皮损伤,给畜牧业生产和制革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1-2].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致力于对本病流行规律与防治方法的研究[3-8],许多地区曾首选倍硫磷注射剂、牛蝇净等防治本病,取得了满意的防治效果.然而,这类药物系具有一定残留的有机磷制剂,对防治动物有一定毒性,用药后的畜产品需要较长的停药期,其应用受到限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试验推广具有广谱、高效驱虫、杀虫效能的抗寄生虫药物阿维菌素片剂、浇泼剂等防治本病,虽然取得了较满意的防治效果,但也存在药物残留和对动物毒性大等弊端.  相似文献   
77.
绥化市总耕地面积约173万hm2,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盛产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以及甜菜、亚麻、烤烟等经济作物,粮食总产达134.6亿kg。这项成绩的取得,其中一个主要环节得益于农田大面积推广化学除草技术,多年来,为粮食稳产高产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化学除草工作也存在一些亟待  相似文献   
78.
酱肉制品是我国传统的一大肉类制品,其主要特点是香酥可口。现将在市场上易于被消费者接受的3款京味五香酱肉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9.
荞麦新品种(系)在云南种植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筛选出最适合云南种植推广的新品种荞麦。对来自云南省内外14 份苦荞、8 份甜荞新品种(系)的8 个主要农艺性状,生育期、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株高、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平均单产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苦荞的平均单产和单株粒重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大,分别是31.13%和26.38%,甜荞的单株粒数遗传变异系数最大是26.06%。应用主成分分析将8 个苦荞主要农艺性状简化为4 个综合指标,其累积贡献率为91.52%,甜荞的8 个主要农艺性状简化为3 个综合指标,其累积贡献率为92.92%。采用聚类分析,将14 份供试苦荞在遗传距离57.49 时,聚为3 类,将8 份甜荞在遗传距离39.46 时聚为3 类。基于性状表现,筛选到综合农艺性状表现优异、无倒伏、产量高,较适合云南推广种植的新品种(系),‘晋苦荞6号’、‘云荞1号’、‘六苦3号’、‘荞杂-2’、‘定甜荞2号’、‘本地大粒’。  相似文献   
80.
不同专化型棉蚜对寄主的选择及其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棉花型棉蚜和黄瓜型棉蚜依靠味觉的寄主选择行为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培养皿选择法探究2种专化型棉蚜的寄主选择行为;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GC-TOFMS)对棉花、黄瓜及西葫芦苗期叶片的次生化合物组分进行测定,并筛选其差异次生化合物。【结果】行为选择结果显示:棉花型棉蚜和黄瓜型棉蚜显著性地选择其原生寄主棉花和黄瓜,2种专化型棉蚜对西葫芦的选择无显著差异。次生化合物测定结果显示:棉花、黄瓜及西葫芦苗期叶片中次生化合物种类及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棉花叶片中的琥珀酸和腐胺的相对含量分别为0.8006和0.1960,黄瓜叶片中对应的含量分别为0.2409和0.4401。【结论】棉蚜对寄主的选择经历了初始的嗅觉选择,完成了味觉的识别,能够反映出寄主次生化合物对棉蚜寄主选择的影响,推测次生化合物种类及含量的差异可能影响不同专化型棉蚜的寄主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