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9篇
林业   2篇
农学   4篇
  4篇
综合类   118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20篇
植物保护   65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赤霉病是我国最重要的小麦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南方稻麦两熟、三熟地区,但七十年代以来,黄河中下游小麦玉米两熟地区小麦穗腐也相当严重。以陕西关中为例,历史上并无小麦赤霉病发生,1958年和1959年局部地区曾一度流行。此后,由于栽培制度的改变,品种的更替和施肥水平的提高,以及水浇地的扩大逐渐成为一种多发性病害。1963、1964和1972——1976年都有较大流行。即使非流行年,渭河两岸低湿田块发病仍然较重。小麦玉米两熟地区生态条件与长江中下游稻麦复种地区截然不同,因而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也必然不同,但迄今尚无这方面的研究报导。根据陕西15个发病县分离菌株的鉴定结果,小麦赤霉病病原菌主要是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  相似文献   
72.
73.
大麦条锈病研究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陕西、甘肃等地区的一些大麦品种条锈病发生严重,已成为大麦生产上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为查清上述地区大麦条锈病的病原菌和品种的抗病性,以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我们于1985年和1986年对陕、甘等地大麦条锈病的发生情况和病原进行了调查研究与接种试验,现将研究结果简报如下。1 材料与方法 供试大麦品种共18个,即西引二号、莫特44、勾芒大麦、二棱刺芒、皮穗波、尼赤城二条、吾妻黄金、六棱无芒、驻选二棱、真田麦、澄城四棱、尺八大麦、早熟三号、恩斯293、阿恩特13、棒名二条、恩斯296、二棱光芒。其中除二棱刺芒、二棱光芒、六棱无芒和勾芒大麦由西北农业大学植保系普病组提供外,其余均由该校农学系大麦研究组提供。供试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 mis f.sp.tritici)菌系9个分属于条中1号、10号、13号、21号、22号、23号、25号、26号和28号等小种,均由西北农大植病研究室锈病组提供。  相似文献   
74.
牡丹病害及其固有的化学抗病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慨述了牡丹病害研究进展及牡丹固有的化学抗病物质提取、测定方法与抑菌活性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5.
采用开氏定氮法分析结果表明,潜育期时,亲和性或非亲和性反应的全氮量、蛋白氮量均增加,非蛋白氮量降低,蛋白氮与非蛋白氮比率提高,显症期,非亲和性反应的全氮量、蛋白氮量和非蛋白氮量均增加,蛋白氮与非蛋白氮比率提高,而亲和性反应的全氮量和蛋白氮量均降低,非蛋白氮量增加,蛋白氮与非蛋白氮比率下降;产孢期时,各类反应都引起全氮量、蛋白蛋量降低,非蛋白氮量增加,蛋白氮与非蛋白氮比率下降。  相似文献   
76.
小麦条锈菌与寄主交界面的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电镜技术和细胞化学方法研究结果发现,小麦条锈菌吸器颈部和吸器体壁均由两层构成,即染色较深的外层和染色较浅的内层,但是,具邻位羟基多糖物质的分布模式和糖基的种类在颈部壁和吸器体壁并非一致。在颈部处凹陷的寄主细胞质膜紧贴于其外壁,而在吸器体部位,它与吸器体始终保持一定距离。吸器外间质中存在有多糖物质,α-葡萄糖或α-甘露糖,乙酸半乳糖胺,半乳糖等糖基。此外,在吸器外围的寄主原生质中存在有呈管状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77.
用胨-PCNB-四环素选择性培养基涂布平板法检测了关中灌区麦田土壤中禾谷镰孢接种体数量。结果表明,除多年休闲的麦田外,前作物为水稻、玉米、大豆、首蓿、蔬菜的麦田都带有禾谷镰孢,接种体密度幅度为每克土壤58~2800个;在表土中以5cm深处土壤带菌密度最高,禾谷镰孢在麦田土壤中可形成厚垣孢子;麦田土壤中还含有大量带菌细小植物残渣,带菌率1.5%~10%,其密度为每亩(0.31~7.67)×10~4个。  相似文献   
78.
在自然病田对42个小麦品种(系)的调查结果表明,小麦成株期叶部对雪腐格氏霉(Gerlachia nivalis)的抗性有明显差异,茎秆高,叶片窄而挺直的品种比较抗病.小区人工喷雾接种和单株小穗接种的试验证明,小麦穗部对雪腐格氏霉具有抗侵入和抗扩展性能,小穗排列紧密,颖壳内合的品种较抗侵入。  相似文献   
79.
比较研究了小麦、黑麦和燕麦对小麦叶锈菌、黑麦叶锈菌和燕麦冠锈菌的非寄主抗病性与品种抗病性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接种幼苗的荧光显微检查表明,非寄主抗病性除不同程度地中断侵入外,主要抑制侵染菌丝生长和吸器母细胞的形成,引起菌落早期败育和叶肉细胞坏死。这些特点与品种抗病性的过敏性坏死反应相同。这种类型的抗病性具有小种专化性,因而即使用遗传操作技术将这种非寄主抗病性转移到寄主品种中,也可能因病菌小种的变异而不会持久。  相似文献   
80.
CP基因转化的线辣椒抗卡那霉素和抗CMV特性的遗传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利用根癌土壤杆菌 ,采用叶盘法转化线辣椒 (Capsicum annuum var.longunt)优良品种陕 82 12 ,建成了能同时表达 CMV和 TMV外壳蛋白基因 (CP基因 )的 T1 代纯合系。以其自交 T2 ~ T4代 ,以及 T2 代植株与未转化陕 82 12杂交的 F1 代和 F2 代群体为试材 ,研究了抗卡那霉素和抗黄瓜花叶病毒 (CMV)特性的遗传传递规律。结果发现 ,抗卡那霉素标记基因和抗病性基因在自交和杂交各代都能稳定地高效表达 ;两者在自交各代纯合 ;在杂交 F1 代抗药性和抗病性都表现为显性 ;在杂交 F2 代 ,抗药植株对敏感植株 ,以及抗病植株对感病植株的分离比都符合 3∶ 1的理论比例。表明抗药性和抗病性均为显性单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