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2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72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71.
麦蛾茧蜂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寄生龄期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麦蛾茧蜂对亚洲玉米螟幼虫不同寄生龄期的选择及其子代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麦蛾茧蜂对亚洲玉米螟2~5龄幼虫均能不同程度的寄生,对4龄与5龄幼虫的寄生率(>50%)显著高于对3龄(35%)和2龄幼虫的寄生率(26%);子代寄生蜂寄生亚洲玉米螟2龄和3龄幼虫后不能结茧.寄生4龄幼虫的结茧率(4.0%)和羽化率(8.2%)均稍低于寄生5龄幼虫的结茧率(4.6%)和羽化率(8.9%),寄生4龄幼虫的发育历期长于寄生5龄幼虫;麦蛾茧蜂搜寻不同龄期寄主幼虫的时间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2.
昆虫病原线虫应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大规模工厂化离体培养技术的发展,活跃了昆虫病原线虫的实际应用研究。近20年来在生物防治实践和产业化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已成为当前国际生防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我国在昆虫病原线虫的实际应用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从昆虫病原线虫对土栖性、钻蛀性和叶面害虫的防治效果,以及影响线虫应用的环境因子的分析,简要概述了昆虫病原线虫的应用进展,并探讨昆虫病原线虫进一步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73.
转Bt基因抗虫玉米(简称Bt玉米)作为玉米害虫综合治理的基本措施,自1996年在美国被批准商业化种植以来,已在许多国家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它的抗虫性和经济效益已得到普遍肯定,与此同时,Bt玉米对生态安全的影响也倍受关注。文章综述了Bt玉米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现状、Bt玉米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以及种植Bt玉米的生态风险及对策,包括对非目标昆虫及天敌昆虫的影响、害虫产生抗药性以及治理对策,为今后Bt玉米在我国商业化种植过程中正确评价Bt玉米的生态安全性、充分发挥Bt玉米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莫定基础。  相似文献   
74.
通过甜菜夜蛾两种性信息素诱捕器与频振杀虫灯对甜菜夜蛾诱捕效果比较表明,两种性信息素诱捕器与频振式杀虫灯所诱到的成虫消长规律基本一致。通过SAS统计分析,干式性信息素诱捕器、水盆性信息素诱捕器和频振杀虫灯的平均诱虫量变化趋势紧密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1=0.950 36,r2=0.934 55,r3=0.853 20。但两种性信息素诱捕器的诱蛾量高于频振杀虫灯,干式诱捕器与频振灯诱蛾量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5.
利用从全国采集的土样中收集到28个品系的昆虫病原线虫,分离并筛选出28株共生菌高毒力菌株,对高毒力菌株的杀虫毒素进行初步提取,并以小菜蛾和甜菜夜蛾作为供试昆虫,对其杀虫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共生菌的杀虫毒素粗提物对两种害虫的1龄幼虫均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菌株5-5B的杀虫效果最为明显,处理后120h,小菜蛾和甜菜夜蛾的平均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和68.52%。  相似文献   
76.
赤眼蜂内生菌沃尔巴克氏体及其对宿主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综述了沃尔巴克氏体在赤眼蜂中的分布、系统分化、水平传播,对赤眼蜂的生殖调控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讨论了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7.
韭菜迟眼蕈蚊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韭菜迟眼蕈蚊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卵期、幼虫期、蛹期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20、6.29和7.39℃,有效积温分别为50.88、183.69和48.84℃.d。  相似文献   
78.
测定了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bacteriophora)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的侵染力,结果表明:在供试剂量下,该种昆虫病原线虫对亚洲玉米螟的致死中量LD(50)=17.78±2.74(条线虫/玉米螟幼虫,IJ/L),置信区间为23.15~2.41IJ/L,越冬代玉米螟幼虫对该种线虫高度敏感,应进一步进行田间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79.
玉米丁布含量诱导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玉米抗虫品种农大108和连玉15为试验材料,进行紫外线照射、化学处理、温度、黄化、虫伤、机械损伤等影响因子对丁布含量的诱导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影响因子对玉米幼苗丁布含量的诱导效果不同,不同玉米品种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0.
辽宁省春玉米主要病虫为害损失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在植株上接种不同浓度的丝黑穗病菌、弯孢菌叶斑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以及不同玉米螟虫量,研究不同病级和虫量对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损失的影响,同时对玉米螟(A)、弯孢菌叶斑病(B)、大斑病(C)、丝黑穗病(D)的复合发生为害(ABCD)损失和经济阈值进行简单探讨。研究表明,病虫为害主要影响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产量构成因素,病级和虫量与产量损失呈显著正相关;病虫之间存在复合为害关系,复合产量损失率占四者单独造成产量损失率之和的41.48%,其大小依次为:A<C<B<D<ABCD<(A+B+C+D),并组建了复合为害损失及复合经济阈值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