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0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40篇
  37篇
综合类   103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遥想当年,2548名转业官兵跋山涉水来到了祖国的东北角——黑龙江省五九七农场,他们用青春和智慧征服了这片黑土地。他们的人生,铭刻着属于那个年代的艰辛,铭记着那段艰苦岁月里的美好时光。初识北大荒1956年6月,铁道兵第十师的大部分官兵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发北大荒,  相似文献   
62.
2006年,黑龙江省洪河农场的水稻单产突破535公斤,据农场技术人员介绍,这是该场大力推进良种工程结出的硕果,他们说,良种的应用使水稻平均增产6.5%左右,按现行的粮食价格计算,仅水稻一项,良种工程每年就为洪河农场增加收入2520多万元。走进农场种子公司,一组高高的金属烘干塔在春天的阳光中闪烁着熠熠的光辉,那是专门处理种子水分用的。  相似文献   
63.
为对比长期保护性耕作模式与传统耕作模式对黑土有机碳组分的差异化,揭示长期保护性耕作对侵蚀退化黑土质量的恢复作用。基于典型黑土坡耕地连续15 a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田间试验,设置免耕保护性耕作(NT)和旋耕传统耕作(CT)2个田间耕作试验,并实行玉米-大豆轮作模式,测定并分析了两种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及其不同碳组分随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连续实施15 a的NT与CT相比分别显著提高0~5和>5~1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29.54%和22.38%)(P<0.05),碳储量(31.11%和27.34%)(P<0.05),全氮质量分数(53.74%和37.60%)(P<0.05),表层土壤碳氮质量分数提升显著(P<0.05),深层土壤碳氮质量分数变化不显著;以>5~10 cm土层土壤颗粒有机碳(69.85%)、0~5 cm土层的土壤轻组有机碳(130.81%)和0~5、>5~1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85.59%和59.53%)的提升为主,并且对深层土壤有机碳组分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耕作效应对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影响显著(P<0.05),并且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对于SOC质量分数提升也起到了关键作用。研究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连续实施15 a保护性耕作,增加的有机碳以活性有机碳为主。长期的保护性耕作对恢复退化农田黑土质量及土壤固碳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4.
20年来东北典型黑土地区土壤肥力质量变化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大量样品分析和数据收集,研究了最近20年来东北典型黑土地区土壤肥力质量主要指标——pH、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和黏粒的变化情况,并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分析的辅助下,研究了该5项肥力指标以及综合肥力指数的时空变异规律。结果表明:20年中该地区土壤pH、有机质和速效钾平均含量明显降低,速效磷平均含量有较大增加;速效磷的变异系数变化最大,pH变化最小;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以一、二级为主(80%以上),但21世纪初土壤肥力质量几乎被二、三级地所占据(98%以上)。该地区土壤肥力质量明显降低可能与长期以来重种轻养有关。  相似文献   
65.
黑土坡耕地防蚀培肥耕作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赵光农场二分场黑土坡耕地上,采取调整作物布局、建立合理轮作制;实行横坡垄耕、三耙一松少耕、鼠道耕法与三耙一松少耕相结合,建立调水防蚀改土耕作制;合理施肥,恢复和培肥地力等措施进行防蚀培肥试验,结果表明,防蚀培肥耕作可使坡耕地土壤风饱和水蚀得到有效控制,年土壤侵蚀模数由5500~6000t/km2减少到1000t/km2以下,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改善,1990~1993年作物单产、总产和总产值分别比试验前提高93.6%、104.5%和283.5%。这项研究成果已推广面积3130km2,累计增加经济效益近1.8亿元。  相似文献   
66.
东北黑土区玉米秸秆资源丰富,实施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是保护黑土地、实现秸秆资源经济高效利用的首选。由于东北地区区域生态、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等差异,影响了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的应用效果。本文基于多年田间试验和生产实证,系统解析目前黑土区深翻、覆盖、粉耙(碎混)三种主要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技术特点及区域适应性,提出“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技术原则。在中西部粮食主产区,采用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与玉米秸秆全量覆盖相结合的方式;在西部半干旱风沙区,以玉米秸秆全量覆盖还田为主体;在东部冷凉湿润区、平川地采用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与秸秆粉耙(碎混)还田相结合,山坡地采用玉米秸秆全量粉耙(碎混)还田方式。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秸秆全量直接还田生态效应监测,以科学指导秸秆还田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67.
钾氮配施对生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多年田间试验研究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钾氮配施对生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对生姜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施钾的增产幅度,杨集点狮子头姜为32.3%和33.3%,平均增产33.8%;牛庄柴姜增产32.8%和42.0%,平均增产35.6%;农场试验施钾增产37.8%~41.2%,平均增产率高达39.7%。钾氮配施能有效提高生姜块茎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分含量,显著降低硝酸盐含量,改善生姜的外观和内在品质,大幅度增加生姜产值,每公顷增收12155~13082元,施用钾肥的产投比高达34.9:l和16.2:l。当前生产水平下,淮北砂姜黑土地区生姜钾肥的适宜施用量为K2O 260~300kg/hm^2,氮肥适宜用量为N 300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68.
方淑荣 《吉林农业科学》2006,31(6):22-24,40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其环保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吉林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但目前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肥沃的黑土大量流失、农业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给该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黑土地,促进吉林农业的持续发展。作者分析了吉林省黑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一是人为因素,如随着人口增加和片面地追求产量,多年来农民过度垦荒和不合理地耕作;二是自然因素,如风蚀、雨蚀、冻融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黑土地,促进吉林农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9.
土壤风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因素众多。严重的土壤风蚀会引起土壤质地变粗,结构变坏,土壤肥力下降,可持续生产能力降低,尤其东北黑土地耕作土壤疏松,抗蚀能力弱,水土流失日趋严重。众多因子对风蚀结果的影响是一个随机连续的概率事件,最终结果反映在风蚀量上。一次土壤风蚀可看作各变量随机组合作用于地表土的连续分布事件。为了将事件明了化,引入最大熵原理对风蚀变量寻找其熵概率密度函数,而目前运用最大熵原理来研究土壤风蚀的相关成果甚少。该方法对风蚀建模的筛选模型变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0.
为配合《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完善保护性耕作生产模式,加快关键技术和装备普及应用,2020年,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开展了秸秆全量覆盖还田玉米精量免耕播种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在省、县农机推广机构以及农机合作社等实施主体的共同努力下,考核了技术的经济性、适用性、可靠性、先进性,探索形成了适宜的区域性秸秆全量覆盖还田玉米精量免耕播种技术模式、技术路线、机具配套方案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