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1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2篇
  11篇
综合类   50篇
农作物   88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2017年在浙江省武义县进行单季稻华浙优1号机插高产攻关示范研究,其平均产量达757.5 kg/667m2。示范研究明确了华浙优1号作单季稻机插750 kg/667 m2的产量构成和技术指标,并提出华浙优1号在武义县的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2.
水稻机插叠盘出苗育供秧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水稻生产技术从手工作业向机械化作业转型。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核心是种植机械化,种植机械化的关键是育秧。在分析和研究传统水稻机插育秧模式的问题和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水稻叠盘出苗育供秧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基质育秧和可叠秧盘,经流水线播种的秧盘叠放,将叠放的秧盘移入控温控湿的出苗室,出苗室的温度控制在30℃~32℃之间,湿度在90%以上,经过48 h左右,当出苗高度达到0.5 cm时,将秧盘移到育苗场育苗。这种模式采用的是1个播种出苗中心(育秧中心),N个育苗场地,实现1+N的水稻机插育供秧模式。1个育秧中心可提供几百到几千公顷面积机插的出苗秧盘,为社会化服务提供新模式。该模式提高了秧苗质量,成秧率提高20%左右,育秧成本下降15%~20%,育秧风险下降,育秧中心的场地和装备利用率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63.
采用1 038孔、510孔、264孔、150孔、0孔机插秧盘,在不同秧板及育秧土上进行秧盘应用效果的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旱地秧板育秧条件下,较少的秧盘排水孔数可以有效减缓秧盘水分流失速率,保水条件较好,出苗率也较高,促进了秧苗生长,同时起秧方便,根系较为盘结,不易松散;而泥浆秧板育秧条件下,较少的秧盘排水孔数阻碍了湿润泥浆对秧盘的水分供给,出苗率较低,秧苗生长反而受到抑制,虽然起秧力较小,但由于秧苗根系差,根系盘结力较低,易松散。  相似文献   
64.
双季稻机插栽培高产重点应提高连晚产量,走多穗技术路线。提出早稻机插产量7.125~8.250 t·hm-2,晚稻机插产量7.875~6.750 t·hm-2,双季产量15 t·hm-2的品种搭配和配套栽培技术。品种搭配采用中早熟早籼+中熟晚粳,配套技术有旱(基质)育秧,适期早播抢栽,提高插种质量,插足基本苗,肥水定量管理促早发等。  相似文献   
65.
播种量对水稻机插秧苗成毯性及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明不同播种量下水稻机插育秧成毯性及秧苗素质各项指标的差异,以甬优12、中浙优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每盘干种35,50,65,80,95,110 g共6个播种量水平,展开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秧苗成毯性及秧苗素质的影响显著,播种量增加可显著提高秧苗根系盘结力,但其秧苗素质明显下降,秧苗细弱,干物质积累量减少,同时其秧苗整齐度较差,小苗弱苗比例增多。不同品种各项指标之间存在差异,中浙优1号随着播种量增加,秧苗素质下降较快,小苗比例迅速提高,甬优12播种量弹性则相对较大。甬优12在播种量达到50 g/盘时可实现秧苗成毯,秧苗生长整齐,大苗比例高,秧苗个体素质也较优,但其秧盘地上部生长稀疏,叶面积指数较小,而中浙优1号播种量为50 g/盘时,秧苗成毯及秧苗素质各项指标均较优,秧苗生长整齐、紧密。综合各指标结果考虑,甬优12和中浙优1号最适播种量分别为65 g/盘及50 g/盘。研究结果对解决杂交稻机插育秧技术问题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6.
磷肥用量对超级早稻生长、产量及磷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级早稻中早39和普通早稻金早09为材料,研究比较了不同施磷量对超级早稻生长、产量及磷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分蘖中期,在P0和P1处理条件下,中早39的生物量显著低于金早09,但是齐穗期以后,所有磷肥用量处理下,中早39的生物量及产量均高于金早09。施用磷肥能显著提高2个品种的有效穗数,但P1和P2处理间中早39的有效穗数无显著差异。 P1和P2处理下中早39的氮、磷吸收量显著高于金早09,磷肥吸收利用率和磷肥偏生产力也高于金早09,但是磷肥农学利用率低于金早09。随着施磷量的增加,中早39的有效穗数和产量增加量均小于金早09,同时中早39的磷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磷肥偏生产力下降程度均高于金早09。综上所述,超级稻中早39对磷肥的敏感性低于普通早稻金早09,最适磷肥(纯P)用量为30 kg/hm2。  相似文献   
67.
通过农丰乐拌种和苗期喷施试验,研究了农丰乐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农丰乐能较好促进秧苗期分蘖发生,增加多蘖秧苗的比例;农丰乐能促进叶片生长,提高秧苗叶面积,提高秧苗的光合作用能力;农丰乐还能增加根系数量和根重,提高重高比,达到壮苗的效果;播种前用农丰乐300倍液拌种或秧苗期喷施农乐丰1000倍液2次均能较好地提高水稻秧苗素质,达到培育壮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8.
强化栽培对水稻后期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高产水稻品种两优培九和II优7954为材料,研究强化栽培对水稻中后期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化栽培在单位面积穗数不占优势下,主要是通过改善水稻后期群体质量,促进大穗形成从而实现增产。在强化栽培适宜种植密度下,抽穗期功能叶的配置比较合理,叶片宽且挺,能较好的截获光能,且水稻抽穗期至花后20 d的叶面积衰退率较少,有利于抽穗后光合能力的提高和物质积累,抽穗期茎鞘物质积累多,有利于提高穗粒数和结实率,保证水稻大穗形成。  相似文献   
69.
以生产上应用面积较大的广适性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为材料,设置钵苗育秧和毯苗育秧2种育秧方式以及4种播种量处理,研究不同播种量和育秧方式对籼粳杂交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无论是钵苗育秧还是毯苗育秧,各秧苗素质指标总体上呈降低趋势。同一播种量条件下,钵苗育秧处理的株高极显著高于毯苗育秧处理;钵苗育秧处理出苗率在S4播种量(8粒/孔)时显著低于毯苗育秧处理(86.0 g/盘),其他播种量下无显著差异。2种育秧方式的叶龄和茎基宽在S1播种量(2粒/孔或21.5 g/盘)时差异不显著,在其他播种量时钵苗育秧处理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毯苗育秧处理。2种育秧方式的根长、地上部干物质量和地下部干物质量仅在低播种量时差异显著;同一播种量下2种育秧方式间的根数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0.
不同水分条件下水稻籽粒形态及其与粒重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机器视觉检测技术, 以普通杂交稻汕优63和超级杂交稻国稻6号为材料, 在幼穗分化开始至分化后30 d分别设置不同的控水处理, 通过水分仪结合称重法控制土壤含水量, 研究了稻穗及穗上不同部位籽粒的形态性状, 并分析各性状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的籽粒面积、长度及千粒重对水分反应较明显, 水分亏缺对籽粒面积和粒重的影响引起比粒重(单位籽粒面积的重量)变化, 长宽比对水分也有一定反应, 宽度对水分的响应因品种而异。籽粒形态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随水分亏缺的加重而有不同程度下降, 穗生长发育全阶段的控水处理影响最大, 其次是中期的重度和中度控水处理以及前期、后期的重度控水处理, 各时段控水对不同部位籽粒形态的影响与穗分化发育的顺序历期基本吻合。除粒宽与其他形态性状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以外, 其余各籽粒形态性状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面积、长度及长宽比与千粒重之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相关关系, 可以作为水稻抗旱性鉴定有效的籽粒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