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4篇
基础科学   4篇
  17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61.
春季嫁接柿苗,传统方法采用枝接法,嫁接效率低,接穗利用率低。近年笔在春季采用芽接法嫁接柿苗,显地提高了接穗利用率和嫁接效率,苗木规格也能达到出圃标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2.
春季嫁接柿苗 ,传统方法采用枝接法 ,嫁接效率低 ,接穗利用率低。近年笔者在春季采用芽接法嫁接柿苗 ,显著地提高了接穗利用率和嫁接效率 ,苗木规格也能达到出圃标准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 对砧木和接穗的要求 砧木要求均匀 ,生长健壮 ,嫁接部位粗度在 0 7cm以上 ,与接穗亲和力强。接穗在 1月剪下贮藏 ,要求无病虫害 ,芽饱满、充实。2 嫁接时期和方法 春季嫁接于 2月中旬前后进行 ,用嵌芽接法 ,即长方形芽接法 ,在砧木上带木质部切下一块皮 ,长度 3cm ,接穗削芽片长度 2 5cm ,适当多带些木质部 ,然后将芽片插入砧木切口 ,对齐一边形成…  相似文献   
63.
黄土层中灌溉对尿素淋失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通过灌溉施肥实验和N素淋失通量法,研究黄土塬区和黄土台面阶地区超根层黄土中NH4-N和NO3-N的分布和运移规律,结果表明,在根层土壤贫N时,3m以下尿素N淋失率为13.2%~41.3%,在根层土壤富N时,淋失率为56.6%~83.5%,即黄土灌区在灌水定额较大时,仍然会产生强烈的N淋溶损失,因此,在黄土灌区科学施肥和节水灌溉对提高肥效和保护地区水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4.
蔬菜保护地土壤磷积累与转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洛阳市郊典型蔬菜栽培区,对蔬菜保护地和小麦/玉米轮作田进行对比研究,并采用蒋-顾无机磷分级方法对土壤无机磷进行分级,以揭示蔬菜保护地土壤磷素积累、转化及有效性与棚龄的关系。结果表明,保护地土壤总磷含量随棚龄增加而不断增加,在15~17年日光温室中达到4.22 g/kg;有效磷在11年棚龄左右达到最大值,此后略有下降;在低棚龄阶段,无机磷主要以速效态和缓效态组分积累,很少以难效态组分积累;在高棚龄阶段,主要以难效态组分积累,其它组分则显著下降;但棚龄对钙结合态磷与非钙结合态磷间比例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5.
中国是柿的原产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栽培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和年产量最多的国家。根据果实能否自然脱涩及其性状遗传特点,现有品种分为完全甜柿(pollination constantnon-astringent,简称PCNA或"甜柿")和非完全甜柿(简称non-PCNA)。其中,甜柿可细分为中国甜柿(CPCNA)和日本甜柿(JPCNA);非完全甜柿又可细分为不完全甜柿(PVNA)、不完全涩柿(PVA)和完全涩柿(PCA)。笔者以我国柿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所涉及的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为线索,以科学论文、专著、科研项目及其奖励成果,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数据为基础,试图对柿科学技术70年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进行归纳和总结。新中国建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柿学研究得到快速发展。基本摸清柿种质资源"家底",建立了柿品种遗传改良技术体系,并在中国甜柿种质资源评价和利用等方面取得系统的研究成果。未来我国柿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1)持续加大对相关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投入,以稳定规模适当的产业技术研发团队;(2)政府职能部门牵头引进和培植市场主体,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组建"产业共同体",以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减少市场风险,尤其是避免让农户直接面临销售市场(;3)大力研发与示范果实规模化脱涩保脆技术体系,以提高占主体地位的涩柿产业的经济效益;(4)加大对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力度,以提高产品附加值(;5)将传统技术进行现代化改造、将引进技术进行适用性改造,吸收和消化其他果树先进的产业化技术,集成和组装轻简化、标准化优质安全生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66.
针对变电站电缆沟道排水的问题,提出变电站电缆夹层预警排水系统,在电缆夹层中加装水位传感器,在变电站主控室内加装报警装置和无线传输设备,实时监测积水情况。通过实践,系统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并且运行可靠性也很高。  相似文献   
67.
中国甜柿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中部大别山区分布的中国原产完全甜柿(简称"中国甜柿"或CPCNA)及部分完全雄株是中国特有的柿属(Diospyros Linn.)资源,其与日本原产完全甜柿(简称"日本甜柿"或JPCNA)起源相对独立,且中国甜柿自然脱涩性状受显性单基因控制,因而在完全甜柿遗传改良中具有重大的利用价值。华中农业大学柿研究团队利用这两类种质与日本甜柿构成系列杂交组合,并将常规杂交与胚抢救培养、分子标记辅助自然脱涩性状和性别早期选择、嫩枝高位嫁接、圃地与产区同时评价等技术环节有机整合,建立了一套完全甜柿遗传改良技术体系。本文立足于该技术体系并参考国内外相关报道,对中国甜柿遗传改良工作的研究进展作一系统总结和综合评价,以期为中国的柿品种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8.
草莓红色素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草莓为原材料,对影响草莓红色素稳定性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色素不耐高温,光照稳定性差;pH值对草莓红色素的影响显著,色素溶液在pH为3.0~7.0之间相对稳定;除金属离子Al^3 、Sn^2 、Fe^3 易导致溶液变色外,大多数金属离子对草莓红色素无影响;低浓度糖、高浓度抗坏血酸对草莓红色素有一定保护作用,而亚硫酸钠、双氧水、苯甲酸钠对色素有明显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69.
施磷水平对不同茬口下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施磷水平对不同茬口下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探明小麦合理轮作制度和磷肥管理。【方法】于2018—2019和2019—2020连续两年在花生(PCR)、玉米(MCR)和花生‖玉米(ICR)茬口下种植冬小麦,分别设P0(0 kg P2O5·hm-2)、P90(90 kg P2O5·hm-2)、P180(180 kg P2O5·hm-2)和P270(270 kg P2O5·hm-2)4个施磷水平,研究施磷水平对不同茬口下冬小麦分蘖及成穗率、灌浆速率、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1)同一茬口下,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冬小麦单位面积最大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干物质积累量和单穗干重均呈P270>P180>P90>P0处理;冬小麦穗粒数、干物质向籽粒中分配率和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180施磷水平下达到最大值。(2)不同茬口下,各施磷水平冬小麦单位面积最大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均表现为PCR>ICR>MCR;在不施磷(P0)和低磷(P90)水平时,花生茬口下的冬小麦各时期干物质量、产量均大于花生‖玉米茬口和玉米茬口,但在P180、P270施磷水平时,花生‖玉米茬口下的冬小麦各时期干物质量、产量则均大于花生茬口和玉米茬口。(3)结合施磷量与产量拟合曲线,花生茬口冬小麦最高产量为10 493.6 kg·hm-2,最佳经济产量施磷量为177.0 kg·hm-2;花生‖玉米茬口最高产量为10 749.8 kg·hm-2,最佳经济产量施磷量为178.9 kg·hm-2;玉米茬口最高产量为9 936.2 kg·hm-2,最佳经济产量施磷量为189.3 kg·hm-2。【结论】花生茬口及花生‖玉米茬口的冬小麦分蘖成穗、干物质积累与转移、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方面均优于玉米茬口,冬小麦产量潜力大,最佳经济产量施磷量低,为177.0—178.9 kg·hm-2。  相似文献   
70.
为满足我国中小地块玉米种植区和丘陵地区畜牧业发展对玉米茎秆饲料的需求,依据该区域玉米种植地块特点和当地既对玉米果穗要求收获作为粮食、又要求收获茎秆作为青黄贮饲料的需要,设计开发了三行自走式穗茎兼收玉米联合收获机.该机创新实现了摘穗辊式摘穗割台与往复式切割器和组合式拨轮的配合、茎秆搅龙的集中输送和防缠绕、多个单辊组合式喂入机构浮动可调、切碎机与抛掷器的大角度衔接、抛掷器自动调节等多项先进技术,整机采用双层割台结构,分别独立可调,辊式摘穗,上层割台收获玉米果穗,下层割台采用往复式割刀组合拨轮机构收获玉米秸秆,在一台机器上实现玉米果穗收获、集箱,玉米秸秆切碎回收为饲料和工业用原料的不同功能.通过试验表明,该机满足了市场对玉米果穗收获和玉米秸秆回收青黄贮作为饲料和工业用原料以及生物发电原料收集的需要,大大提高了玉米联合收获机的跨区作业适应能力,促进了玉米秸秆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