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9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4篇
  4篇
综合类   61篇
农作物   33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水稻倒伏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水稻倒伏问题,从化控角度出发,介绍了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水稻倒伏上的应用情况。其中着重从水稻株高、茎粗、节间长等形态指标上诠释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简要的分析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形态解剖微结构的影响,展望了化控技术的先进性,同时也提出了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2.
稻米成分与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黎明 《北方水稻》2009,39(5):65-71
本文重点从稻米化学成分对水稻品质的影响进行探讨,综述了稻米中淀粉、蛋白质以及脂肪的分布和分类情况,着重讨论了它们与稻米品质之间的关系,较全面讨论了水稻品质的涵盖范围,为今后的水稻高产、调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花荚脱落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大豆花荚脱落情况,以大豆(Glycine mex)垦农4号为材料,在R1期叶面喷施3种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查了大豆植株花数、荚数以及花荚脱落数.结果表明:氯化胆碱(Cc)明显的增加了大豆植株的花数及荚数.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和SOD.有效降低了花荚脱落数以及脱落率;其中DTA-6还显著增加了大豆株高和茎粗,提高了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以及单株重等产量构成因子,增产幅度为13.24%.可见叶面喷施Cc有效地促进了开花结荚,而在产量增幅上,DTA-6为最佳.  相似文献   
6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叶片同化物及内源激素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垦农4号大豆(Glycine max)为材料,通过叶面喷施SOD模拟物(SODM)、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和氯化胆碱(Cc)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比较了大豆叶片中几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差异,研究了大豆叶片中同化物代谢的差异,为大豆后期抗衰老和生理代谢功能的提高提供参考。结果表明:SODM和DTA-6处理明显提高了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硝态氮以及游离氨基酸含量,而调节剂Cc则表现不明显。另一方面,在喷药后5~30d,SODM明显的提高了IAA、GA以及CTK的含量,而在喷药后15~30d,DTA-6提高了IAA和CTK的含量,Cc则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IAA和CTK。综合分析表明,叶面喷施SODM和DTA-6,维持了叶片中同化物和内源激素的正常生理代谢功能,有效的提高了叶片抗氧化能力和控制了叶片的衰老进程。  相似文献   
65.
为了提高人们对寒地水稻浅土层热效应特征变化的认知度。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空育131试验材料,设置行株距30*8 cm(D1)、30*10 cm(D2)、30*12 cm(D3)、30*14 cm(D4)、30*16 cm(D5)5个密度水平,分析不同密度对浅土层热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土层温度在抽穗期达最高值,灌浆后开始下降,且温差缩小,其中以10cm土层温度稳定性最高。受密度影响,高密度处理下土温白天增温快,夜间最低,昼夜温差大,最高日平均温度出现的早,其中D1、D2处理在10 cm、15 cm土温变化上几乎同步。相比之下,各土层Tmax、Tmin出现时间随土层的加深而向后推迟,生育期内Tavg、Tmax、Tmin与气温极显著正相关,而Tmax-min则随密度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分蘖期和成熟期,且作用效果随密度增加而增大。产量以D2处理最高,表现为9.27 t/hm2,较D1、D5处理增幅13.5~14.6 %。说明适宜密度条件能够实现对浅土层热效应的科学调控,并获得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6.
低温冷害影响水稻生理功能变化,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矿质养分吸收、膜脂过氧化以及抗氧化系统。本研究一方面详细介绍了低温胁迫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矿质养分吸收、膜脂过氧化以及抗氧化系统变化机制,着重分析了低温胁迫下,水稻体内脱水蛋白、酶蛋白、活性氧、内源激素以及细胞膜脂肪酸组分的变化相关生理机制;另一方面,从冷害调控角度出发,较全面地综述了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水稻冷害调控方面研究概况,提出中国在水稻冷害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与新趋势,进而为今后水稻冷害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7.
为了提高人们对寒地水稻浅土层热效应特征变化的认知度。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空育131’为试验材料,设置行株距30×8 cm (D1)、30×10 cm (D2)、30×12 cm (D3)、30×14 cm (D4)、30×16 cm (D5) 5个密度水平,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浅土层热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土层温度在抽穗期达最高值,灌浆后开始下降,且温差缩小,其中以10 cm土层温度稳定性最高。受种植密度影响,高密度处理下土温白天增温快,夜间最低,昼夜温差大,最高日平均温度出现的早,其中D1、D2处理在10 cm、15 cm土温变化上几乎同步。相比之下,各土层TmaxTmin出现时间随土层的加深而向后推迟,生育期内TavgTmaxTmin与气温极显著正相关,而Tmax-min则随密度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分蘖期和成熟期,且作用效果随密度增加而增大。产量以D2处理最高,表现为9.27 t/hm 2,较D1、D5处理增幅13.5%~14.6%。说明适宜密度条件能够实现对浅土层热效应的科学调控,并获得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8.
2009~2010年,对不同刈割次数的非洲狗尾草人工草地地上和地下植物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孕穗期刈割2次的非洲狗尾草人工草地地上、地下年净初级生产力最高,分别为3845.01g/m2DM和716.90g/m2DM;其次为孕穗期刈割1次的草地,分别为3386.12g/m2DM和674.23g/m2DM;最低的是全年不刈割的草地,分别是3260.97g/m2DM和653.63g/m2DM。草地之间地上年净初级生产力差异极显著(P〈0.01),地下年净初级生产力差异显著(P〈0.05)。全年不刈割的草地,以及孕穗期刈割1次、2次后的再生草草地,地上和地下植物量的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地上植物量分别在9月上旬、9月中旬和9月底10月初达到峰值,峰值分别为3260.97g/m2DM、2813.76g/m2DM、2007.17g/m2DM;而地下植物量的峰值则几乎都出现在9月底10月初,分别为653.63g/m2DM、674.23g/m2DM、716.90g/m2DM,较地上植物量峰值出现的时间稍晚。  相似文献   
69.
为探索生产中N、P、K、Zn等最佳配施比例,采用随机区组的方法于水稻研究所江北试验区开展相关试验。结果显示:综合各项指标N:P:K:Zn以12:3:5:0.08(处理4)和12:5:7:0.04(处理5)产量结果较好,与对照比较分别增加产量8.18%和3.72%;按照处理4(12:3:5:0.08)实现公顷减肥58.8kg,处理5与对照比较,每公顷减施磷肥15kg、增施钾肥15kg、增施锌肥600g,总量上为实现减肥。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