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3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536篇
林业   5篇
农学   822篇
基础科学   7篇
  53篇
综合类   1562篇
农作物   691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243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211篇
  2011年   205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250篇
  2008年   244篇
  2007年   208篇
  2006年   200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5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玉米主要数量性状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爱琴  黄世全  戴保威 《种子》2006,25(3):68-70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遗传设计对16个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60个杂交组合的13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相关分析得出,各农艺性状对单株粒重的遗传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单株穗重、百粒重、穗粗、穗长、株高、穗三叶面积、秃尖长、穗位、出籽率、穗行数、行粒数。而通径分析得出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单株穗重、出籽率、穗长、穗粗、穗三叶面积、株高、穗行敷、秃尖长、百粒重、穗位、行粒数。  相似文献   
62.
试用特殊配合力进行玉米种质分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 18个高配玉米自交系 ,按Griffing方法Ⅳ组配 153个杂交组合进行 1年多点试验 ,对子粒产量进行一般配合力 (GCA)和特殊配合力 (SCA)分析 ,直接以特殊配合力作为配合距离 ,按最短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 ,其结果将 18个自交系分为 10类 :Ⅰ (Lancaster类 ) :Mo17、齐 30 2 ;Ⅱ (唐四平头类 ) :黄早 4、京 7黄、掖 515;Ⅲ (改良Reid类 ) :掖 8112、郑 32、铁 792 2 ;沈 50 0 3、掖 4 78;Ⅳ(旅大红骨类 ) :丹 340、E2 8;Ⅴ :综 31;Ⅵ :自 330 ;Ⅶ :掖 10 7;Ⅷ :获白 ;Ⅸ :掖 52 10 6 ;Ⅹ :矮金 52 5。并介绍了Griffing方法Ⅳ模型Ⅰ配合力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 ,根据SCA效应值和种质血缘对分类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3.
该品种是由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种子公司于1998年以自交系Q1261的变异株经多代自交稳定系G3为母本,以自交系E28的变异株经多代自交稳定系南4为父本,采用常规育种方法于2002年冬季于海南测配育成。2006年4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富友16。该品种突出特点是结实性好,耐高温能力强,稳产、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  相似文献   
64.
17个玉米地方种质选系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玉米地方种质选系的配合力,可以为探明自交系的应用价值提供技术支撑。选用11个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17个玉米地方种质新选的自交系的配合力、杂种优势以及主要性状遗传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GCA表现突出,且构成产量因子性状GCA表现也较好的新选自交系有P1-1、P1-16和P1-14;SCA值高、杂种优势强的组合是P2-4×P1-10;在株高、穗位高、穗行数等4个性状中,亲本的基因加性效应对F1性状形成起主导作用,而穗长、秃尖长、百粒质量等5个性状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基因非加性效应。因此,对于高产组合的选配,至少要选择1个GCA高的材料作亲本,并在此基础上兼顾SCA的选择,而利用地方种质选系则应根据性状遗传特性决定其选择时期和选择强度。  相似文献   
65.
低温下玉米幼苗叶片某些细胞器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冷性不同的玉米自交系在4~5℃低温处理 0、24、48、72小时后,三叶期幼苗叶片各细胞器中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抗冷自交系各细胞器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凝胶电泳有新蛋白质带出现;抗冷自交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不显著,仅有细胞质部分出现一条新带.蛋白酶活性在低温处理初期降低,24小时后升高,且不抗冷自交系比抗冷自交系升高的速度快.试验证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是鉴定植物抗冷性的重要指标,并发现有新蛋白质的适应谱带,是抗冷蛋白研究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6.
利用筛选出的31对SRAP引物,对33份玉米自交系进行PCR扩增,采用PopGene 1.23、Structure2.3.3等软件完成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剖析,为自交系合理利用和杂交组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31对SRAP引物共检测出196个等位变异,平均6.32个;多态性比率40.00%~70.59%,平均为53.08%;基因多样性为0.2156~0.8854,平均为0.5495;PIC为0.1809~0.8976,平均为0.5507。结构分析表明,K=4时,△K值最大,即这些自交系可以划分成4个类群,依次为Reid、旅大红骨、塘四平头与PB群,新选自交系也相应地被划分到这四大类群里,没有独立成群。4个类群中,塘四平头群与旅大红骨群的遗传关系最近,与Reid群遗传关系最远。从系谱的亲缘关系分析,大部分已知自交系其SRAP聚类结果与系谱追踪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7.
作为旱地作物的玉米,其抗旱性是指在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条件下,不仅能存活下来,而且能使产量稳定在一定水平的能力。其抗旱机制通常有3种:躲旱(drought escape)、避旱(drought avoidance)和耐旱(drought tolerance)。其中避旱和耐旱统称为抗旱性(drought resistance)。躲旱是植株在严重的水分胁迫发生之前完成其生活周期的能力。避旱是在水分胁迫发生时,植株通过维持组织的高水势或以组织水势略微下降来忍受干旱的能力。耐旱则是随着水势的降低,植物组织的生理活动或代谢活动下降较低的能力。利用早熟品种躲旱,虽然适应干旱环境,但由于早熟性,其产量潜力不大。因此目前大多数育种家都倾向于抗旱性(drought resistance)育种。根据近年来研究发现,不同玉米种质问的抗旱能力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玉米抗旱育种的内因和依据。在当代玉米主栽高产品种及其亲本自交系中应存在抗旱基因,可直接用于玉米的抗旱育种。玉米引入我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长期在广阔的地域进行种植后经人工和自然选择形成了抗旱种质资源的丰富基础。王泽力(1998)对征集的百余份玉米材料筛选鉴定后发现,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材料具有很强的抗(耐)旱性,经改良后已经取得较好的育种成效。曾盂潜(1992)证实了当前广泛应用的自交系8112和黄早4都具有优良的抗(耐)旱性能。目前,以8112,黄早4为代表的改良系较多,都不失作为研究利用的重点。Dafrisa A研究认为,M017对高温与干旱的胁迫表现出较强的抗性。由此说明,从经过选择和改良的农艺种质资源中可以筛选出抗旱的优良基因型。  相似文献   
68.
玉米自交系是玉米制种的重要物质基础,自交系种子质量的优劣是制种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要搞好种子生产,首先必须下大力抓好玉米自交系的防杂保纯工作.  相似文献   
69.
高粱是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一种重要大宗粮食作物,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高的籽粒产量潜力。采用胞质遗传雄性不育性,对杂种优势进行商业开发,可获得高产品种。虽然在印度,高粱的生产在八十年代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改良,但最近几年杂交种的产量水平似乎已  相似文献   
70.
高纯度的亲本自交系是配制高质量玉米杂交种的首要条件。用纯度不高的自交系制种比用纯度高的自交系配制同名的杂交种 ,其产量一般减产 15%~ 2 0 %。针对生产上自交系普遍混杂退化 ,纯度普遍偏低的现象 ,近年来对亲本自交系的套袋提纯及进一步原种扩繁作了大量的工作 ,总结了一些技术经验 ,使繁种所用亲本及备用小材料的纯度大大提高 ,减轻了制种田去杂任务工作量 ,提高了种子质量及公司信誉。具体技术环节如下 :1 选地整地 ,育苗移栽玉米自交系生长势较弱 ,对肥力反应敏感 ,宜选择地力肥沃、均匀 ,排灌方便且离住地较近的地块。最好不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