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16篇
  2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7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苜蓿蓟马抗性与生理活性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蓟马危害不同程度后各项生理指标的综合变化与危害程度间相关分析,探讨不同苜蓿品系的抗性强弱。[方法]通过不同数量蓟马对不同抗性紫花苜蓿危害的多个有关抗性生理指标(POD、SOD、PPO、PAL、CAT活性及MDA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的研究,来探讨各项生理指标与抗性间的关系。[结果]蓟马危害数量与苜蓿POD、SOD、PPO、PAL活性及MDA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成正相关,与CAT活性成负相关。高抗苜蓿品系POD、SOD、PP0、CAT活性及MDA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速率慢,PAL活性变化快,并且PPO、PAL、CAT活性水平高,而POD、SOD活性水平低。[结论]研究为紫花苜蓿抗蓟马品系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材料。  相似文献   
62.
苜蓿蓟马抗性与生理活性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材料与方法1.1试材与试验地概况供试材料为现蕾期的草原2号紫花苜蓿、敖汉苜蓿、阿尔冈金苜蓿及自选抗蓟马新品系紫花苜蓿。试验地设置在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科技园区牧草试验站内种植3年的人工草地。该地位于东经111°48’,北纬40°48’,海拔1063m,属于典型大陆性气候,日气温最高和最低分别为36.9℃和-33℃,年均气温5.4℃,≥10℃年积温2915℃,年平均降水量350-400mm,主要集中在7-9月,无霜期135d:  相似文献   
63.
高丹草株高与叶片数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年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高丹草(Sorghum×Sudan grass)2002 GZ-1和2002 GB-1杂交组合的个世代(P1,P2,F1,F2,F2:3)群体的株高和叶片数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株高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E-2)控制;叶片数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E-1)控制,两性状的遗传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对株高、叶片数的表现起主要作用.株高中主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分别为26.98、10.02和2.36、1.61,而多基因分别为-6.9和-.06,F2和F2:3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7.94%和82.9%.叶片数主基因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分别为6.11、1.04和0.63、-0.09,多基因分别为-0.16、-0.11,F2和F(2:3)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9.30%和91.60%.表明2个性状是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应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该性状所属遗传模型的研究,旨在为高丹草的遗传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4.
为探讨不同地区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耐盐性的生理生化机制,采用盆栽法模拟盐碱地条件,观测不同盐浓度对扁蓿豆幼苗各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扁蓿豆叶片内脯氨酸、丙二醛相对含量和细胞膜透性均不断增加,叶片含水量下降。5份供试扁蓿豆中,来源于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的扁蓿豆耐盐性最强,而来源于通辽市大青沟自然保护区的扁蓿豆耐盐能力最弱。  相似文献   
65.
高丹草是代表性的利用杂种优势的饲用牧草, 本研究以杂种高丹草及其亲本三叶期叶片为试材, 采用双向电泳、质谱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进行了蛋白质组学研究。凝胶上检测到的可重复蛋白点400多个, 其中杂种与亲本间达到了显著水平的差异蛋白点34个, 包括显性( 单亲沉默3个, 偏高亲表达17个, 偏低亲表达5个)和超显性表达( 特异表达1个, 超高亲表达6个, 超低亲表达2个)模式, 因此推测显性和超显性效应共同促进高丹草杂种优势的形成, 且显性效应作用更大。同时, 成功鉴定出其中的27个蛋白点涉及到8个功能类别, 即: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谢、胁迫响应、ATP合成、蛋白质合成、电子转移、信号转导及未知蛋白。高丹草所占比例最大的光合蛋白多数呈上调表达, 表明杂种叶片光合作用增强进而同化更多的有机物是杂种优势形成的主要原因。网络互作的关键节点蛋白为杂种优势特异蛋白的基因操作提供了靶蛋白。本研究在蛋白质水平为高丹草杂种优势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也为其他饲草作物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6.
中间偃麦草、长穗偃麦草及其杂交种抗旱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测定了杂交种植物组织相对含水量、脯氨酸、叶绿素、可溶蛋白、丙二醛生理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偃麦草属不同材料[中间偃麦草(Elytrigia intermedia)、长穗偃麦草(E.elongata)及其杂交种]的抗旱性。结果表明,5个单项生理指标可综合为3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正交杂种(E.intermedia×E.elongata)的抗旱综合值为 0.529,反交杂种(E.elongata×E.intermedia)为0.702,而其2个亲本中间偃麦草和长穗偃麦草仅为0.308和0.191,杂交种材料的抗旱能力远高于2个亲本,其中反交杂种的抗旱性最强。  相似文献   
67.
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对串叶松香草种子产量构成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串叶松香草株高、每株生殖枝数、每株花序数、每花序种子数、千粒重和单株种子产量这6个产量因子中,除株高和千粒重在不同生长年限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它因子均存在显著差异;每株花序数和每花序种子数与单株种子产量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是串叶松香草种子产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串叶松香草单株种子产量的回归模型为:Y=-87.50047+0.14578X3+4.19497X4(F=23.51,Pr0.0001)。  相似文献   
68.
以5个高粱不育系材料为母本, 18个优质苏丹草材料为父本, 按照遗传交配设计(NCII)配制成90个杂交组合。分别在内蒙呼市和包头两地, 利用与高丹草产量相关的QTL位点标记检测亲本间的遗传差异, 并将F1的8个性状表型值对亲本材料进行标记位点的筛选, 建立标记效应和标记型值估算体系。估算特异性位点对性状表现的效应及杂种标记型值, 进而分析杂种标记型值与杂种表现的相关性, 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8个性状杂种表现的预测模型, 并通过Jackknife抽样技术检测模型的精确度和稳定性。结果显示, 在分别考虑显性、加性作用下8个性状的标记型值与表型值的相关系数平均为0.65, 各性状的可决系数较大(0.51~0.88), 而且两地结果趋势一致, 表明该预测模型稳定性强, 精确度较高。该模型对高丹草的杂种表现预测以及亲本选配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9.
蓟马对紫花苜蓿危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虫空间分布格局是其种群的一种客观属性,对于同一种群,其格局类型是固有的.蓟马为一种体型较小的昆虫,取食时移动性强,易逃逸,所以用危害特征的空间分布来代替其本身的空间分布更具有稳定性和实用性.采用不同尺度研究探讨蓟马对紫花苜蓿危害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在现蕾期危害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危害斑块尺度是40 cm×30 cm~50 cm×30 cm的椭圆型,长轴方向是东西向.因此在这一物候期选择抗蓟马材料时,取样应该按南北方向,尺度距离大于40~50 cm,更具有代表性,在开花期危害空间分布为均匀分布,但是取样尺度也应大于40~50 cm,更具有代表性,而且在开花期取样要比现蕾期取样更好一些,会减少取样误差.  相似文献   
70.
利用微卫星标记鉴定扁蓿豆种质资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扁蓿豆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为育种者选择亲本和种质资源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对来自内蒙古野生扁蓿豆种质资源50份材料进行鉴定。用8份扁蓿豆基因组DNA从89对截形苜蓿SSR引物中鉴定筛选出扩增带单一、稳定清晰且多态性强的18对引物。用这18对引物,对扁蓿豆材料的DNA进行SSR扩增,以研究其遗传多态性。结果共检测到109个等位位点,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6.1个等位位点。6对SSR引物BI4BO3,MTIC272,MAL369471,MTIC237,MTIC188和MTIC27对于检测扁蓿豆遗传变异最有效。供试材料间遗传距离介于0.023 6~0.807 5,平均遗传距离为0.177 8。聚类分析构建了亲缘关系树状图,大致分为9大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