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畜牧兽医   15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为研究不同脂肪酸组合对体外培养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影响,试验选取硬脂酸、油酸、亚油酸、ɑ-亚麻酸四种脂肪酸因子,设置0.5%、1.0%、1.5%这3个水平进行L9(34)正交试验,其中Ⅰ~Ⅸ为试验组、Ⅹ为对照组,各处理均设3个重复.以3头瘤胃瘘管山羊提供瘤胃液进行体外培养,测定各组培养液瘤胃发酵pH、氨氮(NH3-N)浓度...  相似文献   
62.
本试验主要研究4种不同油脂对瘤胃微生物营养成分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设计,试验设5组,分别为A(空白对照)、B(花生油)、C(菜籽油)、D(玉米油)、E(豆油)。5只徐淮白山羊瘘管羯羊用于提供瘤胃液。结果表明:原虫的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真蛋白等含量以及粗蛋白/真蛋白比例等在组间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其粗脂肪、非脂非氮有机物、粗灰分等含量在组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A、B和D组的粗灰分极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C和E组的粗脂肪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非脂非氮有机物含量却以C和E组较低(P<0.05)。对细菌的研究结果表明,细菌的干物质、有机物、非脂非氮有机物、粗蛋白、真蛋白等含量以及粗蛋白/真蛋白比例等在组间都无显著差异(P>0.05),但其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在组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C和B组的粗灰分含量较低(P<0.05);C组的粗脂肪较高(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油脂可影响原虫和细菌干物质中粗脂肪(灰分)的含量,并以菜籽油组的粗脂肪(灰分)含量较高(低),但影响其养分的机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阐明。  相似文献   
63.
本试验采用自行研制的仿生型人工模拟瘤胃连续发酵装置,研究体外连续培养条件下不同稀释率对细菌蛋白、原虫蛋白以及pH、氨氮浓度的影响。试验以5只瘤胃瘘管徐淮白山羊提供瘤胃液,按单因子三水平试验设计,在4:6精粗比条件下,稀释率分别为0.04/h、0.06/h、0.08/h进行体外连续培养。结果表明:随着稀释率的提高,原虫、细菌蛋白含量都有所下降,0.04/h与0.08/h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0.06/h与0.08/h组间差异显著(P<0.05)。3种稀释率条件下所记录的培养液pH值(6.22~6.94、6.48~6.94、6.55~6.94)和培养液氨氮浓度(5.11~8.83、4.28~8.50、2.80~7.67 mg/dL)都在微生物生长所能耐受的范围内。培养液pH随稀释率的升高而升高、而氨氮浓度则随稀释率的升高而下降,且组间皆有显著差异(P<0.05)。综上,稀释率影响培养液原虫和细菌蛋白的含量,原虫蛋白、细菌蛋白以及氨氮浓度随稀释率的提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饲粮中添加屎肠球菌制剂对泌乳中期奶牛泌乳量和表观消化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4头体重、胎次、泌乳量、泌乳期、体况等基本一致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低剂量组(30 g/d屎肠球菌)、高剂量组(60 g/d屎肠球菌),测定泌乳量和第0、14、28天的表观消化率。[结果]泌乳量在时间上无显著差异(P0.05);高剂量组泌乳量最高,且显著高于低剂量组(P0.05),并高于对照组8.00%。高剂量屎肠球菌组干物质采食量显著低于低剂量屎肠球菌组(P0.05)。第28天,奶牛粗蛋白消化率显著低于第14天(P0.05),但粗脂肪消化率显著高于第14天(P0.05)。此外,高剂量屎肠球菌组粗脂肪消化率显著高于低剂量屎肠球菌组。[结论]奶牛泌乳中期饲粮中添加60 g/d屎肠球菌制剂能够提高泌乳量及饲料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有利于饲料的转化和利用。  相似文献   
65.
体外法研究不同油脂对瘤胃原虫吞噬细菌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条件下,不同油脂对瘤胃原虫吞噬细菌微循环及微生物群体的影响。【方法】3头瘤胃瘘管山羊提供瘤胃液,分别以菜籽油(A)、豆油(B)、玉米油(C)和花生油(D)为底物培养瘤胃微生物,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培养10h时用荧光标记瘤胃细菌法进行原虫吞噬细菌试验。【结果】原虫密度以对照组最高,显著高于A、B、C组(P0.05);细菌密度以B组最高,为4.906×109cells·mL-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原虫蛋白在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细菌蛋白组以B组最高,B、C、D均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原虫的吞噬速率分别为:267.6(对照组)、196.2(A组)、244.4(B组)、274.4(C组)、285.4(D组)cells/(cell·h),组间差异显著(P0.05)。吞噬细菌N的速率分别为1.445、1.059、0.320、1.482、1.541pgN·(cell·h)-1。【结论】估算每天每头山羊细菌蛋白循环量分别为121.64(对照组)、56.64(A组)、78.39(B组)、87.04(C组)和95.06(D组)mg蛋白·(d·头)-1,B组较低,仅为对照组的64.45%,且该组微生物量最大。在本试验的基础上认为4%的豆油对微循环的调控效应最好。  相似文献   
66.
尾菜饲料化利用技术及其在畜禽养殖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蔬菜废弃物即尾菜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是较好的饲料资源之一,如果能够合理地利用尾菜资源,不仅将会开发更多的非常规饲料资源,还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尾菜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本文从尾菜的分布及应用状况、尾菜的营养成分、尾菜饲料化处理技术及其在畜禽养殖生产中的应用这几个方面出发,综述尾菜饲料化的研究进展,以期能够为尾菜饲料化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7.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脂肪酸制剂对2~3月龄湖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瘤胃发酵的影响。选取24只7周龄身体健康、体重相近的湖羊随机分成3组(n=8),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脂肪酸钙(对照组)、1%丙酸制剂(丙酸组)以及1%丁酸制剂(丁酸组)的试验日粮,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试验第2、4周各组干物质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差异都不显著(P0.05),且各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蛋白质(CP)等养分表观消化率差异也不显著(P0.05)。瘤胃发酵指标中,第2周丁酸组和对照组瘤胃液氨氮(NH3-N)浓度均显著高于丙酸组(P0.05);第2、4周瘤胃液中微生物蛋白(MCP)含量数值上均是丁酸组对照组丙酸组,且第4周丁酸组MCP显著高于丙酸组(P0.05)。综上可见,丙酸制剂和丁酸制剂对2~3月龄湖羊生长性能与养分表观消化率都没有显著提高,而丁酸制剂对瘤胃发酵有较好的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6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不同比例的桑叶粉对育肥湖羊瘤胃上皮组织结构的影响。选取3月龄育肥湖羊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各组用桑叶粉分别替代饲粮中精料的0(A组)、15%(B组)、30%(C组)、45%(D组)、60%(E组)。预试期2周,正试期8周。结果表明:1)B组和C组瘤胃重/复胃重显著高于A组(P0.05)。2)各组瘤胃乳头宽度的差异不显著(P0.05)。3)对于瘤胃上皮的角质层宽度,A组高于其他各组,其中显著高于C组和D组(P0.05);对于瘤胃上皮颗粒层宽度,除D组显著高于E组(P0.05)外,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棘突层和基底层宽度,与A组相比,桑叶粉处理能提高棘突层和基底层的宽度,但是作用不显著(P0.05),D组和B组的基底层宽度显著高于C组(P0.05)。总之,用桑叶粉替代15%~45%的精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湖羊复胃的重量,促进的棘突层和基底层细胞的分裂,从而促进瘤胃上皮组织发育,同时,也有效降低了瘤胃上皮角质层的宽度。  相似文献   
69.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饱和程度的植物油脂对体外培养条件下培养液酶活及微生物活力的影响.试验以3头装有瘤胃瘘管的山羊提供瘤胃液,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对照组不加油脂,试验组分别添加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和豆油进行体外培养.结果表明: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3种酶的活性都以菜籽油组最高,豆油组、玉米油组、花生油组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70.
本试验采用体内逐渐提高奶牛饲粮精料水平与体外批次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模型,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对硫胺素微生物净合成量的影响,以及添加硫胺素对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状态下奶牛体外瘤胃发酵参数和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采用2×4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因素1为硫胺素添加水平,设0和180 mg/kg 2个水平,因素2为饲粮的精粗比,设4个水平,分别为40∶60、50∶50、60∶40、70∶30。试验共设8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于体外培养0、3、6、9、12 h后采集样品。结果表明:随着精料水平的提高,培养液中硫胺素的微生物净合成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精粗比为40∶60、70∶30的饲粮组培养液中硫胺素的微生物净合成量在3、9、12 h时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精粗比为50∶50和60∶40的饲粮组(P<0.05或P<0.01)。在12 h时,随着精料水平的提高,培养液pH极显著降低(P<0.01),精粗比为70∶30的饲粮组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与未添加组相比,添加硫胺素组培养液pH极显著提高(P<0.01)。在6、9、12 h时,精粗比为60∶40和70∶30的饲粮组培养液中乳酸浓度极显著高于精粗比为40∶60的饲粮组(P<0.01);在3、9 h时,添加硫胺素可极显著降低培养液中乳酸浓度(P<0.01)。饲粮精粗比对培养液中溶纤维丁酸弧菌和反刍兽新月形单胞菌的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可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培养液中牛链球菌、乳酸杆菌和埃氏巨型球菌的数量(P<0.05或P<0.01);与未添加组相比,添加硫胺素组培养液中牛链球菌的数量降低了3.84%(P<0.01),埃氏巨型球菌的数量提高了4.02%(P<0.01),但乳酸杆菌、溶纤维丁酸弧菌和反刍兽新月单胞菌的数量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由此得出,在高精料饲粮条件下,瘤胃中硫胺素的微生物净合成量降低,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添加硫胺素可通过提高瘤胃pH,降低乳酸浓度,以及调节瘤胃菌群结构来缓解亚急性瘤胃酸中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