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8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篇
  6篇
综合类   77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40篇
畜牧兽医   19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61.
萱草叶枯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对药剂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庆荣  韩双  赵莹  李海洋  梁峻玮  高洁 《园艺学报》2013,40(12):2513-2519
 针对中国新发现的萱草叶枯病病原菌Kabatiella microsticta 的生物学特性和对药剂的敏感性 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适宜温度为25 ~ 30 ℃,最适温度28 ℃;菌丝生长最佳培 养基为PDA、PSA 和CA,产孢最佳培养基为V8 汁培养基;D(+)–麦芽糖和L–白氨酸分别为菌丝生 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和氮源;pH 5 ~ 9 适宜菌丝生长,pH 7 产孢最佳;光照对菌丝生长无影响,但有利 于病菌产孢;病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9 ℃,10 min。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病菌对12 种杀菌剂的 敏感性:病菌对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戊菌唑、丙环唑、氟硅唑、肟菌 · 戊唑醇、腈菌唑的敏感性较高, 其EC50 < 1.0 mg · L-1,EC90 < 5.0 mg · L-1。本研究结果为研究病害发生规律及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2.
研究固定沙地不同龄级文冠果群落生态过程,根据土壤粒度分布特征对土壤风蚀的影响,研究得出不同龄级文冠果地表土敏感颗粒敏感粒径段占易蚀粒径段的相对值大小表现为:撂荒地5a18a33a44a,在一定程度上认为,该地区大范围的沙尘暴天气的尘源物主要来自撂荒地及栽植人工林生长植被较少的低龄级林地表土颗粒;同时研究固定沙地人工林群落形成和发展过程,尤其对群落中物种侵入过程和群落组织结构在44a间的变化情况做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林文冠果群落不同发育阶段植物丰富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从5种增加到17种,一年生植物的地位逐渐下降,禾本科植物个体数增加很快,但种类数所占比例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藜科植物比例下降,而豆科、菊科和其他科植物所占比例逐渐增加,总体上44a文冠果人工林生态恢复效果最佳,44a文冠果人工林群落生态优势度为0.2683,物种多样性为2.4605,群落均匀度0.7986;而撂荒地相对最差,物种丰富度S为5种,生态优势度为0.5764,物种多样性为0.9354,群落均匀度0.4231,同时也揭示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63.
遥感图象分类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目前在遥感领域常用的遥感图象分类方法及其应用,指出了未来遥感图象分类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4.
旱地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水分及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田间试验证实:旱地马铃薯不同覆膜方式中,秋季全膜双垄覆膜方式效果最好,早春全膜双垄覆膜次之。马铃薯播种至块茎膨大期,0~20 cm土壤含水量,秋季全膜双垄较常规播期半膜平覆提高2.60%~5.30%;早春全膜双垄覆膜较常规播期半膜平覆提高2.06%~4.62%;播期全膜双垄覆膜比播期常规半膜平覆提高1.70%~3.25%。播种至块茎膨大期,1 m土壤贮水量,秋季全膜双垄覆膜较常规播期半膜平覆增加22.62~49.70 mm;早春全膜双垄覆膜较常规播期半膜平覆增加16.70~32.85mm;播期全膜双垄覆膜比播期常规半膜平覆增加11.83~19.57 mm。由于3种全膜双垄覆膜比常规播期半膜平覆显著提高了土壤抑蒸保墒能力,有效地解决了因干旱无法播种出苗的困难,增加了马铃薯块茎形成期、膨大期对水分需求的保证率,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水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秋季全膜双垄覆膜、早春全膜双垄覆膜、播期全膜双垄覆膜的降水利用率分别达88.17%、84.44%、83.06%,比常规播期半膜平覆分别提高16.23%、12.50%、9.31%;产量比常规播期半膜平覆分别增加55.90%、45.17%、32.65%;水分生产效率分别比常规播期半膜平覆提高27.38%、23.78%、14.90%;经济效益比常规播期半膜平覆分别提高137.30%、118.20%、64.99%。  相似文献   
65.
秋覆膜条件下旱地马铃薯补灌时期与适宜补灌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秋覆膜条件下马铃薯的水分亏缺补偿效应,2009年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布点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同生育期补灌相同水量,以块茎形成期补灌的增产效果和水分生产效率最高,其次为块茎增长期;在同一生育时期补灌不同水量,以9 kg/株补灌量的鲜薯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最高,其次为8 kg/株补灌量。由此说明,秋覆膜条件下马铃薯最佳补灌时期为块茎形成期,适宜补灌量为8~9 kg/株。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2009年6月8~9日南沙区一次典型暖区暴雨的中尺度系统。[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红外亮温(TBB)、风廓线仪资料等,对2009年6月8~9日南沙区一次典型暖区暴雨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进行分析,探讨此次暴雨的成因。[结果]此次暴雨过程具有明显的对流性质,降水强度大、分布不均、时效性短,大部分降水集中出现在5h内,且此次暖区暴雨过程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直接相关,是由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s)直接影响造成的。对流层高层辐散场起到了良好的抽吸作用,配合中低层500与850 hPa一致的西南与偏南流场在珠江三角洲附近辐合,为南沙区的暴雨提供了不稳定条件和湿度条件;对流层散度、涡度及垂直速度场的有利配合以及较充足的水汽输送为南沙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及水汽保证;〈-3.0m/s的垂直速度反映了降水的开始,且垂直速度越小降水强度越强。[结论]该研究为今后此类暴雨预报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7.
对我国新见白藓茎点霉叶斑病的症状进行了描述,结合病原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及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确定该病害由Phoma dictamnicola引起。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10~30℃可生长,25℃为最适生长温度;在pH 4~11可生长,pH为7时最适合菌丝生长;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在水琼脂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慢;在以葡萄糖为主要碳源和蛋白胨为主要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好。病菌对50%咪鲜胺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0%氟硅唑乳油、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敏感性较高,其EC500.1μg/m L;其次为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和25%丙环唑乳油,0.1μg/m LEC501.0μg/m L。  相似文献   
68.
以黄芪、黄芩为试材,采用大田试验法,研究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土壤特性及黄芪、黄芩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宁夏中部干旱带筛选出适宜的药用植物抗旱栽培模式。结果表明:植株鲜质量与根长、根茎粗、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等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处理中双层膜覆盖穴播处理综合表现较好,0~20 cm土层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较露地直播(CK)增幅达30.0%和67.4%,这进一步促进了黄芪、黄芩植株的发育,提前6 d出苗,植株总长度和根长较长、根茎较粗。双层膜覆盖穴播处理黄芪、黄芩植株鲜质量较CK分别提高300.0%和361.0%,双层膜覆盖穴播是宁夏中部干旱带黄芪、黄芩较为适宜的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69.
通过在水草稀少的大荒滩湖进行青虾生态增养殖试验表明:采用设置围网、人工移植优质水草、强化培育幼虾、调节钙质、人工增设"W"型青虾栖息物以及套养细鳞斜颌鲴,适时合理捕捞等技术措施,可提高大荒滩湖泊青虾产量,2008年总产量7216.6 kg,2009年总产量10634.7 kg,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0.
草鱼出血病是由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引起的严重危害1~2龄草鱼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本研究从安徽合肥地区患典型草鱼出血病的病鱼组织中分离到1株新的GCRV致病株,暂命名为GCRV-AH528。鱼体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实验鱼出现典型的出血病症状:体背发黑,鳍基部、腹部、口腔、鳃丝、肠道充血发红。全基因组特征分析显示,GCRV-AH528由11个双链RNA节段组成,节段大小在1027~3925 bp之间,AT平均含量为50.2%,GC平均含量为49.8%。与其他GCRVⅡ型毒株相比,L1节段在701~702位置缺少3个核苷酸(TAT),少编码1个酪氨基;M4节段出现突变,含2个开放阅读框,编码2个非结构蛋白NS9和NS69。所有节段两端均含有6 bp保守的末端核苷酸序列5'-GUAAU/CU…UU/GCAUC-3';另除L1、M6节段外,其余9个节段均在编码区两侧发现5~9 bp的颠倒互补序列。GCRV-AH528与其他呼肠孤病毒核苷酸平均相似度在37.1%~98.1%之间;编码蛋白平均相似度在24.3%~98.3%之间。基于VP1蛋白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属于水生呼肠孤病毒属,在氨基酸水平上与典型株GCRV-873株的进化关系较远。本研究结果表明,该毒株为一株新的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致病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