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3篇
林业   40篇
农学   5篇
  5篇
综合类   58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以18个10年生白榆半同胞家系为材料,对其叶片氮(N)、磷(P)、钾(K)的含量及与材积生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N、P、K含量在家系间差异极显著,遗传变异系数较高,且稳定遗传。N、P、K之间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材积呈弱的负相关。对其可能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2.
刺槐对盐分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刺槐进行3天盐胁迫处理和17天盐胁迫处理后,分析其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叶绿素浓度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也存在极显著相关;SOD活性和叶绿素浓度成负相关。从逐步回归分析可以看出细胞膜透性是影响高生长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63.
青花菜品比和栽培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通过试验表明,青花菜通过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和分期播种,象山产区花球采收期可从10月下旬延续到次年3月中旬,长达4个多月。早熟类型可选用优秀、曼陀绿等品种,7月底、8月初播种;中熟类型可选用绿带子品种,8月上旬播种;晚熟类型选用超力、福星等品种。8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早熟品种适宜苗龄为21—31d,晚熟品种的种植密度为4.05万株/hm^2。  相似文献   
64.
NaCl胁迫对苦楝细胞膜透性和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一年生苦楝实生苗为试验材料,测定了其在不同浓度和时间盐分胁迫下的反应。结果表明,苦楝对2‰的低盐胁迫具有一定的抗性。但是在6‰高盐胁迫下,其膜透性增加,增加幅度与胁迫时间呈正相关。对有机渗调物质含量的分析表明,盐胁迫下苦楝叶片中脯氨酸含量显著上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变化趋势不明显,说明脯氨酸是苦楝在盐分胁迫下的重要有机渗透调节物质。相关性分析表明,脯氨酸与MDA呈负相关,说明脯氨酸的累积对减弱盐分胁迫下的膜质过氧化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究栓皮栎、锐齿槲栎一年生幼苗光合生理特性对夏季高温胁迫的响应,以及其内在调控机制与升温间的关系,为高温条件下的栎类幼苗培育和耐热性树种筛选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以2种栎树幼苗为材料,设置3个温度梯度:27 ℃(对照,CK)、35 ℃(HT1)、42 ℃(HT2),在人工气候模拟室进行连续8 d(每天固定6 h)的高温胁迫处理。观测分析高温胁迫对2种栎类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y、NPQ、YⅡ、qP)、气体交换参数(Pn、Gs、Ci、Tr)及快速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结果  (1)2个高温处理均未影响2种栎树幼苗叶片的光系统Ⅱ活性(Fv/Fm)和天线色素的光能耗散(NPQ)。随高温胁迫程度提高,2种栎树幼苗通过抑制PSⅡ反应中心电子流动(qP)、降低实际量子产率(Fy、YⅡ)、削弱电子传递速率(rETR)等手段来适应高温逆境环境。(2)高温胁迫能显著影响2种栎树Pn、Gs和Ci。35 ℃时,2树种Pn、Gs和Ci均显著降低;42 ℃时,2树种Gs均不升高,而Ci均呈上升趋势。解除高温胁迫后,除栓皮栎HT2组外,各项气体交换参数基本恢复初始数值。此外,高温胁迫对栓皮栎Gs和Ci影响更为显著。(3)在HT1高温处理下,2种栎类幼苗光合作用受抑制的主要因素是气孔限制,在HT2高温处理下,对2种栎类幼苗光合作用能力产生影响的主要是非气孔因素。  结论  (1)2种落叶栎幼苗光合作用的内在调控机制与升温程度相关。(2)2种落叶栎幼苗在高温胁迫下光合能力均降低,但锐齿槲栎幼苗在高温胁迫下能维持较高的电子传递速率,保持相对较高的光合作用潜力,对高温胁迫的耐性比栓皮栎幼苗强。   相似文献   
66.
侧柏火炬树混交林蓄水保水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临朐县冶源镇侧柏、火炬树、侧柏火炬树混交林的地被物持水能力、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渗透性等测定,研究了三种林分的涵养水源功能。结果表明,侧柏、火炬树组成的混交林涵养水源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67.
为提高磷肥利用率,找到磷肥最佳施肥方式,以长白落叶松2年生(1-1)移栽苗大苗为试验材料,在底施磷肥的基础上,进行生长期水施追肥.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磷肥量(163、326、489 kg·hm-2),副区为水施追肥比例(0、25%、33.3%、50%、100%).结果表明:苗高、地茎、I级侧根数(根茎D>1 mm)...  相似文献   
68.
土壤真菌是森林生态循环的重要调解者之一, 与植物和细菌维持着重要的共生关系, 人为干扰会对森林土壤真菌产生影响。土壤真菌调查困难, 对调查方法依赖很大。文中从传统方法、分子方法及二者结合的方法对土壤真菌调查方法进行归纳, 并从传统和分子方法2个层面, 对人为干扰下森林土壤真菌变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目前, 国外已开始利用分子方法对人为干扰影响土壤真菌进行研究, 多从林型转换、火烧方面入手, 对其他人为干扰措施下森林土壤真菌的研究几乎没有。从微生物学角度看, 森林受人为干扰而变化的内在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69.
不同林农复合模式对造林1年后毛白杨幼林根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林农复合经营是解决林农争地的有效途径,本文为探究新品种毛白杨幼林根系在造林1年后不同林农复合模式下的分布情况,研究了毛白杨幼林间作条件下细根根长密度(FRLD)和细根根质量密度(FRBD)在不同造林密度和间作模式下的空间分布,旨在筛选较佳的林农复合模式,为毛白杨幼林林下物种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1年生‘北林雄株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2个毛白杨常见造林密度:2 m×3 m和3 m×4 m,副区设置2个当地常见的林下间作模式:毛白杨+花生+菠菜(花生、菠菜轮作)、毛白杨+花生,以幼林常规抚育模式作为对照,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造林1年后,每个处理及对照组选取3株标准木,沿树体行间水平方向每隔30 cm取根样,取到150 cm处;垂直方向从地表向下每20 cm取根样,取到80 cm处,共取根样1 080个。通过对毛白杨FRLD和FRBD的分析,研究不同林农复合模式对2年生毛白杨幼林根系的影响。结果造林1年后,不同造林密度对2年生毛白杨单株的FRLD和FRBD未表现出显著影响(P>0.05),后期还需继续观测;造林1年后的不同间作模式对2年生毛白杨FRLD和FRBD均有显著影响(P<0.05),两者的交互作用对毛白杨的FRLD和FRBD无显著影响。不同林农复合模式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细根集中分布区相同。水平方向上,毛白杨+花生+菠菜、毛白杨+花生、常规抚育3种不同模式下有超过56.36%的FRLD和FRBD分布于0~30 cm土层范围内;垂直方向上,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范围内FRLD和FRBD约占测量总体的78.95%以上。对3种模式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FRLD和FRBD进行多重比较,发现毛白杨+花生+菠菜和毛白杨+花生2种模式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FRLD和FRBD均高于毛白杨幼林常规抚育模式。结论不同林农复合模式下,2年生毛白杨幼林根系水平方向主要分布于0~30 cm,垂直方向主要分布于0~20 cm和20~40 cm,毛白杨幼林间作农作物在造林1年后可以促进林木根系的生长。   相似文献   
70.
【目的】栓皮栎秋季子叶丢失与翌年春季出苗后子叶丢失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本试验旨在模拟2种丢失现象的交互发生,探究其叠加效应对种子营养物质转移及苗木生长状况的影响,揭示动物取食对栓皮栎幼苗更新的作用机制。【方法】以栓皮栎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播种前切除子叶远端,模拟秋季未取食(完整种子)、1/3(轻度)、2/3(重度)3个子叶丢失强度(主因素);出苗后,动态移除子叶,模拟翌年春季出苗后子叶丢失时间(副因素)(出苗后4、8、12、16、20、25、30天移除子叶),同时设置不移除对照组,模拟春季子叶未被取食。测定种子氮和碳水化合物动态含量变化,分析出苗过程中种子向苗木的物质转移规律;生长季末测定苗木成活率、生长、养分积累、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等,分析子叶丢失强度与丢失时间对苗木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1)春季出苗30天时,种子中淀粉向苗木的转移率最大(72.4%~89.36%),可溶性糖次之(66.61%~72.72%),氮最小(30.64%~59.45%)。2)秋季未丢失子叶的完整种子翌年春季种子向苗木的氮转移在出苗25天后完成,而秋季丢失子叶的种子春季向苗木转移氮的时间大幅缩短(8天)。3)主效应表明,秋季丢失2/3子叶导致苗高、地径分别降低30%、18%;副效应表明,翌年春季出苗20天前丢失子叶抑制苗木生长。4)交互效应表明,秋季未丢失子叶的完整种子,翌年春季出苗4天丢失子叶成活率仅为36.3%,生物量降低78.2%,25天前丢失子叶抑制养分和碳水化合物积累。秋季丢失1/3子叶的种子,翌年春季出苗4天后丢失子叶成活率降低65.2%,萌发25天后丢失子叶对苗木生长和营养物质积累几乎无影响。秋季丢失2/3子叶的种子,翌年春季无论子叶是否丢失,都会显著抑制苗木生长。【结论】翌年春季出苗后子叶丢失对苗木生长状况的作用不仅取决于丢失时间的早晚,而且受秋季子叶丢失程度的影响。因此,应充分考虑秋季子叶丢失强度和翌年春季子叶丢失时间的叠加效应,对于揭示栓皮栎更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