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20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3篇
  9篇
综合类   117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23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5 毫秒
61.
新疆加工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2005年从北疆加工番茄主要种植区采集细菌性病害的病样,从其病叶、病秆和病果上分离纯化得到了15个细菌菌株,经致病性测定,所有供试菌株的发病症状均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一致,并从接种发病株上又分离到此菌;选取代表性菌株pst8和pst12进行培养性状、菌体形态、鞭毛的着生部位和数量以及生理生化反应的观察,鉴定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pv.tomato)。  相似文献   
62.
 利用ATMT(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技术自建Verticillium dahliae强致病力落叶型菌株T-DNA插入突变体库,共获得5000个转化子;随机挑选1000个转化子进行致病力鉴定,筛选获得5株致病力衰退的突变体。挑选致病力下降最为明显的突变体d1,通过TAIL-PCR技术最终获得一段长3237 bp的DVK1全长cDNA序列,编码1079个氨基酸的蛋白。基于DNA序列比对发现,DVK1基因含有2个内含子,分别为52 bp和36 bp。进一步比对发现T-DNA插入到DVK1基因启始密码上游740 bp的启动子中。通过遗传互补实验d1 恢复了致病性,进一步证明DVK1基因与黄萎菌致病性相关。  相似文献   
63.
我区地处豫西黄土丘陵地带,年均降水量554.9 mm,年际间变幅大,时空分布不均,7~9月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年干旱频率高达91.7%,十年九旱是造成我区油菜生产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4.
65.
接种测定表明,辣椒疫菌(Phytophthora capsics L.)除侵染葫芦科的12种作物外,还可侵染棉苗、荞麦苗等。在培养条件下,其菌丝在10℃下可以生长,25—30℃生长最好,37℃时不生长,有的菌株在4℃左右低温下保存20—38天便失去活性。它在燕麦琼脂、菜豆粉琼脂和蔬菜汁琼脂培养基上易产生孢子囊,且在蔬菜汁琼脂和莱豆粉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卵孢子较多。有的菌株随移植次数增多和保存时间延长,致病性便明显降低或丧失。它在土壤溶液和Petri溶液中6h就可形成孢子囊,24h达大量,故大水漫灌、深灌积水,或较长时间降雨,或中量雨前后灌水,或灌水后又跑水造成重灌等,均利于辣椒疫病暴发。  相似文献   
66.
 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新疆哈密瓜细菌性病害日趋严重 ,不仅在叶片上产生大量斑点 ,且在果实上产生大量果斑 ,使其产量和品质都受很大影响。 2 0 0 0~ 2 0 0 1年从新疆哈密瓜主要产区经大量采集分离 ,发现存在两类不同的菌株 ,各选取 15个代表性菌株经致病性测定和细菌形态学、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G +Cmol%含量测定及寄主范围测定 ,确定供试菌株分别属于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 (Pseudomonassyringaepv .lachrymans)和西瓜果斑病菌 (Acidovoraxavenaesubsp .citrulli)。经定期采集病样研究发现这两种病菌在田间不同时期存在着明显的数量变化。  相似文献   
67.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病原种群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致病性测定、营养亲和群测定及PCR特异性扩增3种方法,对新疆棉区采集的35个棉花黄萎病菌代表性菌系进行致病型鉴定。结果表明,新疆棉花黄萎病菌存在强、中、弱3种不同的致病类型,其中以中等致病类型居多。利用营养亲和群方法将新疆棉花黄萎病菌分为2个亲和群,其中1个亲和群中的所有菌系均与标准落叶型菌系相亲和,另1个亲和群中的所有菌系均与标准非落叶型菌系相亲和。利用棉花黄萎病菌落叶型特异引物进行PCR特异性扩增,有3个菌系扩增出550bp的落叶型黄萎病菌特异性片段。用营养亲和群及PCR特异性扩增均进一步证实目前新疆存在落叶型黄萎病菌菌系。  相似文献   
68.
采用系统工程的分析方法从森林抚育工程工艺设计和工程运行两个阶段对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抚育工程系统的输入特性进行详细分析。大兴安岭地区的生态主体功能、生态服务功能、抚育目标是工艺设计阶段的指导性输入特性,立地因子和林分因子是工艺设计阶段的约束性输入特性,抚育条件和抚育对象是工程运行阶段的约束性输入特性,抚育技术要求和抚育方法是工程运行阶段的功能性输入特性。通过对输入特性的分析和研究,为大兴安岭林区森林抚育工程技术要求标准的产出提供基础和支撑。  相似文献   
69.
成团泛菌引起的棉花烂铃病对棉花产量因子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引起的棉花烂铃病主要造成棉铃吐絮不畅,棉纤维变色,籽粒干瘪。本试验对感染该病害的不同棉花品种的发病率、绒长、单铃重、衣分以及色泽等指标进行测定,用SAS软件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棉花品种都有烂铃病的发生,平均发病率为20.6%,不同品种间发病有明显的差别。病害对单铃重、衣分、瘪籽率、绒长及色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单铃重平均减轻27.6%、衣分平均降低5.3%和瘪籽率平均增加1.6倍、绒长平均缩短1.6mm及平均颜色加深2.0%。由成团泛菌引起的这种细菌病害可引起棉花减产高达10%~20%。  相似文献   
70.
晚稻分蘖期通常同时受到褐飞虱、第3代二化螟、第5代稻纵卷叶螟的危害,选择几种广谱性高效农药进行防治,其中以80%锐劲特WG的综合防治效果较好,每667m^2施用3-4g,对褐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4.71%~99.42%、90,57%~95。83%、93.95%~95.2%;48%乐斯本EC的综合防治效果次之,每667m^2施用150ml的防效分别为92.81%~72.25%,85.75%~93.38%;以上2种药剂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80%敌敌畏EC120ml加20%三唑磷EC 120ml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