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71篇
  免费   397篇
  国内免费   495篇
林业   848篇
农学   645篇
基础科学   891篇
  615篇
综合类   4427篇
农作物   625篇
水产渔业   590篇
畜牧兽医   2328篇
园艺   733篇
植物保护   461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298篇
  2022年   274篇
  2021年   277篇
  2020年   339篇
  2019年   505篇
  2018年   498篇
  2017年   268篇
  2016年   346篇
  2015年   322篇
  2014年   584篇
  2013年   495篇
  2012年   524篇
  2011年   574篇
  2010年   613篇
  2009年   621篇
  2008年   586篇
  2007年   446篇
  2006年   484篇
  2005年   428篇
  2004年   391篇
  2003年   303篇
  2002年   279篇
  2001年   273篇
  2000年   256篇
  1999年   179篇
  1998年   164篇
  1997年   167篇
  1996年   162篇
  1995年   161篇
  1994年   170篇
  1993年   123篇
  1992年   121篇
  1991年   119篇
  1990年   109篇
  1989年   100篇
  1988年   78篇
  1987年   72篇
  1986年   61篇
  1985年   46篇
  1984年   54篇
  1983年   62篇
  1982年   43篇
  1981年   30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6篇
  1964年   9篇
  1963年   6篇
  195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对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巨尾桉(E.grandis×E.urophylla)、尾叶桉(E.urophylla)无性系试验林生长性状和干形进行了分析,为选择优良无性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及同一无性系在不同林龄时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生长率均有所不同,总体上QL4、QL7无性系生长率较大,而QL1、QL2无性系的生长率则较小;林龄1.5年及6.5年时无性系间胸径、单株材积均有显著差异,而无性系间树高仅在林龄1.5龄时差异显著;其余林龄无性系间的差异均不显著。用6.5年生参试无性系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干形观测值对各无性系进行综合评定,结果QL7无性系的综合评定结果最佳,被评为优良无性系,其6.5年生时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分别是16.83 cm、21.42 m、0.233 1 m~3;而QL1无性系综合评定排最后一位;因此,不同无性系及同一无性系在不同阶段的生长表现均有所不同,无性系间胸径、单株材积在其生长的早期及后期均存在显著差异,而树高则在早期差异显著,所选择的QL7优良无性系可在试验地所在区域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2.
通过对白屈菜低温应答过程的转录组分析发现膜脂不饱和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在一定过程中发生变化,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FAD2在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为正"V"型,且表达量变化显著。利用NCBI等在线软件对序列进行相关生物学信息分析,并对白屈菜FAD家族成员FAD2基因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进行克隆,并命名为CmFAD2。选用克隆载体pMD-19-T,转化大肠杆菌DH5α,测序验证序列正确性及完整性。将目的基因与植物表达载体pRI-201-AN连接构建重组DNA pRI-201-AN-Cm FAD2,电击法转化农杆菌LBA4404,利用菌液PCR法验证成功。该基因可作为药用植物抗寒品种创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63.
霉变玉米粒对食品业、畜牧业和工业加工都有影响,因此快速识别霉变玉米粒具有重要应用意义。通过试验发现,正常玉米粒与霉变玉米粒在R通道上的像素值界限分明,G通道次之,而在B通道上两者的像素值大致相同,据此提出一种基于R通道来检测霉变玉米粒的方法。该方法利用正常/霉变玉米粒R通道上像素值的特征,对测试集中的玉米粒进行数理统计分析,获得正常/霉变玉米粒R通道像素值的取值区间。通过玉米粒图像处理得到总像素点数和霉变像素点数,并定义霉变像素点数与总像素点数之比为占比,通过非参数估测方法获取正常/霉变玉米粒占比交点作为判断玉米粒是否霉变的阈值。本文还探讨霉变玉米粒的霉变程度,即将霉变像素值的区间划分为三个子区间,分别得到重度、中度和轻度霉变像素点的数量,并分别依据占比将霉变玉米粒划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霉变。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对玉米粒是否属于正常还是霉变,检测的正确率都达到99%;对同一批霉变玉米粒进行不同位置重复试验,也能较稳定地识别出霉变玉米粒的霉变程度。  相似文献   
64.
65.
以2个芸豆品种(耐盐碱性较强的"HYD"和耐盐碱性较弱的"JW")为试材,采用土培法,将Na2CO3、NaHCO3按指定摩尔比1∶9混合后占土壤中的质量百分比设计0%(对照,T0)和0.4%(T4)2个浓度梯度,研究了盐碱胁迫对芸豆根系分泌物组分及含量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揭示芸豆对盐碱生境响应适应的根际生态学机制、创新芸豆耐盐碱栽培调控技术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无盐碱胁迫对照"HYD"根系分泌物pH和电导率均显著(P<0.05)低于"JW".在盐碱胁迫处理后,2个品种根系分泌物pH与电导率均有所增长.在各处理芸豆根系分泌物中检测到4种有机酸和17种游离氨基酸,且不同品种的根系分泌物组分相同.盐碱胁迫显著改变了"HYD"和"JW"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含量,其中分泌量最多的是乙酸.在相同处理下,"HYD"根系分泌物总氨基酸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均高于"JW".相比于"JW","HYD"释放有机酸和氨基酸能力较强,可有效改变并调节pH和电导率,进而改善盐碱根际环境.  相似文献   
66.
针对现有加工番茄果秧分离装置工作时由于喂入量的变化产生堵塞及运动输出不稳定等问题,设计开发了基于多组非圆轮系的加工番茄果秧分离振动发生器。利用双偏心块式振动发生器开展试验,运用高速摄像系统获取分离滚筒最优运动特性曲线,拟合了分离滚筒角位移函数,求取了非圆齿轮节曲线数学模型。建立了非圆轮系振动发生器虚拟样机模型,对其角位移与角速度参数进行了仿真分析,并与目标参数进行对比,同时获取单组与3组轮系齿面接触力曲线。试制了样机,并搭建试验平台,结合高速摄像系统获取其输出运动特性曲线,并与目标与仿真曲线进行对比,证明了其可以满足果秧分离装置振动需求。  相似文献   
67.
68.
综述了我国花生的干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研发高效、经济和优质的花生干燥设备与技术是目前我国花生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9.
[目的]筛选出既可降解三七皂苷类自毒物质又能拮抗三七锈腐病菌的细菌菌株,为防治三七病害及克服连作障碍提供生防资源.[方法]利用连续稀释法从健康三七根际土壤中分离可培养细菌,测定细菌菌株在以粗皂苷为唯一碳源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以对峙培养法测定细菌菌株对三七锈腐病菌毁灭柱孢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RS006的拮抗活性;结合16S rDNA测序和形态学特征对活性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并通过HPLC测定活性菌株在不同时间内对主要皂苷类自毒物质(R1、Rg1、Re、Rb1和Rd)的降解能力.[结果]从三七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91株细菌分离物,其中17株分离物能在以粗皂苷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14株分离物对菌株RS006具有拮抗活性;菌株41既能以三七粗皂为唯一碳源生长,又对菌株RS006具有较强抑制活性.综合菌株41的形态特征和16S rDNA分子鉴定结果,将菌株41鉴定为蒙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onteilii),编号为PM-41.菌株PM-41对三七主要皂苷类自毒物质R1、Rg1、Re、Rb1和Rd均存在较明显的降解效果.[结论]蒙氏假单胞菌PM-41既能拮抗毁灭柱孢菌又能有效降解三七皂苷类自毒物质,具有防治三七锈腐病和缓解三七连作障碍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70.
为探究高产稻田中防止倒伏发生的早期诊断技术,2015-2016年,以大面积推广的杂交中稻高产新品种蓉18优1015为试验材料,设计3因素完全因子试验,研究不同密肥群体下喷施多效唑对稻谷产量和抗倒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的增加,稻谷产量提高,植株抗倒力下降,以施氮量150 kg·hm-2和移栽密度18.75 万穴·hm-2的产量较高。不同密肥群体下施用多效唑对产量和植株抗倒伏性有显著影响,施用多效唑后植株抗倒力增强,但产量因穗粒数下降而减少。不同密肥处理下施用多效唑对产量影响各异。于水稻最高苗期施用多效唑使植株重心高度、弯曲力矩、倒伏指数显著降低,折断弯矩则明显提高,穗粒数平均减少5.24~7.87粒。多效唑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低施氮量下因穗粒数减少而减产;中施氮量下产量差异不显著;高施氮量下植株未倒伏、籽粒灌浆结实正常,因结实率和千粒重高而增产。综上所述,肥力水平和施氮量高的稻田于最高苗期施用多效唑有利于水稻产量提高和控制后期倒伏。本研究为指导大面积水稻高产稳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