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4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4篇
  26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2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风沙半干旱区旱地玉米提高降水生产效率的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垄膜沟种微集雨和全地面平铺覆膜栽培技术对提高旱地玉米天然降水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沟垄微集雨结合覆盖有效地利用了垄膜的集雨和沟覆盖的蓄水保墒功能,改变了降雨的时空分布,使降雨集中在沟内,明显提高了降雨的利用率,特别是5 mm左右微小降雨的利用率。全地面平铺覆盖栽培最大限度降低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达到保墒的目的。田间沟垄微集雨技术和全地面平铺覆盖栽培技术能增加玉米产量,提高降水利用率。  相似文献   
62.
为应用AquaCrop模型模拟覆膜玉米水分利用与产量形成过程,该文根据玉米发育阶段生长度日恒定原理,利用地积温对气积温的补偿效应,改进AquaCrop模型对覆膜玉米的气温计算方法,并根据2011年的生育期、耗水量和产量实测数据对改进模型参数进行校正,依据2012年与2013年的冠层覆盖度、土体贮水量、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试验数据对改进模型验证。结果表明,玉米地膜覆盖地积温对气积温的量化补偿系数(Cm):播种-出苗为1.356,出苗-抽雄前为0.635;校正改进的AquaCrop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覆膜与裸地玉米生育天数、作物耗水量、籽粒产量,相对误差(Pe)、模型效率(CE)、残差系数(CRM)变幅分别为:-4%0.88,CE>0.87,0.09相似文献   
63.
耕层土壤虚实结构优化春玉米根系形态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耕层构造对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根系形态的影响,该文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科学观测实验站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了虚实并存耕层(furrow loose and ridge compaction plough layer,FLRC)、全虚耕层(all loose plough layer,AL)、全实耕层(all compaction plough layer,AC)、上虚下实耕层(up loose and down compaction plough layer,ULDC,CK)4种耕层构造方式,开展了不同耕层构造对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根系形态影响的研究。2015和2016年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虚实并存耕层可以显著增加春玉米籽粒产量(P<0.05),增幅18.19%~34.86%,增产的原因是行粒数显著提高;显著提高单株干物质量(P<0.05),增幅5.18%~11.30%。虚实并存耕层能够显著提高春玉米耗水量、生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利用效率(P<0.05),增幅分别为1.20%~5.42%、2.74%~6.23%和18.23%~31.49%,且不同降雨年型下表现不同,干旱年份以虚实并存和全实耕层构造为宜,丰水年份以虚实并存和全虚耕层构造为宜。虚实并存耕层对春玉米灌浆期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等形态指标影响显著(P<0.05)。相关分析表明,虚实并存耕层提高春玉米产量的根系形态指标主要是根重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体积密度;提高春玉米生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生育期降水利用效率的根系形态指标主要是根重密度。综合分析认为,虚实并存耕层是提高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促进根系形态发育的最优耕层结构,在辽西旱作农田合理耕层构建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4.
辽西风沙半干旱区农业持续综合发展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西风沙半干旱区光热资源充足,土地资源丰富,但自然降水馈乏,资金短缺和劳动力素质低下。针对本区特点,开展了以提高自然降水生产潜力为核心的种植业务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以提高饲养效益为核心的农牧结合技术体系和“两高一优”持续农业技术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确定适宜品种,最佳播期,科学经济施肥,保证合理密度和伏前深度中耕等五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确定了玉米在本区的主栽作物地位。在畜牧业方面,通过牛羊品种  相似文献   
65.
系统总结了40多年来东北地区旱地农业研究取得的进展,分析了当前东北地区旱地农业面临的问题,揭示了影响东北地区旱地农业生产的气候变化、水分供需、农田侵蚀和面源污染规律,重新制定了东北地区耕作制度区划,突破了一系列旱地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形成了多套适合东北不同区域的旱地农业综合技术模式,明确提出了现阶段东北旱地农业所面临的挑战,并指出了未来东北旱地农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6.
间作系统因其产量优势及生态功能在全世界都广泛应用,尤其是禾本科与豆科作物的优势组合,但该间作体系中作物根系互作对碳代谢特性的影响尚不明确。通过2年田间试验结合盆栽模拟根系分隔(根系无互作;根系部分互作;根系完全互作)方法,采用Biolog技术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谷子和花生籽粒产量、土地生产力及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的影响。2017~2018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种间作模式下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尤其是谷子-花生2∶2模式LER于2018年达到1.36,表明禾本科作物谷子与豆科作物花生体系是具有产量优势的间作系统。室内盆栽研究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谷子的生物量与产量分别增加了49.0%和92.6%,花生则增加了11.1%和44.6%,谷子与花生的收获指数(HI)也显著增加。与完全分隔无根系互作相比,根系互作促进了根际微生物碳源利用效率,谷子与花生根际微生物对31种碳源平均利用率分别增加了19.6%和72.2%。土壤微生物对6大碳源种类的平均利用以糖类和氨基酸类为主,对酚酸类利用率最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间作与部分间作花生对根际土壤碳源利用率显著高于谷子与花生单作,而单作花生对碳源...  相似文献   
67.
20 0 0年我国遭受了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 ,截止到 8月 2日 ,全国农作物累计受灾面积约 30 0 0多万hm2 ,其中严重受旱面积约 1470万hm2 ,绝收 44 6 .7万hm2 ,导致夏粮减产 110亿kg ,有 2 770万人、170 0万头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 ,对工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影响。因此 ,增强抗旱减灾能力 ,保证食物供应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就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道路进行了简要探索。1 发展节水农业的背景和方向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遍及 5 0多个国家和地区 ,总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 1/3,在 14亿hm2 耕地中 ,主要依靠自…  相似文献   
68.
滴灌条件下玉米不同水肥因子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玉米为供试作物,在阜新国家旱农示范区采用“311-B”最优混合设计进行水肥试验,探讨了滴灌条件下水、肥交互作用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氮肥用量,其次是磷肥。仅从产量角度评价,以高氮肥用量、低磷肥用量和丰富灌水量为该试验水肥调控的组合最佳。  相似文献   
69.
在风沙半干旱区间作(大扁杏—花生—大扁杏)条件下,以花生品种"阜花10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对花生土壤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还田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的活性,处理Ⅲ的土壤脲酶与蛋白酶活性较强,处理Ⅱ过氧化氢酶活性略高于处理I与处理Ⅲ。秸秆覆盖还田对花生产量和WUE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产量与WUE的高低顺序均为:处理Ⅱ〉处理Ⅲ〉处理I〉处理Ⅳ(CK)。因此,处理Ⅱ较适宜本地区。  相似文献   
70.
风沙半干旱区仁用杏间作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仁用杏与作物间作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提出适合东北风沙半干旱区最优的农林间作模式,2012-2013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对仁用杏作物间作进行试验,设置仁用杏花生间作、仁用杏谷子间作、仁用杏甘薯间作、仁用杏单作、花生单作、谷子单作和甘薯单作7个处理,对不同处理下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水分和水分当量比4个指标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仁用杏作物间作对作物产量影响显著(P0.05),间作花生、谷子、甘薯产量比单作平均减少65.1%、54.3%、64.7%,而对仁用杏的产量影响不显著。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表明,仁用杏谷子间作水分竞争关系最小,仁用杏与甘薯间作水分竞争强烈。仁用杏作物间作系统的水分当量比均大于1,表现出较好的水分优势,其中仁用杏谷子间作系统的水分优势最明显,水分当量比达1.45,分别比仁用杏花生间作、仁用杏甘薯间作高8.2%和9.9%。综合分析认为,仁用杏谷子间作最适宜当地生态环境,在东北风沙半干旱区持续雨养农业发展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