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1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167篇
林业   287篇
农学   375篇
基础科学   293篇
  230篇
综合类   1509篇
农作物   254篇
水产渔业   163篇
畜牧兽医   992篇
园艺   195篇
植物保护   116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83篇
  2018年   155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204篇
  2013年   183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175篇
  2009年   212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219篇
  2006年   210篇
  2005年   161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4篇
  1966年   2篇
  1964年   5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针对基层气象业务设施综合防雷相关内容作以阐述。若基础设施受到雷击,则会影响气象业务的正常开展,造成极大的损失。本文提出基层气象业务设施综合防雷措施。  相似文献   
62.
为明确不同增稠剂对以矿物油为分散介质的油悬浮体系稳定性的影响,以12.5%丙炔·吡嘧(丙炔噁草酮·吡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为对象,通过流变学和多重光散射方法,研究了有机膨润土、有机高分子和气相二氧化硅3类增稠剂单独使用及有机膨润土和其他两类增稠剂分别搭配使用对可分散油悬浮剂物理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样品的流动特性指数(n)均小于1,为假塑性流体,具有触变性。除有机膨润土和高分子增稠剂Atlox Rheostrux100组合使用时体系更符合Casson方程外,其余样品均更符合Herschel-Bulkley方程。单独使用时,有机膨润土对保证体系稳定的效果相对较好;Atlox Rheostrux 100和Atlox Rheostrux200两种高分子增稠剂的效果差别较大,其中Atlox Rheostrux 100效果更好,这可能是由分子结构差异造成;两种气相二氧化硅类增稠剂由于不能有效形成氢键,效果较差。将有机膨润土和有机高分子增稠剂组合使用时,体系的稳定性有所提升,其中有机膨润土869和Atlox Rheostrux 100组合使用效果更好,体系具有较高的黏度,且具有良好的触变性,物理稳定性优异;有机膨润土869和疏水气相二氧化硅R974组合使用时则效果没有明显的提升。研究表明,流变学和多重光散射两种方法均能较好地表征可分散油悬浮剂的物理稳定性;新型高分子增稠剂和有机膨润土具有协同作用,将二者合理组合添加能大幅提升可分散油悬浮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3.
采用5L搅拌式发酵罐进行灵芝(Ganoderma lucidum)液态深层发酵实验,考察通气量对灵芝菌丝体生长和胞内多糖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保持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通气量9 L/min时菌丝体干重最高,达到15.42 g/L;通气量6 L/min时胞内多糖得率最高,为2.10 g/L。根据发酵过程中菌丝体生长的比生长速率、胞内多糖比合成速率,提出四阶段通气量控制策略:0~31.2 h通气量为6 L/min;31.2~43 h通气量为9 L/min;43~55 h通气量为6 L/min;55~96 h通气量为5 L/min。利用上述策略发酵得到的菌丝体干重为17.35 g/L,比9 L/min条件下提高了12.59%,胞内多糖得率为2.83 g/L,比6 L/min条件下提高了35.75%。研究结果可为规模化液态深层发酵生产灵芝胞内多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显著提升,大量的弱电子设备、家用电器等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导致雷电灾害事故发生率显著增加,由此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不计其数。因此,做好防雷安全监管工作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基于此,本文结合格尔木市防雷安全监管工作的实际情况,着重针对防雷安全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优化措施,以期能够为做好防雷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5.
针对前处理工序造成的羊肉智能精细分割目标肌肉区图像识别准确度低的问题,以羊后腿自动去骨分割工序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R2U-Net和紧凑空洞卷积的羊后腿分割目标肌肉区识别方法。对传统的U-Net语义分割网络进行改进,以U-Net为骨架网络,采用残差循环卷积块替换原始U-Net的特征编码模块和解码模块中的卷积块以避免U-Net的梯度消失,在特征编码模块和特征解码模块之间增加一个紧凑的四分支空洞卷积模块对语义特征进行多尺度编码,实现缝匠肌图像分割模型的构建。一方面,针对缝匠肌这一核心目标肌肉区,采集羊后腿图像构建数据集训练与测试本文模型,以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与实时性;另一方面,通过旋量法标定夹爪坐标系、相机点云坐标系、机器人坐标系的齐次变换矩阵以计算分割路径,并采用主动柔顺的力/位混合控制方法操纵分割机器人进行目标切削运动,验证基于本文方法得到的目标图像开展目标肌肉分割的可行性。相关试验结果表明:当交并比为0.8588时,本文方法平均精确度为0.9820,优于R2U-Net的(0.8324,0.9775);单样本检测时间平均为82ms,说明本文方法可快速、准确分割出缝匠肌图像,满足机器人自主分割系统的实时性要求,优于U-Net、R2U-Net、AttU-Net算法。最后,在本文方法得到的缝匠肌图像基础上开展机器人实机分割试验,机器人对5条羊后腿的平均切削时间为7.9s,平均偏移距离为4.36mm,最大偏移距离不大于5.9mm,满足羊后腿去骨分割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66.
研制了2CZD-1型段茎式甘蔗种植机,可一次性完成甘蔗种植的开沟、施肥、自动取种、自动排种、覆土和覆膜等工序,适用于宽窄行甘蔗种植。设计了机架、取送种机构、转盘施肥机构、旋耕覆土机构、覆膜机构和液压传动系统等结构,其中取送种机构采用排冗结构实现均匀排种。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甘蔗种植机的机架进行模态分析,并通过田间试验获得甘蔗种植机的覆土厚度合格率、种植密度、伤芽率、漏植率及总排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等性能参数。模拟结果表明,当激励频率为8~80 Hz时,机架容易发生共振,且最大位移可达28.12 mm。田间试验表明,该种植机的种植密度为142325芽/hm^2,覆土厚度合格率为93.6%,伤芽率为2.8%,漏植率为4.7%,种植深度合格率为89.3%,总排肥量稳定性变异系数为5.8%,工作生产率为0.32 hm2/h,符合甘蔗种植机的设计要求,能够显著提高甘蔗种植的效率。  相似文献   
67.
68.
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草药免疫活性物质对鱼类肠道菌群群落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开发绿色高效、营养全面的饲料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9.
为了选育小粒大豆新品种,推动纳豆和芽豆(豆芽)产业发展,以日本小粒豆为母本,与创新种质合交98-1062为父本,经有性杂交,育成了适宜作菜用芽豆原料的小粒大豆新品种合农113,2019年由黑龙江省审定推广。该品种子粒圆形,种皮黄色,种脐黄色,百粒重12.2克左右;蛋白质含量40.50%,脂肪含量19.51%,可溶性糖含量7.2%;接种鉴定中抗灰斑病;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20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2450℃左右,适宜北方春大豆中早熟区种植;区域试验平均hm2产量2760.0kg,比对照品种绥小粒豆2号增产14.2%,生产试验平均hm2产量2749.7kg,比对照品种绥小粒豆2号增产13.8%。该品种的育成为发展特用大豆生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小粒大豆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方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70.
介绍了甘蔗种植机结构特征、控制系统方案、拖拉机及排种器驱动马达速度的检测方法、利用负反馈实现拖拉机行走速度与下种速度同步的方法。根据甘蔗单芽段种植机结构特征,设计一种基于西门子PLC控制的速度同步负反馈控制系统。该系统经过田间试验和数据统计,在拖拉机行走速度变化时,种植机能及时地调整排种器驱动马达转速,且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理论计算转速,能有效实现单芽段种植机在不同种植农艺下拖拉机行走速度与下种速度的同步变化,保证甘蔗种植密度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