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2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19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61.
To examine survival processes in marbled sole Pseudopleuronectes yokohamae larvae, nutritional transition date distributions (NTDDs) were compared between larvae and large juveniles (LJs) in Hakodate Bay from 2001 to 2003. NTDDs were used instead of hatch date distributions because the onset of increment formation coincides with the timing of the transition from endogenous to exogenous nutritional sources for marbled sole. LJs were defined as being large enough to be safe from predation by the sand shrimp Crangon uritai. In 2001 and 2002, the ranges of the NTDDs of LJs largely overlapped with those of the larvae. However, in 2003, the early cohort (those whose otolith rings formed before 17 March) disappeared from the NTDDs during and after April, and the NTDDs of LJs were heavily biased toward a later period compared to those of the larvae. In 2003, Oyashio coastal water (<3°C and ≤33.0 salinity) unexpectedly intruded into the bay in late March and lowered the water temperature from 6.3°C on 6 March to 4.1°C on 25 March. One possible cause of mortality in the early cohort of 2003 may be feeding failure caused by the extremely low water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62.
褐菖鲉幼鱼对贻贝养殖生境的利用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振华  钟佳明  章守宇  王凯  林军  张健  沈慧 《水产学报》2019,43(9):1900-1913
嵊泗海域规模庞大的贻贝养殖生境发挥着养护幼鱼的海洋牧场功能,而探查当地趋礁鱼类在幼体阶段对该生境的利用规律可为当地海洋牧场的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为此2018年5—7月对舟山北部枸杞岛贻贝场的褐菖鲉幼鱼、附着生物进行了逐月调查,使用自制网具采集目标生物样品,应用相对密度指数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褐菖鲉幼鱼在该生境中的栖息密度、栖息方式和空间分布特征,采用胃含物分析法确定其食性特征,并结合耳石轮纹探究其利用该生境的生长周期。结果显示,褐菖鲉幼鱼的栖息密度时空特征上,5—7月在养殖区贻贝串上的栖息密度分别为(10±6)、(7±5)和(5±5)个/串,时间上呈现逐月递减趋势,随时间的推移养殖区外侧幼体逐渐迁移至内侧近岸区直至消失。栖息方式选择上,褐菖鲉幼鱼栖息数量与贻贝串孔隙大小和附着海藻生物量之间皆呈正相关,但并不显著。饵料利用上,养殖区褐菖鲉幼鱼总体维持较高的摄食强度,各月份平均摄食强度皆高于对照区,主要摄食对象为麦秆虫和钩虾,重量百分比为70.9%和28.3%。栖息周期上,养殖区内褐菖鲉幼鱼耳石平均轮纹数为(57±12)个,其利用养殖贻贝串的周期一般约为2~3月,且该生境中幼鱼耳石纹路间距均匀性和条纹清晰度均明显优于岩礁生境。研究表明,枸杞岛的贻贝养殖生境成为褐菖鲉幼鱼额外的栖息环境,在增殖养护褐菖鲉资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嵊泗海域在建设海洋牧场时可依据贻贝养殖生境的资源养护原理,通过设置浮体结构强化海洋牧场的饵料场和庇护功能,以提高褐菖鲉种群的补充量,为当地休闲海钓的持续发展提供部分保障。  相似文献   
63.
在目前的水产配合饲料生产中,油脂一般以液态形式添加到饲料原料中或者在真空环境中喷涂到饲料颗粒上,以脂肪粉进行应用的研究报道很少。本研究以豆油(SO,亚油酸∶亚麻酸=9∶1)和一种由豆油和菜籽油等组成的复合油(BO,亚油酸∶亚麻酸=5∶1)为脂肪源,分别以液态和粉末形式添加到饲料原料中制备4种配合饲料(SOl、BOl、SOp、BOp)。用其在室内水族箱中喂养初始平均体质量为15.38 g的吉富罗非鱼幼鱼8周后,各饲料投喂组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肝体比、脏体比无显著性差异。与豆油饲料(SOl)投喂组鱼相比,SOp组的肝脏过氧化氢酶及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显著升高、肌肉粗灰分含量显著降低,SOp、BOl、BOp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全鱼的水分含量都显著降低,肝脏总抗氧化能力、全鱼粗蛋白含量及肌肉剪切力都显著升高。此外,BOp组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及肌肉硬度显著高于SOl、BOl、SOp组。肝脏和肌肉的脂肪酸组成各组间差异不大,均反映饲料的脂肪酸组成。研究表明,与液态油相比,脂肪粉饲料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无不良影响,且可改善鱼的健康及肌肉品质;复合油的效果优于豆油。结合脂肪粉具有包装、运输、储存、添加方便等优点,值得在水产养殖生产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4.
为积累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的发育生物学资料和完善苗种培育技术,本研究使用显微数码拍摄系统对四川华鳊仔稚鱼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5.0±0.5)℃条件下,四川华鳊初孵仔鱼全长为(4.54±0.04) mm,卵黄囊前部呈椭圆,后部呈棒状,体积为(0.26±0.01) mm3。卵黄囊期仔鱼从初孵到卵黄吸收完全为止,历时8 d,全长特定生长率(SGRL)为5.99%。仔鱼出膜后3 d开始摄食,混合营养期为5 d,卵黄囊体积(V)与日龄(D)的关系:V= –0.0049 D3+0.0369 D2–0.1333 D+0.2583(R2=0.9947)。晚期仔鱼从卵黄囊消失到鳞片出现,历时25 d,SGRL为2.16%。稚鱼期从鳞片开始出现到鳞片完整,历时53 d,SGRL为0.90%。整个仔稚鱼阶段全长(TL)和日龄(D)的相关方程为:TL= –7×10–7 D3–0.0011 D2+0.2820 D+4.7083(R2= 0.9957)。  相似文献   
65.
分别在22、27(对照组)、32℃的水环境中,对银鲳(Pampus argenteus)幼鱼进行急性温度胁迫48 h,检测不同时间、不同温度下银鲳幼鱼肠道消化酶活力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肠道消化酶中,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活力在22℃实验组没有显著变化(P>0.05),淀粉酶活力逐渐下降,脂肪酶活力则相反(P<0.05);在32℃实验组中,脂肪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活力变化基本一致,均呈现上升趋势(P<0.05),而淀粉酶活力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血清生化指标中,葡萄糖(GLU)、乳酸(LD)、皮质醇(COR)在22℃实验组显著升高(P<0.05),甘油三酯(TG)和肌酐(CREA)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P<0.05),血清总蛋白(TP)含量则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P<0.05)。在32℃实验组中,TP 和 TG 含量降低;GLU 含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LD 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0.05);COR 先上升后降低,而 CREA 则呈现上升趋势;在肠道和血清中不同处理组在同一时间也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急性温度胁迫对银鲳幼鱼消化系统及排泄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生产操作及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急性温度胁迫,减小银鲳幼鱼的应激反应,使其有良好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66.
杭州湾湾口与日本有明海产花鲈稚鱼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盛龙 《水产学报》2005,29(5):670-675
本文基于采自杭州湾湾口、日本有明海和四万十川沿岸碎波带的天然花鲈仔稚鱼,研究比较了三者的外部形态、脊椎骨数、背鳍和臀鳍支鳍骨数的差异。杭州湾湾口和有明海水域的花鲈样本,体侧黑色素较少;吻长、体高和体长比相对较小;脊椎骨数分别为35,35.25±0.25;背鳍支鳍骨的平均值分别为25.33,25,均比四万十川的样本脊椎骨数(36)和背鳍支鳍骨的平均值(26)为少,探明了杭州湾湾口和有明海的花鲈仔稚鱼在特征上存在着相似性,与四万十川的样本有显著的差异。根据中国产花鲈的形态特征,对中国花鲈的学名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花鲈的学名应该为Lateolabrax maculates(McClellan)。  相似文献   
67.
潮汐对长江口南支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密度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潮汐对长江口南支仔稚鱼群落的影响,本研究于2017年5月—2018年4月,在长江口南支的南北纵向断面设置两个站位点(St.1:N31°35.500′,E121°20.004′;St.2: N31°33.500′,E121°20.000′),于每月大潮期间采用大型仔稚鱼网(口径1.3米,网目0.5mm)按潮汐定时昼夜进行“表、中层”水平拖网采样(涨潮采样4次,退潮采样4次)。全年总计拖网384次,共采集到仔稚鱼51,783尾,隶属于11科32种。优势种为: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占总尾数的87.05%),鲫鱼(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占总尾数的3.45%),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占总尾数的3.16%),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占总尾数的2.16%),香?(Repomucenus olidus)(占总尾数的0.01%)。所采集的仔稚鱼发育阶段主要集中在前弯曲期,占总数的95.21%,其次为弯曲期4.54%,后弯曲期0.12%,稚鱼期0.12%,卵黄囊期仅占0.01%。平均密度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支水域各月平均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受“涨退潮”影响,涨潮平均密度大于退潮,其中7月涨潮、退潮的平均密度均为全年最高,分别为2609.3尾/1000m3和1316.1尾/1000m3,2月涨潮及1-3月退潮时平均密度最低,均为0.1尾/1000m3。体长分布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支贝氏?、鲫、翘嘴鲌、子陵吻虾虎、香?五个优势种的体长分布均不同程度的受潮汐、昼夜、表中水层变化影响,除子陵吻虾虎鱼外,其余4种仔稚鱼的体长分布均表现为夜间高于白天,五种仔稚鱼的年间分布均表现出了明显的月间变化。发育阶段分析结果表明,除前弯曲期外,5个优势种均表现出在退潮时弯曲期仔稚鱼的平均密度高于涨潮时,退潮时后弯曲期仔稚鱼低于涨潮时。生态类型分析结果表明,淡水、半咸水、近海三种生态类型的鱼类在涨潮时的总体捕获量均大于退潮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溶氧量、温度与平均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盐度与平均密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8.
高体革鯻仔稚鱼的生长和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观察、描述和拍照对高体革鯻(Scorturn barcoo)仔、稚鱼的生长和发育进行了研究,以了解高体革鯻仔、稚鱼的发育规律,为规模化苗种培育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在水温26.6~29.7℃的培养条件下,高体革鯻初孵仔鱼全长为(2.65±0.19)mm(n=20),其卵黄囊体积为(0.74±0.15)mm3(n=20),油球体积为(0.07±0.17)mm3(n=20).1日龄仔鱼,眼睛有色素沉积,鳃弓显现;2日龄仔鱼,嘴可张开,肠道会蠕动,鳔可见;3曰龄仔鱼,开口摄食,个体发育进入仔鱼后期;20日龄,运动器官发育完全并生出鳞片,个体发育进入稚鱼期;23日龄,稚鱼侧线鳞可见;28日龄,全身披鳞,个体发育进入幼鱼期.对仔稚幼鱼全长和日龄进行回归,其生长模型为TL=-0.0003 D3 0.0339 D2 0.1992 D 3.4288(R2=0.9913).体重与体长的相关式为W=0.0001L2.5059(R2=0.9976).体高与体长的相关式为L=0.0005H3-0.0353H2 1.0125H-4.620(R2=0.993).  相似文献   
69.
2018年6月(夏)和9月(秋),对长江口崇明东滩水域的14个站位点的表层,运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口径1.3 m,网目0.5 mm)水平船拖10 min采集仔稚鱼,实时采集水柱环境参数包括温度(SST)、盐度(SSS)、浊度(TUR)、深度(DEP)和叶绿素a(SSC),探讨该水域仔稚鱼的分布和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8网次共采集到仔稚鱼10 925尾。其中淡水型鱼类22种(42%),河口型(半咸水)鱼类19种(37%),沿岸型鱼类7种(13%)和近海型鱼类4种(8%)。鲤科为14种(27%);虾虎鱼科12种(23%);鳀科及银鱼科均为5种(10%)。以大于5%为优势种,凤鲚占总渔获量的21.51%、刀鲚(18.11%)、贝氏?(16.34%)、银飘鱼(10.82%)和斑尾刺虾虎鱼(9.38%)。在采集的所有仔稚鱼中,前弯曲期仔鱼数量最多,约占总数量的76.49%,弯曲期仔鱼11.94%,后弯曲期仔鱼8.01%,稚鱼3.43%,卵黄囊仔鱼仅出现在6月,占总渔获量的0.13%。前弯曲期仔鱼与弯曲期仔鱼的密度随着季节的更替呈下降趋势,后弯曲期仔鱼密度呈上升趋势。夏季仔稚鱼的物种数、个体总数及密度都比秋季多。研究表明,长江口崇明东滩鱼类可以分为两支,淡水种生态群落和半咸水生态群落。  相似文献   
70.
为研究3种不同藻类对池蝶蚌幼蚌的摄食率和生长的影响,进行了普通小球藻、斜生栅藻、舟形藻为影响因素,以养殖产量和相对(体重)生长率为评价指标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池蝶蚌幼蚌的摄食量在5 h内随着藻类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实验组3、7、9的摄食量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相对生长率(壳长、壳高、壳宽和蚌重)、绝对生长率和养殖产量在9组实验中均变化明显;在试验所设定的水平范围内,舟形藻对养殖产量和相对(体重)生长率影响最大,3种藻类的最佳水平组合是:普通小球藻为250个/mL,斜生栅藻为2.5×104个/mL,舟形藻2.5×104个/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