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1篇
  9篇
综合类   154篇
农作物   10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1 毫秒
51.
水稻籼粳亚种间F1抽穗期与RFLPs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5个籼稻和6个广亲和粳稻品种,按5×6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30个组合, 计算杂种F1抽穗期杂种优势;并采用113个RFLP标记,检测11个亲本间的RFLP多态性,计算籼粳亚种间F1的基因型杂合度,分析杂种F1的抽穗期及其杂种优势与基因型杂合度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籼粳亚种间F1的抽穗期呈负向优势,F1的抽穗期及其杂种优势与基因型的杂合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2.
本分析了16个水稻籼型(或籼粳中间型)光温敏不育系、两个光温敏不育系的杂交组合后代花粉育性、自交结实率与包颈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籼型(或籼粳中间型)光温敏不育系的不育性与包颈长度极显的相关,即包颈长度越大,不育度越高。根据包颈长度判断花粉育性程度可作为水稻籼型(或灿粳中间型)洮温敏不育系田间选择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3.
明恢63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明恢63是以IR30*圭630杂交,于1981年春育成的,是我国人工制恢复 研究中第一个取得突破的优良恢复系。其恢复力强,恢复谱广,配合力好示范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抗稻瘟病制种产量高,它既是我国杂交水稻组合配组中应用最广,持续应用时间最长,效益最显著的恢复系,又是我国新恢复系选育中贡献最大的优良种质。1984-1996年以明恢复63恢复系配制的杂交稻组合是18个,累计推广面积达6560万hm^2。其  相似文献   
54.
重穗型恢复系明恢86是以[(IR54/明恢63)∥(IR60/圭630)]∥/明恢75复合杂交选育而成的.明恢86生育特性稳定、形态性状配置优良,恢复力强、恢复谱广,一般配合力特性好,制种产量高.用明恢86配制的汕优明86、福优明86、Ⅱ优明86、特优明86、冈优明86、花优明86等系列组合,具有抗稻瘟病、丰产性好、增产潜力大、大穗粒多、结实率高、米质好、再生力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55.
水稻(Oryza sativa)穗部性状的改良对水稻产量提高和品种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水稻簇生穗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水稻的穗发育以及相应基因的调控方式。本研究通过构建籼稻(O.sativa ssp.indica)簇生穗材料内江P164和单粒稻9311的正交和反交群体,确定该性状为单基因不完全显性遗传。通过混合群体分离分析法和隐性群体分析法将该基因定位于第6染色体长臂标记ID441和ID020之间,区间内预测有23个基因。推测LOC_Os06g39650为候选基因,并对候选基因进行克隆,测序表明该基因(命名为:水稻簇生穗基因(O.sativa clustered spikelets gene-6,OsCl-6))CDS的第1 556的碱基发生了突变,由A突变为G,碱基的改变造成氨基酸序列发生突变,第519位的氨基酸由天冬酰胺(N)突变为丝氨酸(S),推测从而形成簇生穗性状,进一步对6个非簇生粳稻品种和7个非簇生籼稻品种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OsCl-6基因可能是簇生穗基因短花梗(shortened pedicels)sped1-D的等位基因。本研究为阐明水稻穗簇生形成机理以及选育穗大、着粒密度高的水稻新品种提供了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56.
杂交籼稻新组合特优航1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优航1号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用龙特甫A与恢复系航1号配组而成的三系杂交晚籼新组合,具有米质较优、产量高、中抗稻瘟病、适应性广等特点。200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57.
20 0 3年 7月 1 1日 ,福建省农业厅科教处组织福建省农业厅、农林大学等教学、科研、推广部门专家组成验收组 ,对福建省跨越计划“优质早稻新品种中试示范”项目进行结题验收。专家组首先对南安市柳城街道办事处榕桥村示范的 1 5 33hm2 优质早稻 (南厦 0 60 8 67hm2 、新科 2号 2hm2 、长谷早占4 67hm2 )进行现场验收 ,验收结果是三个品种总加权平均 40 7 4kg ,比对照品种 60 1平均每 667m2 产392 0 8kg,增产 3 9%。而后 ,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主持人对项目执行情况的汇报 ,审阅了验收资料 ,观看了技术光盘 ,查对项目合同任务。福建省跨越…  相似文献   
58.
特优航1号产量结构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特优航1号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用龙特甫A与恢复系航1号配组而成的三系晚籼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米质较优、产量高、中抗稻瘟病、适应性广等特点。2002年通过福建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主要介绍了特优航1号的产量结构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9.
早熟杂交稻新组合“汕优77”选育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0.
采用改良磷脂脂肪酸法分析水稻植物自身磷脂脂肪酸和其内生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异质性。结果表明,水稻植株和其内生微生物共有磷脂脂肪酸有直链磷脂脂肪酸20∶0、12∶0、16∶0、18∶0和支链磷脂脂肪酸如18∶3ω6с(6,9,12)、19∶0 CYCLOω8с、15∶1ω6с等,且在水稻中含量均低于30μg/g,在内生微生物中的含量高于30μg/g。水稻内生微生物独有磷脂脂肪酸主要为支链磷脂脂肪酸,共有22种如i20∶0、20∶1ω9с、12∶0 3OH等,含量差异很大,为0.91~11 481.25μg/g。对水稻内生微生物独有磷脂脂肪酸对应分析CA得到,遗传距离近的水稻品种其对应距离也近,CA载荷图显示内生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对应距离小于姨2的为多元分布,即该磷脂脂肪酸分布在多个水稻品种中;大于姨2的为单一分布,即仅在特定的水稻品种中分布,表明水稻内生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分布与水稻品种遗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