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4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0篇
  8篇
综合类   85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象山港黄姑鱼的食物组成与摄食习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201110月至20129月在象山港水域采集的365尾黄姑鱼(Nibea albiflora)样本, 结合其生物环境的同步调查数据, 采用胃含物中饵料生物质量百分比(W%)、个数百分比(N%)和出现频率(F%)分析其饵料生物组成, 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和百分比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衡量各饵料生物的重要性; 采用空胃率和胃饱满指数分析黄姑鱼的摄食强度; 采用选择性指数Va检验黄姑鱼对某种饵料生物是否具有选择性。研究表明, 黄姑鱼的饵料生物共34, 主要摄食虾类, 其中巨指长臂虾(Palaemon macrodactylus)、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刺螯鼓虾(Alpheus hoplocheles)和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等是黄姑鱼主要的摄食对象。黄姑鱼的摄食强度受季节和体长变化影响, 冬季的摄食强度最低; 体长大于190 mm个体的摄食强度较低。此外, 性腺发育对摄食强度也存在一定影响。春、秋和冬季黄姑鱼主要以摄食巨指长臂虾、葛氏长臂虾、口虾蛄和日本鼓虾等为食; 夏季以巨指长臂虾、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和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等为食。体长80 ~ 220 mm的黄姑鱼主要以小型虾类为食, 而体长大于220 mm的黄姑鱼主要摄食鱼类、口虾蛄等较大个体的饵料生物。选择性指数计算结果显示, 巨指长臂虾(选择性指数为0.145, χ2=4.192, P<0.05)、刺螯鼓虾(选择性指数为0.141, χ2=3.957, P<0.05)是其偏好食物, 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选择性指数为–0.174, χ2=6.030, P<0.05)则属不易获得食物。结论认为, 黄姑鱼在象山港水域有着广泛的食物来源, 摄食种类多样, 不同季节和体长组的食物组成和摄食强度有所变化, 具有独特的食物选择性和摄食习性。建议在今后的黄姑鱼增殖养护工作中, 实时监测象山港水域黄姑鱼的种群变化动态, 结合港内黄姑鱼饵料生物的分布状况, 确定黄姑鱼合理的增殖放流规模和放流地点, 以争取最优的生态功效。

  相似文献   
52.
紫菀种质资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紫菀种质资源研究结果表明,各质量性状存在较大变异,以茎色、叶色、花色、瘦果颜色等变异最大;各数量性状亦存在较大变异,其中根茎重变异较大,变异系数达70.50%。紫菀各数量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紫菀根茎重与株高、茎粗、冠毛长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对紫菀进行资源的收集、评价和品种选育具有较大潜力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3.
32份栽培桔梗种质过氧化物同工酶谱共显示17条不同的酶带,共呈现16个酶谱类型,其中,12个为对应种质的特征酶谱。每份种质有5~9条酶带,不同种质酶谱及活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A1、B1、B2、B3等4条酶带为共有带,具有种的特异性;7条(A2、A3、A4、C2、C4、C5、D3)酶带为特异性酶带,其中白花桔梗有2条特征酶带(A2、C2)。为桔梗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遗传育种提供了一种新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4.
该研究以获取新疆林果产业大风沙尘风险灾害防控等级为目的,以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为基础,结合林果业受大风沙尘灾害危害特征,以气象、基础地理信息、农业和社会经济等方面数据为依据,从致灾因子风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和承载体脆弱性3方面分析了大风沙尘灾害风险构成;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结合加权综合评价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和权重确定,在Arc GIS空间分析模块支持下,按照各指标分配的权重对各单项评价指标进行叠加分析,获得新疆林果产业大风沙尘风险评估区划等级图。从空间分布看,南疆林果业遭受大风沙尘的风险高于北疆。从局部区域看,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以和田地区为主风沙危害最为显著,为一级防控区;托克拉克沙漠、布吉里沙漠、库木塔格沙漠、噶顺戈壁区以喀什地区、巴州地区、哈密和吐鲁番区域风沙危害较为严重,为二级防控区;其他区域为三级防控区。该研究为有关生产部门针对性地防御和减轻风沙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5.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森林具有碳源和碳汇的双重作用。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区域尺度森林碳汇的估算提出的方法较多,但还没有统一的估算方法。遥感估算法是估算森林碳汇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总结该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范围,为碳储量估算精度和碳评估提供合理的参考。  相似文献   
56.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森林固定的碳每年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2/3,其变化决定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源和碳汇的功能。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区域尺度森林碳储量的估算所提出的方法较多,但还没有统一的估算方法。样地查清法是估算森林碳储量的方法之一,通过总结该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范围,为碳储量估算精度和碳评估提供合理的参考。  相似文献   
57.
以人参皂苷提取率为响应值,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人参皂苷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对人参皂苷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原人参二醇型皂苷最佳提取工艺为76%乙醇,提取温度85℃,提取时间5 h,提取率为0.93%;原人参三醇型皂苷最佳提取工艺为77%乙醇,提取温度71℃,提取时间5 h,提取率为0.56%;齐墩果烷型皂苷最佳提取工艺为79%乙醇,提取温度72℃,提取时间5 h,提取率为0.40%;人参总皂苷最佳提供工艺为77%乙醇,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5 h,提取率为1.81%。提取温度对3种类型皂苷提取率具有显著影响。原人参三醇型皂苷和齐墩果烷型皂苷比原人参二醇型皂苷对温度更为敏感,但原人参三醇型和齐墩果烷型皂苷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8.
环塔里木盆地林果防护林规划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环塔里木盆地林果防护林结构、配置模式、树种选择及科学栽植技术,为该地区林果防护林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指导。【方法】通过分析环塔里木盆地南疆五地州林果防护林建设现状,提出在林果防护林规划设计时应选择的防护林结构、配置模式、树种及科学栽植技术。【结果】环塔里木盆地林果防护林结构类型规划设计分为紧密结构的林带、透风结构的林带和稀疏结构的林带3种;配置模式设计分为主、副林带以生态作用为主的配置模式,主、副林带生态经济兼用的配置模式,绿洲边缘风沙危害严重区主、副林带配置模式3种。【建议】林果防护林树种应具备的条件为:乡土树种,适应性强;生长较果树更快,寿命比果树长;与被防护的果树没有共同的病虫害;枝叶繁茂,根蘖少;灌木则应选用再生性强、枝叶茂盛的树种。  相似文献   
59.
以克拉玛依市减排林区外围自然植被为研究对象,分析自然植被的种类组成、习性及重要值。研究结果表明,在减排林区外围以藜科植被种类最为丰富,其次为蒺藜科,种类最少的为柽柳科;由于藜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学特性引起的,故藜科的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相对频度及重要值均在群落中处于最高位置。研究区荒漠植物群落结构组成简单,寡种优势现象极为严重。  相似文献   
60.
基于生态位角度的农作物间套作增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约式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在保障粮食产量与安全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种以高投入、单品种为特征的生产方式使农田生态系统中作物能利用的生态位幅度缩小,区域生态承载能力显著下降。相对单作,间套作模式在实现高产的同时,还能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时间、空间和养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系统的物资投入,减少环境的污染。间套作体系中,不同物种在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空间分布和养分需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降低生态位的重叠度并减少竞争,系统能更有效地利用空间、光、水、养分等环境因子来获得产量优势。作物间生态位的互补性是间作套种的理论基础,但是目前在农业间套作研究中,有关生态位对农作物间套作的增产机制方面的探讨仍不多见。有鉴于此,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有关国内外间作套作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农作物间套作中作物生态位研究的相关问题及研究进展,基于生态位角度从营养、空间、时间3个方面,分析间套作增产机制。最后提出未来间套作农田生态系统在生态位、种间关系以及资源利用率方面需要加强研究的内容,以期为实现精耕细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