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5篇
农学   4篇
  4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20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培土厚度对玉米根系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培土厚度对玉米根系特性的影响,在田间试验条件下,设不培土、培土5 cm、培土10 cm、培土15 cm和培土20 cm 5个处理,测定了各处理气生根数、气生根干重、气生根层数以及地下根干重4个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培土10 cm单株气生根数最多、气生根干重最重。培土厚度与气生根数和气生根干重呈负相关,与气生根层数达到极显著负相关,与地下根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气生根层数与地下根干重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2.
吉林省玉米宽窄行密植机械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吉林省玉米宽窄行密植机械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播前准备、机械播种、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内容,以供玉米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53.
东北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长期“重用轻养”的利用方式导致土壤严重退化,生产能力下降,如何实现东北黑土保护性利用是当前农业领域研究热点。玉米是东北第一大粮食作物,长期传统耕作制度不仅加速土壤退化,同时导致玉米秸秆“过剩”。因此,如何通过耕作制度改革来解决东北现行耕作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已迫在眉睫。本文从土壤结构、土壤肥力、土壤侵蚀和秸秆还田4个方面总结传统耕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主要新型耕作制度模式的优缺点,最后展望东北耕作制度发展方向,为黑土地保护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4.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其土壤质量优劣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本研究以吉林中部耕法定位试验为平台,对连续35年传统耕作(CT)、间隔深松(ST)、免耕(NT)及翻耕(MP)4种耕作方式下的0~20cm土壤进行土壤质量评价。选取26个涵盖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的指标作为全量数据集,运用最小数据集法筛选指标,计算土壤质量指数,选取适合东北黑土区的耕作方式。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耕层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由紧实度、平均重量直径、有机质、全磷、β-葡萄糖苷酶、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构成。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指数呈现的大小关系为ST>MP>CT>NT。由此可见,间隔深松能显著提高黑土耕层土壤质量,可作为东北春玉米农田可持续发展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55.
综述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影响土壤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与传统翻耕相比,免耕、深松及其秸秆覆盖还田增加表层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提高大孔隙数量和孔隙度。轮耕系统对土壤结构的影响在不同气候区域和土壤类型间差异较大。土壤结构稳定性与铁铝氧化物形态变化、有机质含量、蚯蚓数量、微生物和线虫丰度及多样性、根系构型及其分泌物、干湿交替及冻融交替次数等因素相关。针对目前研究现状,提出建立长期保护性耕作和轮耕体系监测系统,从铁铝氧化物形态变化、土壤微食物网结构和功能、根系驱动等研究方向进一步解析旱地耕作对土壤结构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