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7篇
  1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15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鲁豫皖交界地区四个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群体致病型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明确鲁豫皖交界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致病类型,利用23个国际鉴别寄主品种和1个当地小麦品种温麦19对采自山东菏泽、安徽颍上、河南商丘和淮阳的4个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群体致病型进行了鉴定。4个群体的致病型不同于国际上已命名的16个小麦禾谷孢囊线虫致病型。13个A组鉴别寄主对山东菏泽与安徽颍上群体具有相同的抗性反应,这2个线虫群体属于同一致病型;河南商丘群体与上述2个群体的毒性相似,但大麦寄主KVL191对山东菏泽群体和安徽颍上群体表现为抗病,而对河南商丘群体表现感病;河南淮阳群体的致病谱较宽,明显不同于其它3个群体。对照小麦品种温麦19对4个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群体均表现感病。  相似文献   
52.
不同小麦品种(系)黑胚病发生及其对子粒危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河南省目前推广及新近选育的小麦品种(系)黑胚病的田间发生及其对子粒危害的影响,并在室内对田间收获的各小麦品种(系)的黑胚率、千粒重、发芽率及幼芽鲜重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的黑胚率存在显著差异,陕229和豫优1号发病最轻,黑胚率为2.0%和2.1%;漯麦4号发病最重.小偃803等43个品种黑胚子粒的千粒重是增加的,病、健子粒千粒重差值为0.71~6.96 g;仅有豫麦49号等5个品种黑胚子粒千粒重是降低的,病、健子粒千粒重差值为-0.08~-5.2 g.豫麦68号等35个品种的健康子粒发芽率高于病子粒,病、健子粒发芽率差值为-3.33~-20.0;新麦18等4个品种的黑胚子粒发芽率高于健康子粒,病、健子粒发芽率差值为3.33~10.0;山东95519等9个品种黑胚子粒和健康子粒的发芽率是一致的.豫麦70号等13个品种黑胚子粒萌发后的幼芽重是增加的,病、健子粒幼芽鲜重差值为0.000 6~0.004 4 g;郑麦9023等35个品种的黑胚子粒萌发后幼芽鲜重比健康子粒萌发后的幼芽鲜重减轻,病、健子粒幼芽鲜重差值为-0.000 2~-0.016 4 g.不同小麦品种的黑胚率与病、健子粒千粒重、发芽率和幼芽鲜重的差值之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3.
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是我国黄淮麦区新发现的一种病原线虫,但在小麦属中缺乏有效抗源。为从小麦亲缘种属中发掘抗病资源,采用室内接种平均单株雌虫鉴定法,从34份卵穗山羊草(Aegilops geniculataRoth)材料中筛选出6份抗H. filipjevi的种质材料,其中PI542187表现高抗,PI564186、PI573396、PI374365、PI361880和PI374365表现抗病。对中国春–卵穗山羊草染色体附加系抗性鉴定发现,卵穗山羊草7Ug和5Mg附加系的单株白雌虫数明显低于中国春。连续两年又对17份小麦?卵穗山羊草5Mg-5D易位系材料的抗性鉴定发现,5Mg464、5Mg466和5Mg457抗性较好。  相似文献   
54.
通过室内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病圃鉴定,以单株白雌虫数法、相对抗病指数法和繁殖系数法评价河南省47个主推的小麦品种对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荥阳群体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 filipjevi许昌群体的抗性。室内人工接种条件下,依据单株白雌虫数评价,所有小麦品种对两种孢囊线虫均表现感病或高度感病;但依据相对抗病指数评价,有4个品种(太空6号、新麦11、中育6号和新麦18)对H. avenae表现抗病,其余品种表现中度以上感病。田间病圃鉴定条件下,依据单株白雌虫数评价,太空6号和新麦18对H. avenae表现高抗,中育6号、新麦11等10个品种表现中抗,其余品种均表现为感病或高感;中育6号和太空6号对H. filipjevi表现高抗,偃展4110、濮麦9号和豫农201表现中抗,其余品种均表现感病。依据相对抗病指数评价,太空6号对H. avenae表现高抗,新麦18、中育6号和新麦11表现抗病;中育6号、太空6号对H. filipjevi表现高抗,偃展4110、濮麦9号、豫农201、豫农949表现抗病。依据繁殖系数Pf /Pi评价,太空6号、新麦11、中育6号和新麦18对H. avenae表现抗病,太空6号、中育6号、濮麦9号和濮优938对H. filipjevi表现抗病,其余品种表现感病。3种方法的抗性评价结果不完全相同,相对抗病指数法与单株白雌虫数量法的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有一致性,可部分克服因感病程度悬殊而导致评价不一致的问题,因而可作为小麦品种抗禾谷孢囊线虫新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55.
对13个草坪早熟禾品种分别接种茄类镰刀菌(Fusariumsolani)、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禾草离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3种病原菌,进行品种的室内抗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早熟禾属的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在接种茄类镰刀菌的处理中,抢手股、浪潮、优异和蓝鸟4个品种的抗病性较好;在接种立枯丝核菌的处理中,巴润和午夜的抗病性最好;在接种禾草离蠕孢菌的处理中,康尼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56.
引起玉米穗腐病的两种镰孢菌双重PCR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和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是引起玉米穗腐病的两种主要病原菌。为了建立这两种病原菌的快速和定量检测体系,本研究分别设计了针对F.graminearum和F.verticillioides的基因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双重PCR反应体系,并从DNA浓度、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3个方面对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退火温度为54℃和58℃时扩增效果较好,DNA模版的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6.25 ng·μL~(-1);F.graminearum和F.verticillioides引物最佳终浓度配比为0.2μmol·L~(-1)/0.4μmol·L~(-1)。本研究建立的双重PCR对同时鉴别引起玉米穗腐病的两种主要镰孢菌提供了准确、快速、灵敏的检验检疫技术。  相似文献   
57.
利用已构建载体530Shiva,转化马铃薯普通栽培种甘农薯1号、澳布、HLS和夏波蒂的试管苗及块茎盘的研究。结果表明,以Kan50mg·L-1和100mg·L-1作为筛选转基因细胞和植株的剂量。对于发根农杆菌侵染马铃薯试管苗应采用新鲜菌落直接涂抹伤口进行侵染,这种方法诱导生根率高且易于操作,根诱导率、成愈率及分化率远高于浸泡法;发根农杆菌转化试管苗,后期愈伤组织分化产生5个幼苗。发根农杆菌菌液侵染甘农薯1号和夏波蒂两品种的块茎盘,7d后就有很小的毛状根突起产生,2周后即有大量毛状根产生,3周后毛状根产生量有所减少,产生的毛状根3周时其成愈率分别为31.0%和27.0%,愈伤组织分化成苗比较困难,分化出3个幼苗,分化率分别为6.45%和3.70%。转化材料进行冠瘿碱检测表明,分化苗均为胭脂碱阳性反应。环腐病菌接种试管苗结果表明,分化植株与对照相比抗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58.
玉米褐斑病暴发流行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近年来,玉米褐斑病在我国各地暴发流行,已成为生产上的重要问题。文中分析了该病危害逐年加重的原因,包括玉米秸秆大面积直接还田,生产上主推的玉米品种抗病性较差,气侯条件适宜,对防治工作重视不够等。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以选用抗病品种为主,改良秸秆还田技术,实行平衡施肥,适时进行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技术和对策。  相似文献   
59.
豫花14号、15号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豫花 1 4号和豫花 1 5号是河南省农科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新近培育的花生新品种 ,在生产上表现高产优质 ,深受农民欢迎。两个品种虽然综合抗性明显优于当前推广的其它品种 ,但在生产中仍然有一些病虫危害。近年来我们对豫花1 4号、1 5号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 ,并针对主要病虫害进行了防治研究 ,总结如下。1 蛴螬蛴螬为金龟子的幼虫 ,是目前花生上危害最大的害虫 ,主要取食花生荚果和根 ,虫量多时可成片将荚果和根吃光 ,严重影响产量 ,有些地方由于蛴螬危害花生损失达 5 0 %以上。蛴螬在重茬地块以及大量施用未腐熟有机肥的地块发生较…  相似文献   
60.
采用PDA平板和凹玻片法分别测定了11种杀菌剂对小麦黑胚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适乐时对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都最强,EC50分别为1.45×105mg/kg和0.10mg/kg;科博、敌力脱、扑海因、敌畏丹对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也较强,EC50分别为0.04mg/kg,0.16mg/kg,0.16mg/kg,0.71mg/kg;敌力脱、扑海因和敌畏丹对小麦黑胚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较强,EC50分别为1.70mg/kg和1.74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