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53篇
农学   51篇
基础科学   15篇
  55篇
综合类   95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60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对玉米授粉后去雄与去除不同叶位的叶片及上部主茎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只去雄穗的产量9 882.47kg/hm2为最高,比对照增产520.13 kg/hm2,增产5.56%;带顶部1叶及主茎去雄,虽仍可增产1.36%,但增产幅度远不如去雄不带叶处理.回归分析表明:对顶叶以外的其他叶片,在去1-8叶范围内,每...  相似文献   
52.
利用显微镜观察花粉和柱头形态,采用离体萌发法对花粉活力进行测定,采用压片法对自交授粉后花粉管生长动态进行观察,以探明蓝盆花自交是否存在授粉障碍,为今后蓝盆花人工栽培和杂交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蓝盆花花粉饱满,具有1~3个萌发孔,二裂柱头,花柱细长通直,培养10 h花粉萌发率达86.06%,花粉活力高。授粉后4 h多数花粉萌发后花粉管进入花柱;授粉后10 h花粉管进入花柱中上部;授粉后12 h多条花粉管进入花柱并到达中部;授粉后48 h花粉管到达花柱基部进入子房,但通过观察发现花柱顶端有胼胝质及花柱内的花粉管交叉缠绕停止生长的异常现象,从而花粉管不能进入子房完成受精过程,这可能是导致果实空瘪的一个原因。由此推测,蓝盆花自交授粉存在受精前障碍,属于配子体自交不亲和类型。  相似文献   
53.
选用不同的发芽床和浸种温度对肋柱花种子进行发芽试验,以期找出适于种子发芽的前期处理条件,为提高其繁殖效率,更为进一步制定种子质量检验方法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培养皿发芽法,研究不同发芽床类型和浸种温度对肋柱花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砂上培养条件下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最高,种子腐烂率最低,而砂间培养种子腐烂率最高;40℃浸种温度处理下种子的发芽率最高,随着浸种温度升高,发芽率逐渐降低。肋柱花种子适宜发芽条件为浸种温度为40℃,砂上为种子发芽最适发芽床。  相似文献   
54.
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钾吸收与积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生长2、3、4、5、7年紫花苜蓿为试验对象,对紫花苜蓿钾的吸收、积累及其分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全株钾含量随生育期的推移先降后升,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降低;紫花苜蓿各器官的钾含量总体上表现为生殖器官茎叶,叶中钾含量随生育期的变化先降后升,茎中钾含量则持续降低;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植株体内钾积累速率的峰值均出现在现蕾期~开花期,成熟期植株体内钾的积累量总体上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降低;随着生育期的推移,叶中钾的分配比例不断下降,生殖器官中钾的分配比例持续上升,茎中钾的分配比例呈波动变化,成熟期茎、叶、生殖器官钾的积累量比例接近6∶1∶3。  相似文献   
55.
大麦植株干物质分配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建立大麦产量品质形成预测模型奠定基础,通过定量分析不同品种和氮肥处理大麦干物质分配和转移的变化过程,建立大麦植株干物质分配动态模型.模型采用Richards方程描述大麦干物质分配指数的动态变化,引入叶片潜在分配指数、茎鞘潜在分配指数、籽粒潜在分配指数3个品种遗传参数反映不同品种在器官间的干物质分配差异;采用两段Richards方程来描述大麦茎鞘在灌浆期前后的干物质分配动态,较好地解决了两段方程的衔接问题;运用氮素影响因子来校正不同氮素水平对大麦干物质分配的影响,引入潜在临界含氮量和潜在最小含氮量2个品种遗传参数来表达氮素对不同品种干物质分配影响的差异.利用不同品种、氮肥、播期和种植地域试验数据检验模型.结果表明,大麦干物质在叶片、茎鞘、穗和籽粒间分配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绝对预测误差为0.001~0.252 kg·m-4,RMSE为0.007~0.186 kg·m-2,精度良好.模型体现出较好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6.
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磷的积累与分配规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2龄、3龄、4龄、5龄和7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试验对象,研究了紫花苜蓿磷的积累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地上部分的磷含量,随着生育期的推移先降低后略有升高,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而持续降低,成熟期的磷含量总体上表现为:叶生殖器官茎。随着生育期的推移,紫花苜蓿地上部分磷的积累量持续增加,积累速率先升后降。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成熟期各器官磷的分配比例平均为:茎(64.7%)生殖器官(23.7%)叶(11.6%)。紫花苜蓿茎中磷的分配比例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升高;叶中磷的分配比例则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降低;生殖器官中磷的分配比例以2龄紫花苜蓿最高,7龄紫花苜蓿最低。  相似文献   
57.
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金山27和先玉335为供试品种,在西辽河平原研究了农户模式(目标产量11.25 t.hm-2,以NH表示)、高产模式(目标产量12.75.thm-2,以GC表示)和再高产模式(目标产量14.25 t.hm-2,以ZGC1、ZGC2表示,ZGC1和ZGC2密度相同,施肥时期不同)下春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籽粒灌浆过程均可用Logistic方程进行描述,2个品种籽粒的终级生长量,除先玉335中下部籽粒外均表现为NH>GC>ZGC1>ZGC2。2个品种起始生长势均表现为NH>GC>ZGC,其中,金山27表现为ZGC1>ZGC2,先玉335则为ZGC2>ZGC1。4种栽培模式下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均表现为NH>GC>ZGC2>ZGC1,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均以NH最快,ZGC2最慢;有效灌浆期总体上表现为ZGC1>ZGC2>NH>GC。籽粒平均灌浆速率的大小,在灌浆不同阶段存在一定的差异,灌浆渐增期和快增期均表现为NH>GC>ZGC,而灌浆缓增期则表现为ZGC>NH>GC。灌浆快增期积累的干物质量对产量的贡献率为ZGC2>ZGC1>GC>NH。脱水速率前期表现为NH>GC>ZGC1>ZGC2,授粉后32~60 d的脱水速率为ZGC2>ZGC1>GC>NH,且模式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8.
近年来,西峡县农业局组织科技人员开展间作套种试验研究。经过6年来对10多种套种模式研究分析、比较总结,探索出了以猕猴桃果园间作韭菜的最佳模式,其综合效益最好。一、套种试验以标准猕猴桃果园株行距4m×4m设计,在行中间套种2m宽韭菜带,韭菜株行距为0.33m×0.1m,种植6行。以每667m2猕猴桃果园套种335m2韭菜面积计算,套种667m2韭菜,以年收割6刀鲜韭菜为例,平均每667m2年产量6000kg,平均每667m2年纯收入5  相似文献   
59.
水库消涨带土壤瘠薄、间断性被水淹没,生态植被恢复困难。选取落羽杉、白千层、水翁、水榕、黄槿、铺地黍6种消涨带适生植物,从水位、立地条件、种养措施、天气等方面开展了为期3年的消涨带植被恢复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对于耐淹植物,土地肥力是影响其生长的制约因子,并从管理养护角度提出了具体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0.
施肥水平对冬大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合理利用氮肥,进一步提高大麦产量和品质,以扬饲麦3号、港啤1号、扬农啤2号和Frankin共4个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0(CK),90(NL),180(NM)和270kg/hm2(NH)4个氮肥水平下冬大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对籽粒贡献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提高,大麦干物质花前积累量呈增加趋势,积累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各器官的转运量在NM处理(180kg/hm2)范围内呈增加趋势,高于此范围则下降。氮素营养花前积累量和转运量各品种均呈上升趋势,花前积累率、转运率和对籽粒氮的贡献率都呈下降趋势。不同品种不同氮肥处理下大麦干物质转运量以茎秆为最大,转运率大部分以芒壳+穗轴为最高,对籽粒的贡献率以茎秆为最高。各器官氮素转运量以叶片最高,转运率以芒壳+穗轴最大,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以叶片最高。大麦各品种籽粒产量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氮素积累量与施氮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大麦最高产量的最佳施氮范围为212.42~261.97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