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54篇
  免费   633篇
  国内免费   653篇
林业   1219篇
农学   318篇
基础科学   178篇
  2666篇
综合类   3314篇
农作物   220篇
水产渔业   123篇
畜牧兽医   572篇
园艺   175篇
植物保护   255篇
  2024年   142篇
  2023年   526篇
  2022年   534篇
  2021年   439篇
  2020年   394篇
  2019年   458篇
  2018年   351篇
  2017年   457篇
  2016年   553篇
  2015年   494篇
  2014年   621篇
  2013年   598篇
  2012年   528篇
  2011年   486篇
  2010年   442篇
  2009年   403篇
  2008年   312篇
  2007年   259篇
  2006年   199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为了研究不同火干扰烈度对喀纳斯泰加林土壤有机含量及储量的影响,以喀纳斯泰加林同一火烧时间不同火干扰烈度的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土层(0~10 cm,10~25 cm)有机含量进行测定并估算其储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多重比较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相同火干扰烈度下0~10 cm土层土壤有机储量均大于10~25 cm土层。0~10 cm土层中储量表现为:未火烧>轻度火干扰>中度火干扰>重度火干扰,在10~25 cm土层中储量表现为:轻度火干扰>中度火干扰>未火烧>重度火干扰。0~1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含量和储量以及10~25 cm土层的有机含量损失程度会随着火干扰烈度的增加而增加。10~25 cm土层储量会在轻度和中度火干扰后出现增加。  相似文献   
52.
为揭示小麦秸秆还田及施肥对潮土土壤有机演变的影响,以指导华北潮土培肥增产。在辛集马兰设置22 a潮土长期定位试验(1992-2014年,试验包含4个处理,NP:不施钾+秸秆不还田; NPK:平衡施肥+秸秆不还田;NPS:不施钾+小麦秸秆还田; NPKS:平衡施肥+小麦秸秆还田),研究不同施肥措施下试验年限、投入、平衡与土壤有机含量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所有处理表层(0~20 cm)土壤有机含量随时间均呈增加趋势,NP、NPK、NPS、NPKS增加速率分别为0. 06,0. 17,0. 25,0. 34 g/(kg. a),且22 a后各处理土壤有机储量均增加,分别增加为2. 2,6. 2,5. 9,8. 9 t/hm~2,固速率分别为0. 10,0. 28,0. 27,0. 40 t/(hm~2·a)。土壤有机储量变化与累积投入变化量呈线性相关关系(y=0. 091x-0. 241,R~2=0. 360*),在小麦秸秆还田下,维持初始有机水平的累积投入量为2. 65 t/hm~2,固效率为9. 1%。通过边界线分析可知,小麦和玉米生产中稳产高产最低土壤有机含量分别为9. 47,9. 04 g/kg,未达到此值时土壤有机含量每增加1 g/kg,小麦籽粒产量增加167. 5 kg/hm~2,玉米籽粒产量增加678. 5kg/hm~2。秸秆还田和平衡施肥是华北潮土有机含量提升和土壤库保育的重要手段,连续秸秆还田和平衡施肥对保证该区域粮食生产高产稳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究干旱区不同降雨模式对藻结皮覆被区土壤释放的影响,为精确估算干旱区生态系统土壤释放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乌兰布和沙漠为例,通过人工增雨和改变降雨频率来模拟全球气候变化,对藻结皮覆被区土壤释放量进行长期野外监测。[结果]降雨能够刺激藻结皮覆被区土壤呼吸速率迅速大幅度提升,并在1 h内达到峰值,12 h左右降至较低水平。但随着干湿交替次数的不断增大,土壤再湿润后所产生的呼吸脉冲逐渐减弱,最后1次降雨与第1次相比土壤呼吸峰值降低了40%~60%。在降雨后16 h累积释放量、总释放量都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当降雨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其对土壤释放量的促进作用不再明显。就单次降雨而言,低频率、大雨量的降雨事件所引起的释放量明显高于高频率、小雨量的降雨事件。但总降雨量一致的情况下,则是高频率的小降雨事件所释放的总量最高,其次为低频率的大降雨事件,正常降雨频率下最小。[结论]气候变化所引起的降雨量增加和降雨频率的变化将会增加藻结皮覆被区的排放量,在预测收支时,也应将藻结皮的排放量变化作为考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4.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石漠化严重,旱涝灾害频发。植被恢复是提升脆弱生态系统土壤氮固持的有效方式,但该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土壤氮动态监测的研究还很缺乏。本研究以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对象,选取人工林、牧草地、人工林+牧草地、撂荒地自然恢复4种最主要的植被恢复方式为研究对象,以耕地作为对照,对比分析退耕前(2004年)、退耕10年(2014年)和13年后(2017年)土壤氮储量动态变化特征。其中2004—2014年研究区未发生极端内涝灾害, 2014—2017年连续发生2次极端内涝灾害事件。研究结果表明,退耕10年后, 4种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SOC)储量均显著增加,但退耕13年后,除撂荒地SOC持续增加外,其他3种恢复方式下SOC表现出下降趋势。植被恢复后土壤全氮(TN)储量提升相对缓慢,退耕10年仅牧草地显著增加,退耕13年后人工林+牧草和撂荒地TN增加,且撂荒地在退耕后呈持续增加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交换性Ca~(2+)与SOC、TN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与2014年相比, 2017年不同植物恢复方式下土壤交换性Ca~(2+)均显著下降,这可能与研究区2015年和2016年连续内涝灾害有关。以上结果说明,不同恢复方式均能显著提升喀斯特地区土壤氮固持,并以自然恢复最佳,其生态系统能有效抵御极端气候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5.
采用2年试验数据分析了免耕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剖面水分、可溶性和硝态氮变化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较传统耕作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冬小麦拔节期、扬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0~10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且冬小麦关键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分别提高冬小麦拔节期和扬花期0~40 cm土层平均含水量14.0%和10.3%;在冬小麦拔节期和灌浆期,免耕较传统耕作分别提高了土壤剖面0~100 cm平均硝态氮含量43.1%和5.7%。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不仅降低了冬小麦全生育期土壤剖面0~100 cm平均可溶性含量2.0%,而且降低了冬小麦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土层0~40 cm可溶性含量。  相似文献   
56.
温度和水分对黑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7.
农业生产是温室气体排放第二大排放源,降低农业生产的排放具有意义重大。本文梳理了种植生产过程中排放相关的文献,发现种植过程产生排放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化肥的生产和使用。通过优化秸秆和肥料利用模式成为化肥减施和替代的重要途径,综合考虑了农田排放和土壤固,为进一步研究旱作农田减排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8.
为揭示种植玉米下采煤塌陷区复垦地土壤结构中团聚体稳定性和每个粒径有机含量的差异,依托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土壤长期定位古交试验基地,研究玉米、自然恢复2种种植处理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有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团聚体中,各粒级团聚体所占比例大小为自然恢复>玉米根区>玉米非根区;土壤微团聚体在团聚体结构中占有优势,种植玉米根区与非根区复垦土壤团聚体各个粒径的含量,均以<0.25 mm的微团聚体含量最大,约占73.42%~78.73%。在微团聚体当中,种植玉米根区的团聚体指标几何平均直径比玉米非根区和自然恢复区都大,而种植玉米根区在分形维数比玉米非根区和自然恢复区都小。说明微团聚体在种植玉米区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较高。农作物种植提高了各粒径团聚体的有机含量比,各个粒径有机含量的发生变化与团聚体粒径的大小不一有关,土壤结构中微团聚体有机含量对整体有机含量的贡献率通过种植玉米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9.
试验设置深翻秸秆不还田(PT)、深翻秸秆还田(PTS)、免耕秸秆不还田(NT)和免耕秸秆还田(NTS)4个处理,测定收获后耕层0~30 cm剖面土壤容重、有机含量及其储量,以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晋中地区玉米田土壤有机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TS和NT处理下土壤容重显著高于PT和PTS处理;NTS处理0~20 cm土层有机含量及其储量均最高,而PT处理20~30 cm土层有机含量及储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从0~30 cm剖面来看,NTS处理土壤有机储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采用免耕秸秆还田措施可能是晋中地区玉米田潜在的土壤固途径。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