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2篇
农学   45篇
  40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17篇
畜牧兽医   40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1.
清茬方式与培土厚度对绿芦笋产量和笋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年3~6月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以3 a生芦笋阿特拉斯(Atlas)为试材,研究了清茬方式和培土厚度对绿芦笋产量和笋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清园后进行刨茬处理的合格笋产量较CK增加9.6%,不合格笋产量增加5.8%,其增产的原因是刨茬促进了嫩茎数的增加。适宜的培土厚度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其增产的原因是培土使得笋茎变粗、单支重提高。随着培土厚度的增加,散头笋、弯曲笋的比例增加,采笋初日后推,日均采笋量提高。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培土厚度以5~10 cm为宜。  相似文献   
52.
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的重要措施。内蒙古高原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春玉米区,玉米长期连作导致了耕层变薄、土壤次生盐渍化等土壤退化问题。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的方法,研究连续多年(8、5、2年)秸秆旋耕还田条件下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土壤中最丰富的细菌类型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其次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真菌类型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增加、放线菌门相对丰度下降,拟杆菌门相对丰度较稳定;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接合菌门(Zygomycota)相对丰度先下降后上升,而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和壶菌门(Chytridiomycota)相对丰度变化规律相反;属水平上Sphingomonas、Lysobacter、Hannaella相对丰度先上升后下降,而Leptosphaeria和Mono-dictys相对丰度变化规律相反;Pseudarthrobacter、Fusarium相对丰度下降,Gaiella相对丰度较稳定;Guehomyces相对丰度增加;并且细菌和真菌相对丰度拐点均出现在秸秆还田5年后。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均有所降低;秸秆还田与秸秆不还田土壤的差异物种有Aquicella、Fusicolla和Spizellomyces;由此可推测,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氮和钾含量,减少病害;试验区连续多年的玉米秸秆还田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玉米秸秆连续还田5年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3.
不同氮肥运筹下春玉米子粒灌浆特性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金山27为供试品种,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研究不同氮肥运筹下春玉米子粒的灌浆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氮肥运筹下玉米子粒终级生长量上、中和下部均以优化施氮处理(Opt N)最大,优化施氮基础上增量处理(130%Opt N)次之,不施氮处理(CK)最小。灌浆渐增期、速增期和缓增期累积子粒重的平均值均表现为Opt N处理最大,130%Opt N处理次之,CK处理最小;持续时间均以130%Opt N处理最长,Opt N处理次之,CK处理最短。最大灌浆速率的平均值以Opt N处理最大,优化施氮基础上减量处理(70%Opt N)次之,CK处理最小,且各粒位间均表现为中部>下部>上部。灌浆渐增期和速增期灌浆速率与穗长、穗粗、穗粒数、粒长和子粒体积达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与穗粗和穗粒数均达极显著正相关;灌浆缓增期与穗长和穗粒数达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4.
为研究浅埋滴灌下不同氮肥追施方式玉米花后光合特性、氮素利用和产量形成的差异,以氮肥一次性追施(CK)和氮肥分期追施(NFQ) 2种氮肥追施方式的玉米为研究对象,对其花后叶源特性、光合特性、氮素利用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18—2020年NFQ花后叶源特性显著优于CK,其叶面积指数、叶绿素SPAD值和叶片氮素含量分别平均较CK提高了6.35%、11.02%和5.34%。NFQ花后光合特性亦显著优于CK,其净光合速率、瞬时光能利用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和瞬时羧化速率分别平均较CK提高了6.98%、4.28%、20.49%和12.73%。NFQ氮素积累转运量均显著高于CK,其氮素积累量和转运量分别平均较CK提高了23.73%和19.29%。NFQ产量均显著高于CK,试验年份平均增产9.40%,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显著提高是增产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认为,西辽河平原井灌区玉米生产的适宜氮肥追施方式为拔节期、大口期、吐丝期按3:6:1比例追施。  相似文献   
55.
为了探索豫西高寒山区玉米地膜覆盖亩产吨粮高产栽培技术,1998年以来,我们在海拨1430米的太平镇乡桦树盘村进行试验研究,采用高产耐密抗倒的竖叶型品种郑三3号和郑单八号,1992年11亩平均亩产达1188公斤,其中2亩单产达1384.4公斤。初步模索出主要栽培技术措施和技术指标,为高寒山区玉米地膜覆盖实现吨粮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6.
伏牛山南坡的宛西境内海拔在200~2200m的农业耕作区域,是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阶梯形坡度地势。该区域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的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境内年平均气温15.2℃,年均降雨量为830mm,年均日照2020h,无霜期230d,是河南省热量资源分布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素有"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退"的独特自然生态环境,是十字花科蔬菜制种、越冬型栽培的最佳区域。近年来,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和企业在此建立了规模较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繁种产业基地。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种植年限  相似文献   
57.
生产实践表明,合理密植可以使群体和个体协调发展。由于玉米种植的最适密度会因地力水平、生态条件、品种、栽培措施以及耕种方式等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研究某玉米品种在一定生态条件和生产水平下的最适密度尤其重要。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竖叶型中早熟高淀粉玉米新品种中科4号在不同产量水平和密度对产量结构及构成因素的影响,为中科4号玉米的推广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8.
超高产春玉米干物质及养分积累与转运特征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以金山27为供试品种,设超高产栽培(SHY)和普通高产栽培(CK)2个处理,通过2009年、2010年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超高产春玉米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积累与转运特征。结果表明,超高产栽培下春玉米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极显著高于普通高产栽培,尤以吐丝后为甚,吐丝后干物质积累率较普通高产栽培高4.5%(2009)和3.2%(2010),干物质积累对产量的贡献率较普通高产栽培高8.5%(2009)和3.9%(2010)。超高产栽培春玉米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率为15.1%(2009)和14.9%(2010),转运量对产量贡献率为16.6%(2009)和18.5%(2010),确保了协调的源库关系。超高产栽培植株吐丝后氮、磷、钾的积累率及其对子粒贡献率均显著高于普通高产栽培,其中,氮积累对子粒贡献较普通高产栽培高30.0%(2009)和16.3%(2010),磷积累对子粒贡献较普通高产栽培高10.8%(2009)和6.0%(2010),钾积累对子粒贡献较普通高产栽培高7.9%(2009)和8.2%(2010),在生育后期保持了较强的养分吸收能力。超高产栽培玉米茎鞘中氮、磷转运率均高于普通高产栽培,叶片中氮、钾转运率低于普通高产栽培。其中,超高产栽培玉米叶片氮的转运率为41.0%(2009)和42.9%(2010),对子粒氮的贡献率小于普通高产栽培,超高产栽培使叶片在玉米生育后期维持了较高的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59.
不同钾肥用量对绿芦笋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9年3—7月在西辽河平原的内蒙古民族大学实验农场,以5年生芦笋‘阿波罗’(Asparagus officinalis L. ‘Apollo’)为试材,研究不同钾肥用量对绿芦笋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量在0~375 kg/hm2的范围内,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绿芦笋产量及单支重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产量以钾肥用量300 kg/hm2处理最高,单支重以钾肥用量225 kg/hm2处理最高,绿芦笋支数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各时期均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前期、中期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前期以施钾225 kg/hm2最高,中期以施钾300 kg/hm2处理最高,后期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粗蛋白含量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其他营养成分变化不大。Ca、Mg元素随钾肥用量的增加逐渐降低,其他矿质元素与钾肥用量的关系不明显。在试验条件下,结合产量及营养品质,绿芦笋适宜施钾量为300 kg/hm2。  相似文献   
60.
大豆花芽分化和物候期的机理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作物生理发育时间恒定原理,系统构建了预测大豆花芽分化和物候期的机理模型。模型以Bate函数的特殊形式来表达温度热效应,引入温度敏感性、光周期敏感性、基本早熟性和灌浆因子4个品种遗传参数区别品种间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花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胚珠花粉形成期等花芽分化阶段和出苗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等物候期的预测结果表明,模型对大豆生育阶段的绝对模拟误差为0~4d, 根均方差不超过3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