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16篇
园艺   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我国在70年代,就用茎尖组织培养方法得到了脱毒马铃薯试管苗,并成功地获得脱毒复壮的马铃薯,开始了脱毒马铃薯种薯的生产和推广。实践证明,脱毒马铃薯种薯的生产体系,是建立在基于解决优良品种种性退化,并大面积推广健康优良品种上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物技术措施。其所生产的脱毒马铃薯种薯增产效果很好,一般增产30%以上,但是,由于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生产成本较高,而马铃薯的产区又大多是贫困的冷凉地区。马铃薯种植户难于接受脱毒马铃薯的昂贵价格,这就限制了脱毒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我们根据云南省的自然条件、农业的生产机制和技术水平,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云南省实情的马铃薯脱毒微型薯的高效生产技术。这套生产技术的应用将使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促进马铃薯脱毒种薯的普及和推广。  相似文献   
52.
油菜秸秆还田(地)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万林  覃尊兵 《作物研究》2002,16(3):145-145
油菜秸秆富含氮、磷、钾及其它多种营养元素。秸秆还田 (地 ) ,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 ,提高土壤肥力 ,改良土壤结构 ,培肥地力 ,可节省开支 4 5 0~ 6 0 0元 / hm2 ,并使下季作物增产 10 %以上。1 适宜条件该技术适用于水源条件好或耕作层深厚 (10 cm以上 )的田 (地 )。缺水田、土质过砂、浅岩碴子田、不保水农田及耕作层不到 10 cm的丘块 ,或油菜秸秆病菌危害较重时不宜采用。油菜秸秆还田时 ,施碳酸氢铵 4 5 0~ 6 0 0 kg/ hm2 ,以加速分解 ,保证秸秆的充分腐烂 ,并避免生物夺氮 ,影响下季作物前期生长。油菜秸秆还田后应保持 12~ 15 d不…  相似文献   
53.
品种缺乏一直是困扰云南省马铃薯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各级部门对马铃薯新品种的培育有所重视,加大了对新品种的引进和选育的力度。经过几年的努力,各地育种单位引进和选育出不少优良新品种。在马铃薯主产区对马铃薯新品种进行高产栽  相似文献   
54.
中国优质石榴品种品质比较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合理开发利用优质品种石榴资源,对我国6个主要石榴产区9个特色品种石榴果实的营养品质指标、特征性指标以及带皮压榨石榴汁的感官特性进行了测定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9个石榴品种的营养品质指标中,可溶性糖含量为10.79%~13.90%,总酸含量为2.86~11.05 g/k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3.41%~16.45%,VC含量为6.33~13.83 mg/100 g,籽粒硬度为2.86~4.19 kg/cm2;果实特征指标中,浆果百粒重为25.85~70.85 g,可食率为55.12%~75.00%,果皮厚度平均值为1.40~3.33 mm,厚度差绝对值为0.02~0.94 mm;带皮压榨出汁率为35.76%~55.63%;各品种石榴果实之间的营养品质指标和特征指标均具有较大的差异。其中薄皮软籽甜石榴"甜绿籽"的综合指标优于其他品种,是鲜榨石榴汁的最佳品种。  相似文献   
55.
以云南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中心选育的4个彩色马铃薯品系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叶片离体再生的研究.结果表明,DE02-24-24的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2.5 mg/L+NAA 0.2 mg/L;DE02-24-39的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1 mg/L;JC02-27-1的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1 mg/L;JC02-27-2的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3.0 mg/L+NAA 0.15 mg/L.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均可达到100%.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分别为DE02-24-24为MS+6-BA 2.0 mg/L+NAA 0.1 mg/L+GA3 3.0 mg/L;DE02-24-39为MS+6-BA 1.0 mg/L+NAA0.05 mg/L+GA3 2.0 mg/L;JC02-27-1为MS+6-BA 1.0 mg/L+NAA 0.05 mg/L+GA3 2.5 mg/L;JC02-27-2为MS+6-BA 3.0 mg/L+NAA 0.1 mg/L+GA32.0 mg/L.其不定芽分化率分别为83.3%、100%、93.3%、100%.  相似文献   
56.
本研究选用Mira等lO个当地马铃薯品种,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遗传设计配制成22个杂交组合,对杂交组合后代群体在无性一代的晚疫病抗性、生长势等7个植株性状以及块茎产量、淀粉含量等8个块茎性状的群体遗传效应和配合力效应进行了分析。其中,对马铃薯的块茎肉色、开花性、株形分离、株高分离、茎色分离和花色分离的配合力研究是首次报道。通过对当地四类主要的马铃薯品种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晚疫病抗性和单个块茎重的父本效应分别达65.2%、56.7%,群体遗传主要受父本效应影响;淀粉含量的遗传主要受母本效应和亲本间非加性效应的影响,其遗传效应分别达40.5%、44.9%;株形分离、株高分离、开花性、茎色分离、皮色、结薯数和块茎产量等7个性状的非加性效应在66.8%-93.0%之间,群体遗传主要受亲本间遗传差异的影响;植株生长势、花色分离、薯形、肉色和块茎外观等5个性状的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同等重要。(2)HZ23、HZ88、K6、N7是4个综合性状优良的亲本,ZHXW、XWYY是2个紫色肉质的特色亲本;Mira×K6、Hui-2×K6、HZ23×K6、Hui-2×N7、HZ88×N7等5个组合是综合性状评价较好的杂交组合;HZ23×N7是一个优良杂交实生籽组合;HZ88×ZHXW、HZ23×ZHXW是综合性状优良的特色杂交组合,可从中筛选出紫色或红色肉质的优良  相似文献   
57.
泉云3号是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越南的VT-1为母本、内蒙古的新型栽培自交系NS79-12-1为父本,通过杂交育种程序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抗病马铃薯新品种,2010年3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会审定(审定编号:闽审薯2010007)。该品种属中熟品种,株型直立,耐贮性好,2006-2008年参加福建省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299 212kg·hm-2,比对照紫花851增产11.02%,抗晚疫病。泉云3号选育与推广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优势互补的亲本配组杂交,利用不同生态环境优选目标性状,采用边试验示范、边繁殖,创新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58.
用两个微卫星标记分析云南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不同马铃薯产区晚疫病菌基因型的特征,揭示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的进化潜能和演替。【方法】用已开发出来的微卫星标记(SSR)对云南省23个马铃薯产区的晚疫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研究。【结果】在两个SSR位点Pi4B和Pi4G上共检测到8个等位基因,占优势的等位基因是218和161,基因频率分别为84.02%、32.52%。在分析的235个云南晚疫病菌菌株中,检测到18个不同的SSR基因型,其中8个新的SSR基因型谱系H-03、H-04、H-05、H-06、H-07、I-01、J-01和 K-01被首次检测到;SSR基因型D-03、D-05、H-01和H-05是云南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的优势谱系,在云南的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85%、22.98%、15.32%和19.57%,分布于云南的大部分马铃薯产区。【结论】云南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在地理分布上差异明显,滇中多季作种植区晚疫病菌群体显示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滇南冬播作一季种植区群体结构单一。有证据表明中国云南晚疫病菌群体与其它国家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晚疫病菌群体在遗传上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59.
云薯101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开发中心选育,2004年10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60.
1 前 言米拉是我省和西南地区长期以来的主栽品种 ,至今仍有大面积种植 ,没有一个品种能够取代它。主要原因就是西南地区气候类型复杂 ,而该品种适应性极强 ,在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地点、不同年份、不同季节均能获得一定的产量 ,且食味极好 ,很受当地农户的喜爱。中甸红眼是迪庆州农科所从当地农家种中优选单株培育而成 ,后经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脱毒筛选。该品种适应性极强 ,在春、秋、冬作均可获得高产。近十几年来 ,每年从中甸外调的中甸红眼种薯有 5万多t ,分布在全省 14个地州 ,各季作均有一定的面积 ;已成为我省进行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