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29篇
  免费   587篇
  国内免费   624篇
林业   475篇
农学   945篇
基础科学   594篇
  2496篇
综合类   9759篇
农作物   946篇
水产渔业   1628篇
畜牧兽医   1543篇
园艺   1242篇
植物保护   712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385篇
  2022年   484篇
  2021年   485篇
  2020年   540篇
  2019年   548篇
  2018年   307篇
  2017年   476篇
  2016年   556篇
  2015年   594篇
  2014年   974篇
  2013年   1060篇
  2012年   1293篇
  2011年   1236篇
  2010年   1115篇
  2009年   1094篇
  2008年   1031篇
  2007年   932篇
  2006年   936篇
  2005年   854篇
  2004年   723篇
  2003年   635篇
  2002年   580篇
  2001年   506篇
  2000年   393篇
  1999年   307篇
  1998年   266篇
  1997年   245篇
  1996年   232篇
  1995年   208篇
  1994年   187篇
  1993年   152篇
  1992年   128篇
  1991年   176篇
  1990年   138篇
  1989年   141篇
  1988年   64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51篇
  1985年   46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6篇
  1979年   9篇
  1976年   6篇
  1974年   5篇
  1965年   16篇
  1957年   19篇
  195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通过研究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对内蒙古河套灌区碱化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变化的影响,寻找合理高效的增碳方式,降低碱化土壤有机碳损失。以内蒙古河套灌区轻度、中度盐碱土为对象进行田间试验,设置生物炭(BC)添加、羊粪(GM)添加,对照(CK)3个处理,对比和分析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后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CK相比,轻度碱化土壤BC、GM处理土壤DOC含量分别增加3.28%,20.66%,SOC含量增加5.40%,10.30%,中度碱化土壤BC和GM处理下可溶性碳增加41.32%,74.10%,土壤SOC含量增加60.24%,79.16%;(2)轻度碱化土壤BC和GM处理土壤DOC含量与SOC含量呈负相关,中度碱化土壤BC和GM处理下呈正相关;(3)盐碱土壤SOC、DOC含量主要与土壤pH、电导率的变化有关;BC处理较GM处理相比土壤电导率低约1.93%~29.15%,而GM处理土壤pH、碱化度比BC处理低0.31%~1.53%,7.10%~24.63%。总体来看,有机物料添加后均能使土壤中SOC、DOC含量提高,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碱化程度,且羊粪添加较生物炭略好,因此羊粪添加对河套灌区碱化土壤碳含量的提高比生物炭添加更有效,土壤改良效果更好,土壤理化性质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52.
为了明确不同外源有机物和耕作方式对土壤地力培育的影响,以水稻-小麦轮作系统为对象,通过2个年度(2016—2018年)大田试验研究了外源有机物(秸秆和有机肥)和耕作方式及其交互作用[稻麦秸秆还田配合旋耕(SR),稻麦秸秆还田配合翻耕(SP),秸秆不还田、增施有机肥配合旋耕(MR),秸秆不还田、增施有机肥配合翻耕(MP),秸秆不还田、不施用有机肥、旋耕深度15 cm(CKR)]对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组成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SR处理能够降低水稻季土壤容重并增加总孔隙度。相比CKR,小麦季SR处理显著增加0.0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量为7.2%。此外,外源有机物和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易氧化有机碳(EOC)主要受耕作与有机物交互作用影响,酸水解有机碳(LPIc和LPII_c)主要受耕作措施的影响, SR处理的土壤EOC和LPI_c含量比CKR提高0.3~2.6 g·kg~(-1)。颗粒有机碳(POC)主要受外源有机物的影响,并且秸秆还田处理POC平均含量高于增施有机肥处理,增加量为0.75g·kg~(-1)。短期内,外源有机物和耕作及其交互作用对稳定性有机碳(黑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较小。综上,秸秆还田配合旋耕有助于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EOC、LPI_c和POC)。  相似文献   
53.
以切花月季"粉佳人"为试验对象,以株高、冠幅、叶长、叶宽及花枝长度等农艺生长指标进行综合考量,研究不同有机微量肥浓度和施肥方式对月季切花营养生长的影响,提高切花质量和生长效率,为高品质月季切花的栽培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根施结合叶面喷施1 500倍的施肥处理,月季株高和冠幅增长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有利于月季"粉佳人"的营养生长,对其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4.
在柑橘果实膨大期施用有机叶面肥,分析其对柑橘树势,及果实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喷清水的对照相比,喷施有机叶面肥能增加叶片厚度、叶片面积和叶绿素含量,显著促进枝梢生长,增加枝梢长度、粗度和节数。在果实品质方面,喷施有机叶面肥可增加柑橘果实VC含量,提高单果重和产量。  相似文献   
55.
为探索化肥减施技术的长期应用效果,在单季籼粳杂交稻上应用万里神农有机缓释肥进行连续4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配方肥(化肥)施用法相比,施用有机缓释肥法表现增产增效,并在等量养分投入下增产15.84%,在减少氮素20%的投入下略有增产,氮偏生产力均明显提高,每百斤稻谷减氮13.68%~22.48%;土壤有效养分变化差异不大,土壤有机质趋向稳定。  相似文献   
56.
根据创意稻田测产需要的实际,分析不同图案构成条件下田间产量的组成比例,提出按照彩色稻文字或图案所在田块不可分割的最小长宽组成的矩形为实际测产单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杭州市钱塘新区和德清县新安镇两块创意稻田种植彩色稻后对稻谷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研究发现,种植紫色和黄色水稻后,虽然图案所在最小矩形田块产量较普通背景稻减产13.9%~19.8%,但紫米等彩色稻米售价高于普通稻米,且田园观光旅游的开发给当地带来了综合经济效益。创意稻田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促进了美丽田园建设。  相似文献   
57.
茶皂素对铁皮石斛蜗牛虫害的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雄方 《浙江农业科学》2020,61(8):1544-1545
利用茶皂素防治铁皮石斛蜗牛虫害,比较不同浓度的茶皂素溶液对蜗牛虫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茶皂素稀释50倍液对蜗牛虫害的防治效果最好,药后3 d平均防效达到94.51%;100倍液的防治效果次之。研究中未发现茶皂素溶液喷雾对铁皮石斛有明显不良影响,说明利用茶皂素防治铁皮石斛蜗牛虫害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8.
以台州市仙居县的稻鸭共生有机水稻种植体系为例,连续4 a进行系统追踪,结合有机水稻种植工序划分、人工和物资构成等成本基础信息,分析有机水稻种植的直接成本。结果表明,2016—2019年有机水稻种植每667 m2的平均直接成本为1 154元。平均直接成本占比较高的人工或物资,分别为有机肥、定植、除草、收割和有机生物制剂,分别占比26.1%、14.8%、12.2%、9.5%和7.1%。将有机水稻种植分为育苗、预种和栽后管理3个阶段,每667 m2的平均直接成本分别为137、318、699元,分别占直接成本的11.9%、27.6%、60.6%。  相似文献   
59.
施氮量对农田土壤有机氮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土壤氮素转化酶活性和有机氮组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并分析氮素转化酶活性与各有机氮组分之间的关系,为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合理制定施肥量和施肥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定西市李家堡镇麻子川村的不同施氮量(0(CK)、52.5(N1)、105(N2)、157.5(N3)、210(N4)kg N·hm-2)春小麦长期定位试验,收获后使用Bremner法测定0—40 cm土层中有机氮组分含量,以及4种氮素转化相关酶的活性。【结果】土壤有机氮组分分配比例顺序为氨基酸态氮>酸解铵态氮>酸解未知态氮>氨基糖态氮,同一土层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酸解总氮、氨基酸态氮、酸解铵态氮和脲酶活性、蛋白酶活性均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除全氮外其余都在N2处理时最大,全氮含量在N3处理时达到最大;同一处理不同土层间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全氮含量和蛋白酶活性是影响陇中黄土高原农田有机氮组分分布与转化的关键因子;碳氮比与所有有机氮组分均呈负相关,蛋白酶、有机碳和脲酶与氨基酸态氮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综合而言,N2处理土壤供氮潜力最高,全氮和蛋白酶是影响该区春小麦土壤有机氮组分转化的关键因子。氮肥合理施用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氮含量,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差异明显,改变了氮素相关转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60.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脱贫攻坚进入全面收官的关键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开局,但仍处于初步实施阶段。在此背景下,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对于决胜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