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4篇
  16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选用3个不同类型大豆品种,在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下研究了大豆种植密度对其田间主要农艺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大豆株高、底荚高度趋于升高,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与单株粒重趋于下降,播种密度对荚粒数、百粒重无明显影响。套作大豆产量与种植密度呈二次抛物线变化趋势。在该套作模式下,晋豆19、中黄30、晋豆23的最佳种植密度分别为21.7万株/hm~2、22.3万株/hm~2、17.9万株/hm~2。  相似文献   
52.
2016年在兰州地区不同海拔条件下,研究了玉米/大豆种植模式(玉米单作、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间作)和氮肥水平(不施氮、传统施氮和减量施氮)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传统施氮(CN)和减量施氮(RN)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在皋兰、榆中、永登3个试验点,单作玉米在传统施氮(CN)条件下产量较高,分别为13 478.49、12 974.21、11 073.12 kg/hm~2;而间作玉米在减量施氮(RN)条件下产量较高,分别是12 387.02、11 994.41、10 879.27 kg/hm~2;单作大豆和间作大豆均在减量施氮(RN)条件下产量最高;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总产量均以减量施氮(RN)条件下最高,分别是14 024.07、13 533.68、12 306.86 kg/hm~2。可见,减量施氮下的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的系统产量并未降低,而氮肥利用效率显著提高,适宜在该区域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53.
旱作大豆不同种植方式的土壤水分、温度及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4种不同种植方式下大豆关键生育时期的耕层土壤昼夜温度变化、0~2m土壤水分动态定位监测,结合作物产量分析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大豆苗期覆膜沟播能够防止白天耕层土壤温度过度上升和晚间温度过度下降,耕层平均温度比露地平播提高3.3℃;在不同降水年型,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覆膜沟播最高,干旱年份分别提高48.7%和35.4%,平水年份提高33.4%和24.5%。覆膜沟播能够明显改善旱作区土壤水温条件,是旱作区进一步挖掘降水潜力和高产田创建的最佳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54.
不同套种密度对中黄30大豆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设计5个套种密度,研究不同套种密度对中黄30大豆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大豆套种密度的增加,株高和结荚高度增加,单株结荚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下降,产量是先增加后降低,在大豆套种密度为11.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3.8t/hm2。  相似文献   
55.
在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选用22个大豆品种(系),在早熟马铃薯套作大豆的模式下,研究了各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相关性分析表明,大豆产量与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有效荚数和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单株粒数对产量贡献最大,其次是百粒重和有效荚数。通过聚类分析,供试材料可分为4个类群,选用域类最适宜。  相似文献   
56.
早熟马铃薯套作不同密度大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薯豆套作模式下大豆不同种植密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大豆产量与密度变化的关系可以用二次抛物线回归方程表达,并随大豆密度的增加,株高、主茎节数、底荚高度趋于升高,而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趋于下降,荚粒数、百粒重变化不大,相对稳定。密度对套作马铃薯株高及单株结薯数影响不大,而商品薯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大豆密度为15万株/hm^2时,大豆、马铃薯产量均最高,分别是2136.03、42462.5kg/hm^2。  相似文献   
57.
从播前准备、起垄施肥、品种选择、及时播种、间苗定苗、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甘肃中部地区大棚地膜马铃薯复种大豆栽培技术。应用该项技术,马铃薯与大豆收获期错开,光照、水肥等互不影响,1年2茬,经济效益显著增加,且为马铃薯大棚轮作提供了机会,既可补充春缺,又能早上市,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58.
59.
曹欣祥  李仕辉  张国宏  宋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076-15077,15091
[目的]探讨生姜渗透脱水的最佳工艺条件,建立生姜渗透脱水的传质数学模型。[方法]以生姜为研究对象,以NaCl溶液为渗透液,在不同的渗透脱水条件下考察物料失水率、固形物增加率的变化。[结果]确定了不同条件下生姜失水率、固形物得率常数,建立了生姜渗透脱水传质模型。在一定实验范围内,生姜脱水率、固形物得率均随渗透时间、渗透液浓度及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最佳条件为:渗透液浓度20%,渗透时间1.00h,渗透温度50℃。[结论]该研究为生姜脱水工艺的改进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0.
国内外冬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从美国引进的21个冬小麦品种及中国北方旱地冬麦区19个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差异,利用26对多态性SSR标记检测参试材料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26对标记在40个小麦品种中检测到175条差异带,每对引物多态性位点2~13个,平均6.73个。40份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118~0.894,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339,其中相似系数最低的是引进品种1R35与1R24,为0.118;2个姊妹系品种9480-0-3-3与9480-0-3-2的相似系数最高,为0.894。且国外引进品种平均遗传距离高于国内品种,说明引进品种遗传变异基础大于国内品种。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69处,将40个品种聚为5类,第Ⅰ类包含美国引进的7个品种和国内1个品种,第Ⅱ、Ⅲ及Ⅳ类均为供试的国内选育品种(系),第Ⅴ类又分为2个亚类,其中第1亚类(Ⅴ-1)全部为引进品种,第2亚类(Ⅴ-2)包含10个引进品种和8个国内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