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2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45篇
林业   200篇
农学   132篇
基础科学   203篇
  116篇
综合类   832篇
农作物   142篇
水产渔业   61篇
畜牧兽医   308篇
园艺   169篇
植物保护   4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
博优258是广西大学支农开发中心利用自选恢复系测258与不育系博A配组,于1998年晚造育成的感光型晚籼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株高110 cm左右,生长势强,茎杆粗壮,熟期转色好,抗逆性强,全生育期123 d。2000年和2001年参加广西晚造区域试验,结果显示:博优258比对照博优桂99增产3.0%和3.2%,增产效果显著,2003年2月通过广西区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经多年多点生产试验,博优258表现高产、优质、多抗,产量一般7 500 kg/hm2,高产的达9 750 kg/hm2,至今累计推广面积29.26万hm2,已成为广西晚造主导品种。  相似文献   
52.
播种造林种基盘基质的改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中的种子发芽率、成活率和初期生长量,提出了局部改善植物生长环境的技术,即播种造林的种基盘绿化技术。实验研究了添加物对种基盘基质水分特性的影响和使用种基盘绿化技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添加土壤活性改良剂,可以提高种基盘基质的透水性和吸水速率,降低其表面蒸发量,并能促进植物的地上部生长;添加土壤侵蚀防止剂,对种基盘基质的透水性及植物的生长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对于维持种基盘形状、提高施工效果很有帮助;通过种基盘进行播种造林,可以增加根的生长粗度,并能促进植物根系向土壤深处发展,从而有利于提高苗木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53.
闽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径流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构建适用于闽江流域的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结合情景设置法,分别模拟研究区内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径流过程,以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影响。结果表明:(1)经过参数率定的SWAT模型,率定期和验证期的评价指标R2>0.9,NSE>0.8,|PBIAS|<10%,符合模型径流模拟要求,在闽江流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2)相比闽江流域现状土地利用情景,耕地储备、建设开发情景下流域年均径流量分别增加12.41%,22.89%;植被恢复、分区调控情景下流域年均径流量减少4.09%,1.61%,林地和草地类型能有效减缓地表径流,减小径流年际变化量,而耕地、建设用地类型产流作用明显;(3)结合涵养指数值及丰、枯水期月均径流模拟结果分析,研究流域内林地和草地类型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功能显著,耕地和建设用地类型径流调节能力较差,但前者水源涵养能力相对优于后者;(4)以"闽西北区合理开发耕地,保护森林,闽东北区推广坡度工业"为依据设置的分区调控情景,既能有效减缓与调节流域径流,又能保证区域粮食产量与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为闽江流域科学高效、可持续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4.
黄土高原地区黄土裂隙发育特征及其规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土中存在大量不同规模、不同成因、不同性质和不同时期的裂隙,不同裂隙之间的互相穿插、切割形成立体的网络裂隙系统。这些裂隙是分割黄土的结构面,是侵蚀土壤、洞穴的优势面,是孕育地质灾害的控制和分离面,是地下水的运移通道和储存场所,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工程实践意义。本文对黄土裂隙进行了综合分类,系统总结了黄土高原地区自然营力作用下不同黄土裂隙的基本特征和发育规律,认为通常意义的黄土垂直节理主要是由黄土中的一部分不同成因的原生和次后期的垂向裂隙在黄土堆积过程中逐渐“生长”而成的。  相似文献   
55.
种植沉水植物和疏浚底泥对氮磷营养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五里湖沉积物进行不同疏浚深度(30 cm和60 cm)沉水植物恢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未种植水草的疏浚沉积物来说,疏浚并不能很好地降低水体中氮磷水平,在一定时间内,氮磷水平有恢复增加的可能;种植菹草的疏浚沉积物,除在开始阶段氮磷水平有所增加外,随时间的延长,对上覆水中的氮磷有很好的控制。所以将底泥疏浚与沉水植物的恢复相结合起来,在控制湖泊内源污染方面将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6.
达赉湖保护区水鸟生境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喜铁  梁秀梅 《野生动物》2009,30(5):252-254
2007年3~11月,通过样带法对内蒙古达赉湖自然保护区内水乌生境利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达赉湖保护区不同种水乌的生境利用显著不同,鹳形目、鸥形目和鹈形目鸟类主要选择在河漫滩草甸,鸻形目鸟类主要选择泥岸沼泽,鹤形目和鸊(?)目鸟类主要选择浅水植被区,雁形目鸟类主要选择深水区。  相似文献   
57.
陇东黄土高原农业资源特点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施万喜 《草业科学》2009,26(5):116-122
陇东黄土高原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区,土地、气候、生物资源具有一定的潜在优势,但受水资源、经济资源及技术条件的制约,从总体看,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在这种条件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资源消耗型农业向产业增值型、科技创新型农业的转变是改造传统农业的必由之路。实现陇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是突出发展草畜业,主要途径为实施林、灌、草生态工程建设,稳步扩大绿色植被覆盖率,抓好草畜、果品、瓜菜三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产业基地,推行标准化生产,推进品牌创建,强化服务职能,完善配套措施等。  相似文献   
58.
模糊数学和污染指数法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翟航  卢文喜  杨威  李俊 《土壤》2008,40(2):212-215
依据土壤质量评价中所存在的模糊性和渐变性的特点,采用模糊数学和污染指数法对长春市土壤中重金属(Pb、Cu、Ni,Zn)综合污染状况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并进一步对各评价因子在不同功能区的污染程度和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春市土壤环境质量基本上为二级水平,已超过中国土壤自然背景值.各功能区土壤环境优劣顺序为工业区>住宅区>郊区耕地>公园>开发区;不同功能区各评价因子在土壤中污染水平差异较大,主导污染因子为Ni,已经达到中度污染水平,除此之外,Pb污染较重.  相似文献   
59.
因子分析法在伊通河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伊通河8个不同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R型因子分析方法对伊通河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或分析)了河水中12种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关系,从中提取了4个主因子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第一污染因子主要为有机污染,包括BOD5、挥发酚、石油类等;第二主因子的主要代表指标是氨氮、NO2-N和DO;Zn、Pb分别对第三、四主因子贡献明显。分析结果从整体上认识和评价了伊通河水质的污染现状,为保护、管理伊通河水资源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0.
西安市雨水资源化及其利用的探索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地表水严重污染 ,地下水超量开采 ,开发利用雨水资源已成为西安市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最佳途径。雨水是宝贵资源 ,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雨水资源化 ,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以补给城市水源 ,涵养地下水 ,调节城市生态环境 ,防治雨洪灾害。对西安市区域内雨水下渗和贮存、实现雨水资源化及其利用等方面做了探索 ,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西安市雨水资源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