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篇
林业   24篇
农学   3篇
  6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4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芒果遗传特性及选育种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芒果的遗传特性和育种方法,分析了我国芒果育种研究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从芒果育种资源的收集和创新、品质育种、抗病育种、丰产性与熟性育种、矮化育种等方面探讨了芒果育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2.
芒果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贵妃、紫花及爱文3个芒果品种的2龄嫁接植株进行光合特性研究。结果表明:3个芒果品种Pn日变化基本一致,呈典型的中午降低型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午休"现象,蒸腾速率日变化趋势呈双峰曲线;光能利用率(LUE)、水分利用率(WUE)、表观量子效率(AQY)的日变化规律是早、晚高,中午低;芒果光补偿点在18.62~22.43μmol.m-2.s-1之间,光饱和点在1069~1318μmol.m-2.s-1之间;芒果CO2补偿点为17.6~79.65μmol/mol,饱和点为1620~1645μmol/mol;芒果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在25~27℃之间。  相似文献   
53.
人心果引种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心果引入怒江干热河谷区保山潞江坝试种,表现生长快、投产早、产量高,具有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病虫害少的特点,有望成为怒江干热河谷区种植和发展的热带名特优稀水果.  相似文献   
54.
55.
 1985年3月,云南省农科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保山潞江坝)果园中,发现毛叶枣(Zizyphus mauritiana Lamk.)和野生酸枣(Zizyphus spinosus Hu.)叶片上产生一种烟煤状黑斑病。1987年4月调查,病害已遍及整个果园。为此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对病害的发生规律和危害性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该病最初在罹病株叶背面产生零星黑色小点,以后斑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的黑色病斑,直径0.4~6.0mm。严重时病斑可合并成片,在叶背面复盖较大的面积。叶面呈现黄褐色斑点(见图1),受害叶片成卷曲、扭曲状,易脱落。  相似文献   
56.
元谋干热河谷区节水农业与林业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旱缺水是提高干热河谷旱坡地粮食产量和提高植树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降水,进行了旱坡地“地下地膜隔水墙”节水农业(节水造林)技术及果树节水灌溉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旱坡地粮食增产6.5%-20.2%,造林成活率提高20%-30%,果树栽培节水率60%-80%,且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57.
蛋黄果(Lucuma nervosa)为山榄科果榄属多年生常绿果树,原产于古巴和南美洲热带地区,现在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和云南的大部分热区均有零星种植。  相似文献   
58.
白粉病是黄瓜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生产上常使用三唑酮、甲基托布津等传统农药进行化学防治,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而且农残超标问题也很突出,严重影响了黄瓜的产量和品质.为了寻求一种安全、高效的无公害制剂,本所引进了一种新型制剂--高脂膜,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现将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59.
2008-2009年冬春季,在云南保山潞江坝,对香料烟云香巴斯玛1号经6次回交转育的雄性不育系与云香巴斯玛1号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云香巴斯玛1号与不育系在生育期、植物学形状、农艺性状、田间自然发病情况上差异不大,但是云香巴斯玛1号上部叶叶数多,上等烟比例高,产值、产量低;不育系上部叶叶数少,上等烟比例低,产值、产量高。  相似文献   
60.
刺芫荽是保山傣、景颇、佤族人民传统的调料野菜,目前仅靠采集野生刺芫荽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笔者特根据自己实践简介刺芫荽栽培技术,为扩大人工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