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4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1篇
  73篇
综合类   114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9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土壤溶解有机碳是当前环境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从土壤溶解有机碳的空间变化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果树在岩溶区与非岩溶区土壤溶解有机碳的表现。结果表明,不同区域、不同树种、不同取样深度的土壤溶解有机碳的含量均不同,非岩溶区、20cm的土壤溶解有机碳含量较岩溶区、50cm为高,不同树种在不同区域不同深度有不同的表现。低pH对应较高的土壤溶解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52.
贾亚男  袁道先 《土壤通报》2007,38(6):1174-1177
利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对贵州水城岩溶盆地复合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量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时空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水城盆地岩溶土壤微量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时空上的变异有很好的一致性。盆地中工业区往往成为土壤微量重金属元素迁移富集的高值中心,而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自然林区则基本保持了原始状况成为低值中心。因此合理进行土地利用对保护土壤和岩溶地下水免受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3.
不同土壤环境对温郁金栽培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不同土壤环境对温郁金栽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石灰土上栽培的温郁金具有较长的生长期和较高的生物量,莪术中莪术油含量也比栽培在酸性红壤上的高,石灰土比红壤更能忍受施加铵态氮肥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54.
章程  袁道先 《水土保持学报》2004,18(5):134-137,183
岩溶地下水系统作为岩溶生态系统的一项脆弱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有着少有的敏感性。以贵州普定后寨地下河流域为例,利用20余年的水化学系列资料,分析了农业活动加强、土地利用方式及灌溉系统改变对地下水的影响。发现无论是农业(工业)活动的加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还是灌溉系统的改变,都会造成流域内地下水水质空间和时间的改变。其中既有不利的一面,如乡镇的快速发展,生活和工业污水的直接排放,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也有有利的一面,如地表地下水库的联合调度灌溉,植被的种植(农用地恢复为林地)。因而在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地下水脆弱性因素,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  相似文献   
55.
广西岩溶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岩溶区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其影响因素,为岩溶山区土壤水分运动的定量分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广西平果果化典型岩溶峰丛洼地荒地、草地、灌丛、林灌4种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结果]van Genuchten模型、Brooks—Corey模型和Gardner 3种模型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拟合效果都很好,相关系数均在0.93以上,且残差平方和都小于0.000 5,但van Genuchten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土壤持水能力与植被的正向演替、饱和含水量、非毛管孔隙度、粉粒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容重、黏粒含量、毛管孔隙度、初始含水量和毛管含水量极显著正相关;不同植被类型,相同吸力下,表层和底层土壤的持水能力最强,中间土层的持水能力较差;不同土层深度,相同吸力下,荒地的持水能力最强,林灌的持水能力最差。[结论]同一吸力下的土壤持水能力呈现出随植被的正向演替而不断降低的趋势;研究区影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主导因素是非毛管孔隙度。  相似文献   
56.
为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我国西南脆弱岩溶环境区在未受人类活动干扰时土壤元素流失情况,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于2003年8月5日至7日在广西弄拉岩溶动力系统观测站以表层岩溶泉为介质,通过利用U-20多离子参数仪和CDTP300雨量自动记录仪监测不同降雨强度下泉水中的钾、氮动态变化,来考察土壤钾、氮流失情况及其对泉水水化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雨过程中,泉水中的K 和NO-3含量均出现急剧升高的现象,并且泉水内的K 和NO-3含量与降雨强度密切相关。从而说明降雨是导致岩溶区土壤元素流失的主要原因。而泉水内NO3-含量呈现出持续升高的现象,可能是由于岩溶区土壤中氮主要以硝态氮(NO-3-N)形式存在,在降雨停止后的一段时间内仍能通过淋滤作用进入水体。  相似文献   
57.
为了研究岩溶区板栗树下土壤CO2迁移动态,以广西隆安县典型岩溶区为例,测定了板栗树下土壤CO2浓度、CO2释放量、岩溶溶蚀量以及在季节上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CO2浓度在土壤剖面上为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出现在40或60 cm深处,土壤CO2浓度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土壤CO2浓度与土壤含水率、空气温度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除夏季外,土壤CO2释放日动态变化为下午>上午>晚上,夏季为上午>下午>晚上,在季节上土壤CO2释放量由大到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这与土壤CO2浓度变化规律一致,土壤CO2释放量与土壤含水率和空气温度呈极显著性正相关;土壤剖面上溶蚀量由小到大为-5 cm<-30cm<-50cm,在季节上溶蚀量由小到大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夏季溶蚀量平均值约是冬季的1.33 ~2.00倍.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土壤C、N、P化学计量学在岩溶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指示作用,揭示岩溶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的养分循环规律,为阐明岩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在岩溶区次生林地采集山脚、山腰和山顶3个地貌部位表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C、全N和全P含量,并分析不同地貌部位土壤的C、N、P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岩溶区次生林地中土壤有机C、全N和全P含量分别为28.09~189.98 g/kg、1.19~8.79 g/kg和0.50~1.62 g/kg.土壤P元素含量较稳定,土壤C和N变异程度相似.土壤C/N为3.66~47.27,C/P为26.25~189.06,N/P为1.52~12.80,其中C/N和C/P均不符合正态分布,N/P符合正态分布(P>0.05).土壤有机C和全N含量均为山脚部位最高,并且与山腰和山顶部位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土壤全P含量则为山顶部位显著高于山脚和山腰.土壤C/N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变大,而C/P和N/P的趋势恰好相反,即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变小.土壤有机C、全N和全P含量两两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C/N与C/P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P呈极显著负相关;C/P与N/P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岩溶区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高于同气候带下其他类型土壤,营养元素N和P含量相对丰富,但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态的N和P含量不足,有效性偏低,且土壤C、N、P化学计量受地貌部位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59.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母质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质量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云贵高原南部碳酸盐与碎屑岩两类型不同时代母质的残坡积土壤的地环质量,找寻两种类型母质间土壤元素的差异,了解两母质类型土壤元素的丰度及环境质量概况,为区域农业的持续发展和长远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以滇东南广南县南屏至珠街等地区不同时代母质的残坡积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采样和检测,对两类型土壤的地化特征、元素丰度和环境质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A类土从母质风化至成土过程中元素活跃程度高、流失量多、风化程度好,成土后元素富集量大,土壤元素丰度高,但土壤环境质量差;B类土壤元素含量低,元素多贫乏,但环境质量良好。B类土元素丰度稍差,土壤环境质量良好,A类土元素丰度高,土壤环境质量差。  相似文献   
60.
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了长江流域干流和主要一级支流水体细菌16SrRNA和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细菌(AAPB,Aerobic Anoxygenic Phototrophic Bacteria)pufM基因丰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环境驱动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流域内16S rRNA基因丰度介于0.02×106copies·mL-1~811.78×106copies·mL-1,差异达40589倍;pufM基因在各样品中均有分布,丰度介于0.62×102copies·mL-1~250.86×102copies·mL-1,差异达405倍,总细菌丰度和AAPB丰度均无明显的空间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16S rRNA和pufM基因丰度主要表现出与水体浮游植物活动的负相关,二者表现出明显的竞争关系。但岩溶水库坝前采样点的AAPB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其他采样点,表明相比地表河,岩溶水库环境更利于AAPB生存,一方面其平缓的流速有利于AAPB形成集群或聚合物沉降,同时岩溶水库沉积较多的有机质也为AAPB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质底物。研究结果讨论了长江流域AAPB分布情况,为后续研究AAPB在流域内碳循环中的生态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