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3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16篇
农学   39篇
基础科学   6篇
  45篇
综合类   235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43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26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颉志刚  杨范利 《中国水产科学》2021,28(10):1263-1271
为探究溪流性鱼类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对光色的偏好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以及芳香化酶作为催化睾酮(T)向雌二醇(estradiol, E2)转化的限速酶在行为调节中的关键角色, 本研究采用行为学方法研究了雌鱼和雄鱼对 6 种单色 LED 光源的选择偏好, 并尝试利用药物抑制体内芳香化酶活力从而改变血浆性激素水平和鱼的行为表现。结果表明, 雌鱼和雄鱼分别相对偏好红光(峰值为 637 nm)和黄光(590 nm), 两者均相对排斥蓝光(465 nm)、 紫光(405 nm)以及含有蓝光波段的白光(447 nm), 而对绿光(518 nm)的偏好不明显。摄食含有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letrozole, LZ)的实验饲料 10 d 后, 雌性和雄性光唇鱼脑和性腺组织内芳香化酶活力和血浆 E2 水平均显著下降, 但血浆 T 水平无显著变化。值得注意的是, LZ 也导致处理鱼对光色选择偏好的改变, 雌鱼转为相对偏好蓝光, 雄鱼转为相对偏好红光。然而, 摄入含 LZ+E2 实验饲料后除芳香化酶活力降低外, T、E2 两种性激素水平和光色偏好行为表现均未出现明显变化。因此推测光唇鱼对光色偏好的性别差异极可能与体内芳香化酶活力和雌二醇水平的性别差异有关, 而与睾酮水平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462.
于2017—2018年在天山北坡棉花主产区连续2 a开展大田定点试验,选择连作4 a的棉田来轮作春小麦+复播饲料油菜,饲料油菜秋天翻压作绿肥后来年种植棉花,以连作5 a以上的棉田作为对照,研究轮作倒茬后对下茬棉花气体交换参数、荧光参数、光响应、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轮作倒茬后,显著提高了棉花的净光合速率,尤其是在生育后期这种趋势更明显,净光合速率提高了44.88%~50.37%。轮作倒茬能提高棉花开花后期的光能利用率18.82%~59.17%和水分利用效率28.01%~68.35%。(2)轮作倒茬条件下,棉花开花中后期叶片光反应中心II(PSII)的光化学反应活性提高了8.31%~25.59%,整个生育期PSⅡ的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提高了3.42%~23.39%,开花前期和后期电子传递速率分别提高了47.78%和73.28%。(3)轮作倒茬模式下棉花产量提高了6.70%~16.11%,处理间品质差异不显著。综上,棉花长期连作后,利用小麦+复播饲料油菜这种高强度利用土地的方式来进行轮作倒茬,仍能提高棉花的光合效率,从而达到增产的效果,但对棉花品质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63.
<正>圆口铜鱼是长江上游特有经济鱼。随着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发,阻隔了圆口铜鱼的生殖洄游通道和长江中下游圆口铜鱼对金沙江繁殖群体的补充通道,这是对其资源量造成不利影响的重要原因。然而圆口铜鱼的人工驯养工作也面临着极大的难题,本文探索了一种圆口铜鱼的人工驯养方法,旨在为圆口铜鱼的人工驯养繁殖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4.
为研究14个不同养殖群体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采用8对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对14个群体的209尾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14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在8~10之间,平均有效等位基因在5.160~6.882之间,平均观测杂合度在0.633~0.717之间,平均期望杂合度在0.358~0.749之间,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在0.594~0.681之间,均大于0.5。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69%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3.93%来自群体内个体间,92.38%来自所有个体间,变异来源主要来自个体间,其中RB群体和WH群体的遗传分化最大(Fst=0.116),ZL群体和XB群体的遗传分化最小(Fst=-0.009)。基于遗传距离构建了UPGMA系统树,发现14个群体共分为5个聚类支,HJ、YZ、YH、YB 4个群体聚为一支,HQ和LG单独各自聚为一支,LZ和RB 2个群体聚为一支,DB、ZJ、WH、XH、XB和ZL 6个群体聚为一支。基于贝叶斯的Structure聚类分析同样支持14个...  相似文献   
465.
分析气候变化下的地下水埋深变化对区域未来的水资源利用和长期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利用五道沟水文实验站实测资料,分析淮北平原地下水埋深历史变化,在评估考虑了潜水蒸发的地下水埋深迭代算法在淮北平原的适用性的基础上,以CMIP5中三种气候模式的未来降水为主要影响因子,通过多模式集成方法,预估未来气候变化下淮北平原地下水埋深变化。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地下水埋深年际变化波动较大,多年平均地下水埋深在季节上表现为春季(2.52 m)>冬季(2.49 m)>秋季(2.21 m)>夏季(2.17 m),空间上整体呈由北向南逐渐变浅的变化趋势;考虑了潜水蒸发的地下水埋深迭代算法对淮北平原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的模拟结果与实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RCP4.5情景下,未来降水量将持续增加的影响,地下水埋深年内月变化先降低后增加,7月最浅为0.73 m,1月最深为4.22 m;季节变化夏季最浅0.94 m,冬季最深为3.98 m,但年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起伏相对较小。研究结果对合理调控区域水资源及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66.
通过线粒体D-loop控制区全序列分析澜沧江上游表村(BC)、叶枝(YZ)、里底(LD)以及乌弄龙(WNL)等4个群体,共计77尾短尾高原鳅的遗传多样性,为澜沧江上游短尾高原鳅的遗传多样性现状与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相关实验数据。结果表明:在921 bp的D-loop控制区序列中,共发现变异位点22个,其中,单一变异位点8个,简约变异位点14个,定义单倍型21个;澜沧江上游短尾高原鳅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837~0.942,核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05 16~0.005 72;里底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最高,表村群体最低,且各群体呈现出"高Hd低π"遗传多样性模式。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短尾高原鳅遗传差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部(97.91%),2.09%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之间;各群体之间不存在遗传分化(Fst=-0.021 3,P=0.805);表村和里底群体间遗传距离最远(0.005 67),叶枝和乌弄龙群体遗传距离最近(0.005 11);核酸中性检测结果均不显著(Tajima’s D=0.624,P=0.737;Fu’s Fs=-0.669,P=0.377),核酸错配未呈"泊松"单峰分布均表明澜沧江上游短尾高原鳅近期未经历过种群扩张事件。澜沧江上游短尾高原鳅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