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2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8篇
  18篇
综合类   317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19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为了有效防控棉田杂草,对益阳市棉花主产区的杂草种类、危害情况及化学防治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益阳市棉田主要杂草有11科、21种,禾本科、菊科和苋科杂草分别有5、5和3种,占比分别为23.81%、23.81%和14.29%,其他8科杂草每科均只有1种;相对多度超过10%的杂草有8种,其中铁苋菜、牛筋草、香附子、稗草和节节草的相对多度分别为58.10%、47.43%、35.44%、33.26%和24.58%,为益阳市棉田杂草的优势种群;发生面最广的杂草是铁苋菜,田间相对频度为18.92%,其次是牛筋草和稗草;禾本科杂草以牛筋草发生量最大、莎草科杂草以香附子发生量最大,田间相对密度分别为11.66%和26.88%;益阳市棉田难防恶性杂草主要是铁苋菜、牛筋草、香附子等,使用的除草剂主要是草甘膦和草铵膦,棉田杂草的防控存在用药量过大、盲目用药等问题。  相似文献   
402.
为探究市场行情、信息渠道对农户生产周期调整的影响,以蛋鸡产业为例,基于利润最大化理论,采用C-D生产函数测定2020年蛋鸡养殖场(户)调研样本的最佳淘汰日龄,并进一步利用Probit模型探讨最佳淘汰日龄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20年蛋鸡养殖场(户)调研样本的最佳淘汰日龄为461.99日龄。2)以最佳淘汰日龄上下浮动20 d划分出最佳淘汰日龄区间,能够做出最佳淘汰日龄决策的养殖场(户)占比14.37%,提前淘汰和延后淘汰的养殖场(户)占比分别为24.76%和60.87%,以延后淘汰养殖决策为主。3)分析最佳淘汰日龄决策的影响因素可知,饲料价格、淘汰鸡价格、非洲猪瘟疫情以及养殖者的行情预判均会增加养殖户提前或延后淘汰的概率。从信息渠道的角度来看,亲朋好友的信息更有助于最佳淘汰日龄决策,政府渠道的信息增加养殖户提前或延后淘汰的概率,而互联网、龙头企业的信息渠道对此并无显著影响。此外,养殖户的周期决策也会受到生猪产业等畜禽产业的影响。因此,政府及行业应加大开展蛋鸡养殖周期科学决策培训,增强对最佳淘汰日龄的科学认识,从上下游产业链的角度完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产品的价格发布机制,从不同产业间关联的角度,加强突发事件背景下蛋鸡产业与生猪产业等畜禽产业间的价格联动监测预警。  相似文献   
403.
蒲子天  张林  张弛  王红  王鑫鑫 《土壤》2022,54(5):882-889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能与宿主植物形成共生体,广泛存在于陆地生态系统中。大量研究表明,不同水分条件下,植物通过接种AMF比未接种AMF的植物具有更强的水分吸收能力和更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盐胁迫下,接种AMF能有效提高宿主植物的耐旱性与耐盐性。本文综述了不同水分条件下,与植物共生的AMF通过扩大植物根系吸收面积、改善根系结构,增强植物根系吸收水分能力的相关研究进展。土壤中根外菌丝网络的形成,不但为植物增加了水分吸收途径(菌根途径),还通过改善植物体内的矿质营养来调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进而影响植物的水分吸收状况;不同水分条件下,根系被AMF侵染后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以及气孔导度都得到增强,植物蒸腾作用的增强能够直接有效的提升植物的蒸腾拉力,因此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得以提升。同时,被AMF侵染的植物的水分利用率、蒸腾速率以及净光合速率得以提升从而提高了植物的水分利用能力。进一步总结了缺水胁迫(干旱胁迫、盐胁迫)严重影响植物体内的水分状况,通过接种AMF可以有效调节植物在缺水胁迫下植物体内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抗氧化酶的活性,平衡植物体内离子平衡,提升植物光合、蒸腾作用水平,从而提高植物的耐胁迫能力。本文通过综述不同水分条件下,接种AMF对植物的影响及机制,期望为未来新型菌剂的研发与菌根互作对植物水分状况的改善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04.
本文根据2017年-2021年在黄海海域捕获的大头鳕(Gadus macrocephalus)样品,进行了体长、体重等生物学测量和胃含物鉴定,并用分类树方法对489个胃含物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其食性随季节及体长的变化特性。结果显示,从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来看,2017年-2021年大头鳕饵料中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及鳀(Engraulis japonicus)相对较高,其次为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虾虎鱼等;食性随季节变化比较大,夏秋季节主要捕食脊腹褐虾和鳀,而春冬季食性相对广泛、香农-威纳指数比较高,捕食饵料种相对较多,这可能与春冬季节大多数渔业种类在黄海越冬场越冬有关;大头鳕食性随体长增长发生变化,幼鱼主要捕食甲壳类动物,成鱼转变到摄食虾虎鱼、方氏云鳚等鱼类,这主要与大头鳕随自身生长,口裂不断变大,游泳能力变强,自身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增多有关;胃含物中发现了其他大头鳕个体,表明其存在同类相食现象。此外与之前地研究相比,大头鳕饵料丰富度逐渐下降,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在胃中几乎没有出现,鳀的重要性也逐渐降低,而虾虎鱼重要性升高。大头鳕作为黄海海域的机会主义摄食者,其食性随季节、体长的变动情况可为未来研究黄海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变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05.
为探求田间低磷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AMF)对苗期小麦生长的影响,选用6个1977—2011年河北省主栽的小麦品种,试验在低磷土壤(速效磷含量4.5 mg/kg)进行,对土壤进行不添加(CK)和添加(+B)苯菌灵2个处理,设置双因素(6个品种×2个苯菌灵水平)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设计,收获后测定小麦根系的菌根侵染率以及地上、地下部相关农艺性状和理化指标。结果表明:田间低磷胁迫下,+B处理可使6个品种小麦的菌根侵染率、植株地上部磷含量与叶面积分别较CK变化了17.33%~83.85%、-5.36%~18.02%和-5.74%~30.39%;+B处理使6个品种小麦的植株地上部干重较CK变化了-26.78%~16.27%。此外,+B处理6个品种小麦的植株根长、根冠比以及根系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较CK变化了4.35%~27.23%、-4.50%~45.75%、10.14%~21.49%。田间低磷胁迫下,CK中6个小麦品种有8组地下部性状显著相关,+B处理有12组地下部性状显著相关;+B处理的地下部性状相关性比CK提升了50%。在低磷胁迫下,未添加苯菌灵(CK)的6个品种小麦幼苗AMF侵染率显著高于添加苯菌灵处理(+B),小麦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比+B显著提高,除‘北京13’外,其他5个品种小麦的地上部磷含量均高于+B;+B的小麦根长较CK均有所降低,除‘石麦15’外,其他5个品种小麦的根冠比均小于CK,小麦地下部性状相关性显著提升。因此,田间低磷胁迫下,小麦根系AMF侵染率的提高,可使根际土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强,根长与根冠比提升,进而提高小麦地上部磷含量,有利于苗期小麦生长。  相似文献   
406.
<正>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我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六,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每667 m2耕地用水量也只有世界平均值的2/3。我国用全球7%的水资源养活了全球21%的人口。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污染日益严峻。因此,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必须关注的重点,也是构建人民幸福生活环境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07.
土壤中过量的植物所需微量元素和重金属污染均会抑制植物的生长代谢,导致植物生物量降低,引起植物的生理病害甚至死亡。丛枝菌根真菌(AMF)能够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养分吸收能力,同时在提高植物重金属耐受性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土壤金属污染现状,概述了AMF的作用机制,分析了铁(Fe)、硼(B)、镍(Ni)、锌(Zn)、铅(Pb)、镉(Cd)、砷(As)、铬(Cr)、汞(Hg)胁迫条件下AMF缓解植物毒害的主要机制,总结了AMF缓解不同金属对植物毒害机制的差异,以期为AMF缓解土壤过量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对植物毒害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08.
通过对湖北蕲州、河北安国、河南安阳、甘肃天水四个产地艾叶(艾绒、艾渣)的挥发油成分及相应产地艾条燃烧温度的比较,探讨影响艾条质量的因素。将上述产地艾叶分别制成叶绒比为10∶1的艾绒,并收集艾渣。利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艾绒、艾渣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挥发油成分;另将上述艾绒分别制成艾条,利用温度记录仪记录艾条燃烧温度曲线。结果表明,上述四个产地艾绒挥发油分别鉴定出10种、31种、21种、19种化合物,艾渣挥发油分别鉴定出28种、33种、31种、22种化合物;四个产地艾条燃烧平均温度(中心点、边缘点、半径中点)分别为(533.7±18.9)℃、(463.1±146.2)℃、(524.1±48.6)℃、(439.1±116.7)℃;持续时间分别为(80.7±14.7)min、(60.3±18.9)min、(57.7±11.1)min、(39.5±11.8)min。结果提示,艾绒与艾渣中挥发油成分种类、含量均有差异,不同产地艾绒或艾渣挥发油中所含成分种类、含量均有差异;湖北蕲州艾绒中挥发油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