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55篇
  免费   218篇
  国内免费   350篇
林业   610篇
农学   835篇
基础科学   307篇
  293篇
综合类   5982篇
农作物   725篇
水产渔业   168篇
畜牧兽医   1084篇
园艺   1289篇
植物保护   130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47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184篇
  2020年   178篇
  2019年   220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217篇
  2016年   284篇
  2015年   329篇
  2014年   537篇
  2013年   520篇
  2012年   588篇
  2011年   661篇
  2010年   688篇
  2009年   654篇
  2008年   690篇
  2007年   563篇
  2006年   537篇
  2005年   614篇
  2004年   432篇
  2003年   449篇
  2002年   318篇
  2001年   383篇
  2000年   260篇
  1999年   264篇
  1998年   199篇
  1997年   138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111篇
  1994年   126篇
  1993年   104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112篇
  1990年   121篇
  1989年   101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65年   5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5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通过在贵州省山地不同类型的经果林内套种大豆试验与示范,总结出贵州山地在发展经果林园区的同时套种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适宜播期、田间配置与合理密度、施肥及管理等措施。实践证明:经果林园区内套种大豆每亩可以增收480~960元,种植鲜食大豆,每亩收益可达3 000元以上,还可以减少经果林园区的管理成本,是一项节本、增效、生态友好的措施。  相似文献   
42.
【目的】水稻色素不仅对其自身生长发育有重要生理作用,而且在水稻育种、农副产品改良等方面运用比较广泛。对水稻色素相关基因进行表型分析和基因定位,为进一步研究色素代谢途径及调控机理奠定基础。【方法】利用EMS诱变粳稻长粒粳(CLJ),在突变体库内筛选到一个金黄色颖壳与节间突变体gh881;在成熟期,测定野生型与gh881的主要农艺性状;将gh881与野生型及中恢8015杂交,观察BC1F1及F1植株表型,并对BC1F2及F2表型分离进行卡方检验,对gh881进行遗传分析;利用F2群体和图位克隆的方法对gh881突变基因进行定位;采用q PCR检测颖壳颜色相关基因在gh881与野生型不同发育时期的幼穗、节间以及剑叶叶鞘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颖壳与节间均呈金黄色;除单株有效穗数外,gh881突变体的株高、每穗总粒数及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性状均极显著降低。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gh881的突变表型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位于第2染色体短臂,并最终将该基因精细定位于标记FH-13和RH-25之间,物理距离约33.2 kb,该区域中包含4个开放阅读框(ORFs)。【结论】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发现其中一个编码肉桂醇脱氢酶(CAD)的基因OsC AD2(Os02g0187800)的3 563 bp处发生了1个单碱基突变(G转换为A),导致该基因编码区的第297位氨基酸由甘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由此认为该突变体为OsC AD2基因单碱基突变的新等位基因。q RT-PCR结果表明,突变体的节间中OsCAD2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调,而在剑叶叶鞘及穗部则基本都是极显著增加,其他相关基因也发生显著变化,证实OsCAD2是木质素代谢中的重要基因,且可能与其他相关基因存在反馈调节。  相似文献   
43.
《畜牧与兽医》2017,(11):42-46
为了探讨姜黄素对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脂肪合成和分解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从断奶仔猪皮下脂肪分离得到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培养,诱导分化,并在分化的同时进行姜黄素处理。试验分对照组(诱导分化液+姜黄素溶解试剂DMSO)和处理组(诱导分化液+10μmol/L姜黄素),分化48 h后收集细胞,进行后续检测。结果表明:10μmol/L姜黄素处理能显著降低猪脂肪细胞甘油三酯的含量,而对细胞增殖能力没有明显影响。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脂肪分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C/EBP-β),脂肪合成过程中两个关键酶脂肪酸合成酶(FAS)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mRNA表达在10μmol/L姜黄素处理组均显著下降,而脂肪分解基因激素敏感脂肪酶(HSL)和脂肪组织三酰甘油水解酶(ATGL)mRNA表达以及酶活在10μmol/L姜黄素处理组均显著升高。结果提示姜黄素降低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脂肪沉积,有可能是通过抑制脂肪合成和增强脂肪分解两个过程来实现的,为姜黄素作为减少猪脂肪沉积的饲料添加剂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4.
以6种间作、套种系统(番茄/罗勒、番茄/薄荷、番茄/紫苏)为研究对象,以番茄单作系统为对照,研究比较了间作、套种系统对番茄株高、茎粗、单果重、单株结果数、产量等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芳香植物后,番茄的株高、茎粗、单果重、单株结果数、小区产量等农艺性状都有所提高,尤以薄荷间作番茄促进作用最强;套种芳香植物后,对番茄的单株结果数、单果重均表现为促进作用;对番茄茎粗,番茄/紫苏、番茄/薄荷表现为促进作用,番茄/罗勒表现为抑制作用;对番茄株高,番茄/薄荷表现为促进作用,番茄/紫苏、番茄/罗勒均表现为抑制作用;对番茄小区产量,番茄/罗勒表现为抑制作用,番茄/紫苏、番茄/薄荷表现促进作用。以上结果表明,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不同种植物通过作物间的竞争或物种间的化感效应,影响不同植物的生长潜力。  相似文献   
45.
杉木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用材林树种,但其分子标记开发滞后于其他树种。文章利用种(属、科)间扩增法,从来源于黑松、日本柳杉等的21个叶绿体微卫星(SSR)位点中为杉木筛选适合的标记。结果表明:候选标记位点中有10个能够成功扩增,其中2个位点(CJCP1m004和CJCP2m002)具有多态性,其单倍型数量(A)分别为2和6,多样性指数(H)为0.233和0.733。多态性位点的单倍型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源于日本柳杉的CJCP2m002在杉木中属高变异位点,其SSR重复单元类型为(AT)n··(T)n,不同于来源物种的重复单元类型(AT)n。筛选得到的叶绿体微卫星(SSR)标记在杉木分子遗传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用途。  相似文献   
46.
在临夏县高寒阴湿区,从选择品种、选茬整地、科学施肥、种子处理、种植形式和田间管理等方面,论述了220 cm带幅脱毒马铃薯套种蚕豆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7.
在分析生态经济学理论基础上论述了林下经济的生态经济学理论基础,并介绍了几种主要的林下经济模式,对几种模式的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合适的林下经济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提高林下土壤肥力以及改良土壤物理性质,从而实现生态经济学的核心内涵—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相似文献   
48.
<正>大豆营养丰富,鲜、干豆粒均可作菜用,尤其以绿色嫩豆粒作菜用味道鲜美,在春、夏、秋蔬菜淡季供应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大豆生育期短,适性性广,可净种,也可与果树、玉米等作物间套种,在永胜县广大乡村普遍种植,且栽培费工少,成本低,产量、效益稳定,是永胜县主要的蔬菜品种之一。1品种选择菜用大豆要求植物较矮、适于密植、  相似文献   
49.
通过收集整理农业科技工作者开展绿竹丰产栽培的技术成果,结合广大农民长期种植绿竹笋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较系统总结福安市绿竹笋种植新技术,供当地竹农种植时参考。  相似文献   
50.
Dvl1及其结构缺失突变体ΔDIX(dsh and axin)和ΔDEP(dsh,Egl-10 and pleckstrin)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并验证其在MSCs(mesenchymal stem cells)中的表达情况。将目的基因定向克隆至pAdTrack-CMV穿梭载体上,并经PmeⅠ线性化后在BJ5183细菌中与pAdEasy-1骨架质粒同源重组,获得重组腺病毒载体,在QBI-293A细胞中包装及扩增,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olt验证Dvl1在MSCs中的表达情况。经PCR、PacⅠ单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成功构建Ad-Dvl1、Ad-ΔDIX和Ad-ΔDEP腺病毒载体,目的基因序列与GenBank报道一致,并选出150 MOI为最适感染MSCs的感染复数,成功构建了Ad-Dvl1、Ad-ΔDIX和Ad-ΔDEP腺病毒载体,并获得高滴度的病毒子,qPCR和Western blot证实Dvl1在MSCs中高表达并增加了β-catenin在细胞中的累积,为进一步研究Dvl1在MSCs迁移过程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