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7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2篇
  5篇
综合类   62篇
农作物   2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研究重金属Cr在小麦植株吸收、积累规律,为Cr污染修复与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试验以矮抗58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种植和盆栽试验,测定小麦不同生育期、不同部位的Cr含量,研究小麦植株中Cr吸收和累积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小麦植株中Cr含量较多的部位为根,而籽粒中含量较低。Cr的吸收速率以灌浆中末期最快,其次是返青一拔节期,出苗期至分蘖期最慢。并通过测定土壤Cr含量、成熟期籽粒Cr含量等建立回归方程,以此预测籽粒中Cr的含量。  相似文献   
42.
强优势杂交小麦选配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Nair单性状水平分组法将36个杂交组合分为4组,按产量分组结果对强优势杂交组合的产量结构进行回归和综合选择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在公顷产量7 500~9000 kg水平下,产量结构模式为:每公顷504.0 万~607.5 万穗,每穗33.6~41.3粒,千粒重35.7~42.3 g;在公顷产量9 000~10 500 kg水平下,产量结构模式为每公顷525.0万~645.0万穗,每穗36.0~50.0粒,千粒重37.0~45.0 g;并得到综合选择指数Ⅰ值,对Ⅰ值排序与强优势杂交组合的产量进行比较,其拟合度为80%,证明综合选择指数分析方法在强优势杂交小麦组合的选育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3.
硅是水稻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在土壤中的施用效果已得到公认.但叶面喷施应用效果的报道尚为少见.为此,我们特在水稻上进行了叶面喷施水溶性多效硅肥的试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4.
不同茬口对小麦养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不同茬口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在测定玉米、大豆、花生、甘薯4种不同作物收获后土壤养分状况的基础上,对不同茬口下小麦植株养分吸收、利用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玉米茬相比,大豆茬的土壤速效磷含量降低,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提高,花生茬的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提高,甘薯茬的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下降;大豆、花生和甘薯茬有利于小麦植株养分的积累,并能显著提高千粒重,但甘薯茬的小麦产量显著低于玉米茬。因此,大豆和花生可作为冬小麦种植区两熟复种模式的适宜前茬作物。  相似文献   
45.
以河南省获嘉县的粮食主产区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养分调控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健康影响进行评价。主要评价指标体系涉及了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状以及作物指标,共17个指标。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还田和小麦秸秆还田都可以明显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而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较为复杂,但总体上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速效养分的提供与保持;有机肥的施用,使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状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46.
正随着集约化、高密度水产养殖的发展,氨氮、亚硝酸盐含量过高、蓝藻水华等现象愈来愈多,严重影响了水产动物的生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水体不能够有效地进行脱氮除磷;为此,我们采用益生活水(以YG-24-反硝化聚磷菌为主要菌种,配合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进行了一系列的生物脱氮除磷试验。一、试验11.试验材料本试验在江苏江心源生态水产有限公司养殖基地的标准河蟹养殖塘进行,面积6亩,水  相似文献   
47.
火炬树(Rhus typhina L.)为漆树科漆树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最高可达10~12m。原产北美,广泛分布于加拿大东南的魁北克、安大略省到美国中部的佐治亚、印第安纳、衣阿华等州;在欧洲经引种后亦有分布。我国北京植物园从1959年开始引种,目前在甘肃、陕西、宁夏等省、区已有部分栽培.我所自1980年开始引种,81年在荒山上进行栽培试验。在特殊干旱的一年里  相似文献   
48.
邵云 《新农业》1994,(3):39-39
  相似文献   
49.
为探讨离子交换纤维对土壤砷(As)污染的修复效果,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离子交换纤维的2种不同放置方式[分3层放置(T2)、混匀放置(T3)]对麦田As污染土壤pH值、氧化还原电位、总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及小麦植株各器官As含量及其转运、富集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添加离子交换纤维的As污染处理(T1)土壤相比,T2、T3处理土壤p H值总体偏低,但3个处理均呈弱碱性; 3个As污染处理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均较高,其中T3处理总体较低; 3个As污染处理中始终以T1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最高,T3处理最低。添加离子交换纤维的T2、T3处理土壤As含量均比T1处理低,尤其是T3处理; T2、T3处理植株各部位As含量均低于T1处理(孕穗期根除外);成熟期,T2、T3处理离子交换纤维对As的吸附量分别达到8. 93、9. 19 mg/kg。成熟期,T2、T3处理根到茎叶的As转运系数均较T1处理有所升高;对于茎叶到籽粒的As转运系数,T2处理较T1处理降低,T3处理较T1处理升高。T2、T3处理的小麦植株对As的富集系数总体上均较T1处理低(孕穗期根除外)。综上,离子交换纤维能够降低植株对As的转运能力; T2、T3两个离子交换纤维处理间相比,以T3处理对As的吸附量较高。  相似文献   
50.
为了解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效果,在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玉米秸秆直接还田(J)、过腹即牛粪还田(F)和发酵后沼液还田(Z)后麦田土壤碳、氮、水和小麦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种秸秆还田处理均提高了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增量(即相对于播前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量),在0~20和20~60cm土层三种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有机碳增量均分别以越冬期和拔节期最高。在越冬期,F和Z处理0~40cm土层的土壤氮含量显著增加,J处理土壤氮含量与不还田对照差异不显著;在拔节期和开花期,三种秸秆还田处理0~20cm土层以及F和J处理20~40cm土层的土壤氮含量均显著增加。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保水能力,在开花期,三种秸秆还田处理0~8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在越冬期和拔节期,F和Z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单茎干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J处理显著降低;三种秸秆还田处理的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单茎干重均显著增加,以J处理最高。三种秸秆还田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小麦穗数和产量,其中Z处理增产23.0%。因此,三种秸秆还田方式均能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小麦产量,其中沼液还田综合效应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