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45篇
农作物   18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14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小麦白粉病及其防治Ⅶ.小麦品种抗白粉性的遗传宋玉立何文兰何家泌张忠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明确小麦白粉病抗源品种所含抗性基因的遗传特征,是加速和发展小麦抗白粉育种的科学依据。1国外确定的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研究表明,在小麦...  相似文献   
43.
小麦慢叶锈品种具有侵染率低、潜伏期长、孢子堆小、产孢量少、严重度低、病害进展曲线下面积小和病害虽流行但产量损失不显著等特点.潜伏期和扬花期平均病害严重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最密切,因此测定某一小麦品种的潜伏期(x_1)和平均病害严重度(x_2)(田间感病对照品种发病达50%或95%时),可以作为衡量该品种慢(快)叶锈性的两个指标和选种的依据.用y=94.67-3.10x_1+0.51x_2估测由叶锈造成的小区产量损失(y)有一定可靠性(R=0.96).用聚类分析法把供试品种分为慢锈、中慢、中快和快锈品种类型.苗期和成株期慢叶锈性有一定的吻合性.  相似文献   
44.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小麦赤霉病为气候性病害。过去多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流行危害。但近年来,由于气候及耕作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在黄淮、华北、西北、东北等麦区亦严重发生,已成为小麦生产的重要障碍。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种植抗病品种、加强田间水肥管理和药剂防治等。现将我省小麦赤霉病防治研究协作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一、河南省小麦品种田间抗赤霉特性研究和利用1985年河南省小麦赤霉病大流行,我们  相似文献   
45.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种籽和花粉传播植物病毒的重要资料,指出种籽传播病毒的特征.目前已知的在分类上属于23群的108种和未归类的9种种传植物病毒中,我国已见报道的有17种,花粉传播的植物病毒共10种,其中9种分属于3个分类群,另有1种尚未归类.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讨论.这些问题包括多种过去被误认为是种传的病毒、同物异名的种传病毒、隐性病毒、未经证实的种传病专以及通过花粉和种籽传播的“类病毒草”等.  相似文献   
46.
利用抗病品种防治禾谷类锈病、白粉病是一项经挤简便且有效的防治措施,但是由于病菌存在复杂的生理专化,具有小种专化抗性的品种,往往易于丧失抗性,这促使人们越来越注意研究寻找其他类型的抗病性,达到较持久地保持抗病性的稳定,从而在禾谷类作物上发现所谓慢缓性抗性—主要是慢锈性和慢粉性,它为在生产上减低病害损失提供了有利的前景.  相似文献   
47.
在澳大利亚,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 Kuhn(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引起的禾谷类丝核菌根腐病是很普遍的,这种病害在苏格兰、加拿大和美国西北部太平洋沿岸也曾有报道。幼嫩植株的根系受侵,在存活组织上引起暗色、顶端尖点状的特征。重病植株矮化,病  相似文献   
48.
49.
猴头菇高产培养基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翠兰  解思泌 《食用菌》1991,13(3):25-25
  相似文献   
50.
河南省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及其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90—1991年,于小麦生长季节从河南省14个县(市)采集了126个白粉菌株。根据9个鉴别寄主的抗感反应进行小种划分,并用毒性公式和八进制法编码。结果表明,15号小种的频率最高,达17.46%,与国内其它地区的结果基本一致。但对鉴别寄主毒力频率分析发现不同年份及地区间,小麦白粉菌群体有较大差异;而且同小种不同菌株对豫麦2号等10个推广品种的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原因在于传统小种鉴定方法存在较大弊端,现行鉴别寄主中与生产基本无关的高抗品种较多,缺乏代表性的生产品种,不能准确反映当地小麦品种与当地白粉菌群体问的互作。提出应对鉴别寄主予以修改,或用病菌群体毒性基因结构测定代替优势小种分析,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