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4篇
  7篇
综合类   23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东北地区玉米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利用1961~2007年东北地区124个气象站日气象数据,采用彭曼-蒙特斯方程计算参考蒸散量、作物需水量及玉米水分亏缺指数,按玉米生长的不同发育期确定不同干旱等级玉米水分亏缺干旱指标并计算了干旱频率,并就其时空分布及其年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生长季内干旱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干旱发生频率较高的时...  相似文献   
42.
笔者以辽宁省为例,利用1981~2002年间18个代表站点常规气象资料与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建立了不同供水条件下农田蒸散量的模拟模型,计算了自然条件下的农田蒸散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辽宁省农田蒸散量年内呈单峰形变化,峰值出现在玉米抽雄开花期。农田蒸散量区域分布中间高四周低,趋势与自然降水分布不一致。农田蒸散量年际间呈波动性变化,多水年农田蒸散量明显高于正常年,90年代辽宁中部、辽东、辽南、辽北地区农田蒸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辽西地区农田蒸散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3.
未来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玉米单产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地区是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粮基地,研究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区域气候模式与作物生长WOFOST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模拟了基准气候(BS,1961-1990年)和B2情景下2011-2050年东北地区的玉米单产,初步预测了未来气候情景下玉米单产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WOFOST作物模型能较好的模拟东北地区的玉米产量,模型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对玉米产量的模拟在70%~80%年份里的模拟精确度在80%以上。模拟结果显示:未来10-20年内,东北地区北部大部地区玉米具有增产潜力,但就北地区整体而言,总体增产幅度较小。2030s和2040s东北地区大部受气候因素影响表现为减产。未来40年,受气候变化影响东北地区玉米单产总体表现为减产,减产幅度为9.5%。由于目前的研究结果存在未考虑农业生产的适应措施等局限性,可能会高估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4.
低温胁迫下春玉米生长参数及产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先玉335为材料,对玉米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分别进行了15℃低温胁迫及对照试验。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导致植株株高、生物量及叶面积明显下降,并且拔节期受低温的影响要大于大喇叭口期;低温导致玉米蒸腾速率的降低及光合速率下降,光合速率下降10%左右,蒸腾速率下降58%~64%;不同发育期玉米光谱反射率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基本相同,可见光波段,受低温胁迫的玉米冠层光谱反射率均有所增加,近红外波段(780~1 350nm),受低温胁迫的玉米冠层反射率降低;低温导致产量明显下降,拔节期减产率为34%,大喇叭口期减产率达到38%,大喇叭口期低温对产量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5.
春季松毛虫种群数量及其发生面积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监测春季松毛虫种群动态变化及进行综合防治; 利用1986-2012年阜新县松毛虫上树期死亡率、发生面积及同期的气象数据,采用相关及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了松毛虫发生程度和发生面积与同期气象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松毛虫在阜新地区有春季和秋季两个发生期,以春季发生较重,发生时间为3月下旬到6月上旬。上树前2月下旬温度和相对湿度对其复苏有很大影响,上树过程中温度是影响上树死亡的主要因子,其次是风速和相对湿度。在综合考虑多种气象因子、越冬死亡率、上树期死亡率和前一年发生面积等多种因素的情况下,最终确定以5种主要气象因子、越冬死亡率和前一年发生面积为预报因子建立发生面积预报模型,模型拟合结果和试报准确率均较好。  相似文献   
46.
利用大型移动防雨棚开展了玉米干旱胁迫及复水试验,通过分析玉米植株茎流速率变化规律,揭示了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及复水对玉米植株茎流速率的影响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发育期干旱胁迫及对照试验的玉米植株茎流速率在晴天均呈单峰曲线,在阴天或多云天呈现不规则的上下波动状态;干旱胁迫导致玉米茎流速率显著下降并且峰值提前;复水后的茎流速率与对照间的差异缩小,但仍低于对照且峰值提前;2比较拔节—吐丝期茎流速率平均值为:对照重度干旱胁迫中度干旱胁迫,吐丝—乳熟期和乳熟—成熟期均为:对照中度干旱胁迫重度干旱胁迫。3茎流速率与净辐射、气温呈现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现显著负相关;重度干旱胁迫后,土壤水分的亏缺影响了玉米植株茎流速率,减弱了相对湿度对其茎流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
基于ARCGIS ENGINE的干旱监测预测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Visual Basic 6开发环境和ARCGIS Engine开发工具包,以EOS/MODIS等气象卫星资料和地面常规观测资料为主要信息源,建立干旱监测预测系统,发挥GIS强大的空间信息可视化管理和分析功能,实现大面积干旱灾害的快速监测及预警,为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一种强有力的决策支持方案。  相似文献   
48.
基于GIS的干旱遥感监测及定量评估系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尝试依托GIS技术,利用VBA及ArcObjects建立干旱监测评估系统,通过对辽宁省再分区,不同区域分别建立干旱遥感监测模型,进行辽宁省干旱灾害监测。同时,结合高程数据和土地利用等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通过调用不同作物、不同等级的灾损系数进行干旱定量评估的探索。  相似文献   
49.
利用ANUSPLIN插值软件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辽宁不同时期≥0℃和≥10℃的积温、初日、终日及持续日数的气候平均值进行空间拓展。研究表明,积温值地区间最大相差900℃·d以上,以环渤海为中心的高值区北界向北扩展,增大60℃·d以上,辽西和东部山区的低值区范围都不同程度缩小,积温减少,中间过渡值各区域北界略向北推。初日地区间最大差值超过15d,大连和辽西南部最早,且提前2d左右,东部山区大部最晚,延后1d左右。终日地区间最大差值超过12 d,辽宁北部和东部山区西侧为主要的提前地区,其他大部地区都向后延迟,一般延后1d左右。持续日数地区间最大差值超过30 d,高值中心由环渤海大部地区向中部平原和辽西中部扩展,延长3~4d,辽西和东部山区的低值区域略有收缩,其持续日数略有减少。  相似文献   
50.
辽宁省作物长势遥感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9~2007年5月下旬~9月下旬每天的NOAA数据资料,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为评价指标,提取辽宁省5个气候区208个旱田点、84个水田点的NDVI值,通过对各统计单元的作物生长趋势分析及逐年比较模型、距平比较模型等遥感评价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作物生长曲线呈单峰形变化,2007年旱田植被指数8月下旬达到最大,水田植被指数8月上旬达到最大;受干旱影响除2007年6月中下旬及9月中旬外,大田作物长势明显好于2006年同期和历史同期;水田作物长势基本好于历史同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