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2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14篇
林业   340篇
农学   166篇
基础科学   217篇
  176篇
综合类   1629篇
农作物   193篇
水产渔业   219篇
畜牧兽医   828篇
园艺   411篇
植物保护   124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79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38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28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1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5篇
  1965年   8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对比了不同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原料在水热液化制备5-羟甲基糠醛(5-HMF)过程中碳稳定同位素分馏特征,研究原料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对5-HMF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薯淀粉水热液化制备的5-HMF的最大产率为33.90%,高于玉米淀粉的29.93%,杨木纤维素(P-C)最大产率为31.00%,高于玉米秸秆纤维素(CS-C)的30.76%,竹粉和杨木的最大产率分别为13.00%和13.80%,高于玉米秸秆和玉米芯(分别为11.60%和12.53%)。在反应时间为15 min时,不同原料的反应速率如下:木薯淀粉0.301 g/(L·min)大于玉米淀粉0.128 g/(L·min),P-C为0.513 g/(L·min)大于CS-C的0.386 g/(L·min),竹粉0.133 g/(L·min)大于杨木0.124 g/(L·min),大于玉米芯0.117 g/(L·min),大于玉米秸秆0.097 g/(L·min)。δ(13C)值较小的原料(木薯淀粉、P-C、杨木、竹粉)反应过程中的δ(13C)值在反...  相似文献   
42.
[目的]了解黄果厚壳桂人工林生长规律及林分更新特征,为其人工林栽培和生态公益林改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树干解析法对36年生黄果厚壳桂人工林解析木胸径、树高及材积生长量进行测量,绘制生长曲线,分析其生长规律;采用样地调查法测量林下更新幼苗的密度、地径和苗高,并进行苗高分级,分析黄果厚壳桂人工林林分的更新特征.[结果]36年生黄果厚壳桂人工林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分别为18.82 cm、17.53 m和0.180 m3.胸径和树高在第0~6年生长缓慢,胸径生长快速期在第6~11年,生长量为0.73~0.92 cm/年;树高生长快速期在第7~19年,生长量为0.60~0.97 m/年;材积生长较缓慢,36年生材积平均生长量仅0.005 m3/年,最高连年生长量为0.012 m3/年.人工林林下更新幼苗丰富,苗木平均密度为25.25株/m2,其中以1~2龄苗木为主,占更新幼苗总数的82.43%,3龄及以上各龄级幼苗数量分别占更新幼苗总数的0.74%~3.50%.高度级在Ⅰ级和Ⅱ级(苗高20 cm以下)苗木占更新幼苗总数的81.20%,Ⅲ级及以上等级的幼苗数量占更新幼苗总数的0.74%~7.67%.苗龄3年以上或苗高20 cm以上苗木存活概率高.[结论]黄果厚壳桂人工林生长较缓慢,特别是材积生长慢及生长周期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作为常规用材林进行培育,但其人工林林下自然更新状况良好,林下苗木储备充足,可作为当前生态公益林营造和短周期轮伐树种生态公益改造的优良替代树种.  相似文献   
43.
诱导轮与叶轮匹配不合理,是影响微型离心泵运行稳定性的原因之一。为了研究诱导轮与叶轮之间的轴向距离(简称为轴向距离)的匹配对离心泵性能的影响,该文以一台前置诱导轮离心泵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方法定量分析了不同轴向距离对离心泵能量特性、汽蚀特性和压力脉动特性的影响。选取5种轴向距离,分别为0.1S,0.5S,1.0S、1.5S和2.0S(S为诱导轮轴向长度与叶栅稠密度的比值),对离心泵进行三维流场数值预测。结果表明,轴向距离增加后,扬程和效率均有所增加,汽蚀余量降低,但叶轮内压力脉动幅值升高。其中,在额定工况下,当轴向距离增大至1.0S时,扬程提高了0.61m,效率提高了5.8%,临界汽蚀余量降低了0.4m;轴向距离继续增大后,各项性能变化不大。综合分析认为,轴向距离为1.0S时,诱导轮与叶轮的匹配性能最佳,有利于离心泵稳定运行。研究结果可为微型离心泵诱导轮与叶轮的匹配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目的】为了解自然醇化过程中烟叶化学组分的变化及其对复烤烟品质的影响,为初烤烟叶和复烤烟相结合的协同仓储醇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凯氏定氮法、酸水解法、甲酯化-气相色谱、石油醚浸提法等。【内容】研究分析了自然醇化1-5个月后烟叶中的基本化学组分、有机酸、香味组分的含量及组成。【结果】自然醇化有利于初烤烟中淀粉、蛋白质、有机酸和香味物质等成分的转化,初烤烟中的淀粉、蛋白质、有机酸、香味物质均随醇化进行有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自然醇化2、3个月后初烤烟的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及其重要组分(β-大马酮、β-紫罗兰酮、二氢猕猴桃内酯、茄酮、苯甲醇)较高。自然醇化也有利于提高打叶复烤后烟叶的有机酸、总香味物质、中性香气组分的水平,且在醇化3-4个后复烤烟的中性致香物质及其重要组分水平较高:【结论】自然醇化有利于打叶复烤烟的吃味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45.
将100只处于乏情期的巴音布鲁克母羊统一使用孕激素合剂处理,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2种阴道孕酮栓即海绵栓(PRID)和孕酮阴道栓(CIDR)埋植12 d,同时肌注孕血清性腺激素(PMSG)400 IU,在发情前2天,以1∶5比例引入处理公羊自然交配,连续配2个情期。结果表明,PRID处理母羊第1情期94%表现发情,第1和第2情期产羔母羊数分别占处理母羊数的22%和46%;CIDR处理母羊第1情期98%表现发情,第1和第2情期产羔母羊数分别占处理母羊数的40%和52%。 CIDR处理药物成本高,但有利于生产,总产羔率高于PRID处理。  相似文献   
46.
对江口县一例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发生和流行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了防控技术措施和治疗方案,为今后指导生猪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7.
为明确春大豆鼓粒期冠层翻叶原因及翻叶对粒重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28份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鼓粒初期植株顶部4片叶的单叶面积、比叶重、叶型指数、叶片含水量与翻叶率的关系;比较了翻叶与对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百粒重及粒重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间翻叶率在0~26.5%之间,且差异显著,其中以‘中黄313’、‘中黄42’和‘中黄13’最高;单叶面积在46~151 cm2之间,其中以‘中黄39’、‘中黄42’和‘中黄13’最大;比叶重在0.536~1.64 mg/cm2之间,其中以‘中黄322’、‘中黄313’和‘中黄13’最低;叶型指数在1.35~3.51之间,其中以‘中黄70’、‘中黄80’和‘中黄42’最低。供试大豆品种分为3个类群,第I类群品种单叶面积小,比叶重高,叶型指数大,翻叶率为1.03%;第III类群品种单叶面积大,比叶重小,翻叶率高达19.7%;第II类群共4个品种,单叶面积、比叶重、叶型指数、翻叶率介于第I类和第III类群之间。翻叶后显著降低叶片净光合速率,平均降幅31.7%,粒数较多的‘新大豆27号’百粒重降低10.38%~22.4%,而粒数少的‘吉育60’粒重没有降低。大豆上层叶片单叶面积大、比叶重小及叶型指数低的叶片翻叶率高,翻叶降低叶片净光合速率,进而降低同节位百粒重及单节粒重,不利于大豆高产。  相似文献   
48.
设机插秧10个品种的大区试验,通过育秧、机插、作物管理,开展多项调查,从产量、经济性状、抗性等多方面综合分析,筛选出了丰软占、广8优5号、粤禾丝苗、泸香145共4个适宜洋县进一步示范的机插秧新品种。  相似文献   
49.
渔歌唱晚     
正~~  相似文献   
50.
临夏高寒阴湿地区洋姜主要用以菜用及牛羊饲料为主,其产量高、效益好、易管理等特点使得洋姜种植面积增加,种植范围逐年扩大,菜用出售亩收益可达到3 600~4 800元,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新增长点。通过地块、良种选择及得当的田间管理技术,可进一步提高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