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30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作者等采用中生菌素(农抗751)浸种,杀灭稻种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浸种方法有3种: (1)常温25℃浸种; (2)常温25℃浸种24小时,然后分别转至45℃、50℃和58℃中,浸5、10和15分钟; (3)在“三开一凉”(58℃)中生菌素中浸种,任其自然降温。 试验取得如下结果: (1)常温25℃浸种:24小时10倍液处理稻种,仅能杀灭或减少种子表面病菌,种子内部带菌率仍达55%。  相似文献   
42.
为了探讨人工卵繁育的赤眼蜂早期低量释放控制害虫的能力,于1990年进行了较大面积的释放试验。 一、供试蜂种:武汉大学生物系用人工卵繁育的松毛虫赤眼蜂(Triehogramma dendrolimi) 二、试验地点:河南西部山区的卢氏县和东部平原的项城县,计8个村7500亩地;不放蜂对照田相距1000米。  相似文献   
43.
展缘异点瓢虫——一种捕食玉米螟卵的天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展缘异点瓢虫(Anisosticta kobensis Lewis)在玉米、高粱、水稻、小麦、大豆及果树上均有发生。以玉米田的数量较大,盛期百株成虫70余头;其次是高粱、水稻;豆田、麦田、果树上的数量较小。该虫可捕食多种作物上的蚜虫及玉米螟卵。 展缘异点瓢虫在河南玉米上一年有两个成虫高峰。第一次出现在5月上旬,盛期为5月底至6且上旬,第二次在7月下旬,盛期在8月中旬。成虫产卵期为5~7天,产卵量30~50粒,散产或两列排布于玉米叶背,卵经3天孵化。在日均温23~28℃的室内条件下饲养,1、2龄幼虫各1天;3龄幼虫2~3天;4龄幼虫4~5天,整个幼虫期9~10天,蛹期3~4天。  相似文献   
44.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水稻生产上主要害虫之一,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及澳洲等地。国内几乎遍布整个稻区,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从台湾到西藏,都有其分布。该虫60年代以前,仅为偶发性害虫,以后由于高产品种的推广及氮肥水平的提高,其危害日渐突出,进入七十年代,各地接连大发生,上升为主要害虫,日本从1966—1980年间,大发生年份在一半左右。1980年东南亚各国普遍发生严重,局部地区卷叶率高达90%。随着危害的逐渐加重,各国对卷叶螟的研究也逐步深入,从1913—1985年,国外共发表  相似文献   
45.
实验证明,中生菌素200倍液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达89%,相当于化学农药10%叶枯净150倍和25%川化018500倍药液处理。大田最佳施药时机为病株率5~10%的发病初期,连续防治2~3次可有效控制病情,千粒重提高17~18.7%。秧田于3~4叶期和移栽前5天各喷中生菌素150倍液一次,可推迟大田发病期45天,防效高达90.57%。同时节省防治成本70~80%。  相似文献   
46.
1992~1993年室内试验,用灭蚜菌150倍液喷雾防治桃粉蚜、石榴上棉蚜、桃蚜和200倍液防治苹果黄蚜,24小时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7%、66.8%、84%和92%。田间小区试验用100、150和200倍液防治苹果黄蚜,24小时防治效果均在99%,但96小时后200倍液防治区的蚜虫数量即迅速增加。大田防治示范果园分别用200、400和600倍灭蚜菌防治苹果黄蚜24小时后防效均在94.9%~98.1%,10天后虫口均未见增长,而未喷灭蚜菌的对照树,黄蚜数量增加了4.74倍  相似文献   
47.
关于中国东部古北、东洋昆虫区系分界线的争论已持续100多年。以109科20,330种昆虫作为大样本。用数理统计和直接对比的方法证实了,伏牛山.淮河是古北成分和东洋成分比例发生突变的“拐点”,把这裹作为分界绕,和当前的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及中国昆虫地理区划相同。但东亚成分作为中国昆虫的主体,它的归属至关重要。由于其分布区域主要在西南区、华中区、台湾省、华北区、青藏区以及日本、朝鲜半岛,属于亚热带和温带,因此归属于古北成分较为合理。这样古北、东洋两界的分界线就南移到北纬25°即广东省北部的南岭一带。十分巧合的是这条界践和世界植物区系分区及中国植物区系分区关于两大区的分界织十分相似。考虑到昆虫除极少数类群,如食毛目、虱目、蚤目外,绝大多数昆虫种类和植物有高度生态依存性,因此昆虫和植物两条分界线相似,应该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相似文献   
48.
昆虫区系多元相似性的简便计算公式及其贡献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7年,申效诚提出了多元相似性系数的计算公式SIab…n=[(∑Hij)2/n+(∑Hijk)3/n+…+Hab…n]/[∑Si-∑Hij-2∑Hijk-…-(n-1)Hab…n],由于项次较多不便记忆和运用,又推导出多元相似性的简便计算公式SIab…n=∑Hi/nS,并提出相似性和相异性贡献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9.
<正>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自推广杀虫脒防治以来,收到显著效果.但由于杀虫脒残效期长,有残毒,使用次数及使用时间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生产上急需寻找取代杀虫脒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新药剂.1979-1981年,我们对多种农药进行了筛选,发现甲胺磷对稻纵卷叶螟具有优异的杀虫效果.在此基础上,1982年对其进一步作了室内测定和大田防治试验,证实甲胺磷可以取代杀虫脒而应用于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50.
1984—1986年,对当地严重发生的稻瘟病、纹枯病和卷叶螟做了研究,以多元回归相关系数选择法,分析了三者对水稻产量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稻瘟病对纹枯病和卷叶螟的危害有一定程度的掩盖作用,并对产生这种作用的机制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