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6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温度胁迫对皱纹盘鲍生理和生化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探讨温度胁迫下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的响应机制,采用室内控温实验,通过设置4个温度梯度(5℃、10℃、20℃和25℃),设计温度骤变处理组(皱纹盘鲍从15℃暂养温度直接转移至各实验温度)和温度缓变处理组(0.5℃/12 h),分析温度剧烈变化和温度缓慢变化对皱纹盘鲍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及其差异性;并对高温和低温处理下皱纹盘鲍消化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和溶菌酶(LSZ)活性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组织(血细胞和肌肉组织)中Cu/Zn–SOD基因的表达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皱纹盘鲍耗氧率和排氨率随海水温度的升高而增加,20℃达到最高值;25℃骤变处理组与缓变处理组耗氧率和排氨率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5℃和10℃骤变处理组皱纹盘鲍氧氮比(O/N)同缓变处理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高温胁迫后的3 h,消化腺中SOD、CAT和LSZ活性达到最高,而ACP活性在胁迫6 h后达到最高(P0.01);低温胁迫显著降低皱纹盘鲍LSZ的活性,于胁迫9 h后达到最低(P0.01)。不同温度胁迫下,皱纹盘鲍血细胞和肌肉组织中Cu/Zn–SOD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表现上调,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本研究表明,温度胁迫能显著影响皱纹盘鲍的生理和生化活动,这将有助于探讨皱纹盘鲍夏季高死亡率的原因,为皱纹盘鲍健康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2.
通过Alkalinity anomaly technique测定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在不同酸度条件下的钙化率和呼吸率,发现栉孔扇贝的钙化和呼吸活动受酸化影响显著,均随着酸化的加剧出现了明显下降。当pH降低到7.9时,栉孔扇贝的钙化率将会下降33%左右;当pH降到7.3左右时,栉孔扇贝的钙化率将趋近于0,栉孔扇贝无法产生贝壳,而此时栉孔扇贝碳呼吸率(RC)与耗氧率(RO)也分别下降了14%和11%。随着酸化的加剧,栉孔扇贝的能量代谢方式也会发生改变。这些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栉孔扇贝的生存。  相似文献   
43.
对3种不同规格的皱纹盘鲍(41.40±2.05、54.22±2.66、63.17±2.52mm)分别进行不同饵料搭配的投喂,并对各生理活动的能量代谢进行了测量与计算。实验结果表明,搭配投喂的实验组中皱纹盘鲍能够摄取更多的有机物作为能量代谢的基质。扣除代谢能、排泄能和排粪能后,搭配投喂能提供给皱纹盘鲍的生长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尤其是孔石莼与裙带菜搭配投喂组以及裙带菜与海带搭配投喂组,其获得的生长能的比例在3种规格组中均处在很高的水平,是鲍的筏式养殖中值得推广使用的投喂方法。  相似文献   
44.
2011年8月对黄河口潮间带泥螺Bullacta exarata种群及底质环境条件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泥螺与底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调查结果显示,1)泥螺主要分布于中值粒径Mdφ为3.73~5.25范围的中潮带,底质类型主要由砂、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组成;2)黄河口以南滩涂表层泥有机质含量和底质叶绿素a含量均值分别为1.39%、2.65%,总体水平高于北岸表层泥有机质含量和底质叶绿素a含量,均值分别为0.54%、1.48%,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显著(P<0.05);3)黄河口南岸滩涂泥螺密度均值为16.7 ind/m2,明显高于北岸的0.6 ind/m2,经方差分析,差异显著(P<0.05)。各断面泥螺密度(x)与泥螺个体的平均壳长(y)变化趋势相反,其关系式为:y=-0.180 1x+19.184,R2=0.776,呈显著相关(P<0.05),泥螺的个体规格与密度成反比,即泥螺密度越高的站位,个体规格越小;4)Taylor幂法则、Iwao聚集格局回归分析法及Morisita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口泥螺种群空间格局属于聚集型负二项分布;5) 泥螺种群密度与表层泥有机质含量和底质叶绿素a含量正相关,回归关系显著(P<0.05),说明食物可能是影响泥螺种群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5.
养殖容量评估是衡量贝类养殖活动是否环境友好、碳汇功能能否充分发挥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基于2018年5月—2019年2月的走航观测和定点连续观测数据,通过构建营养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碎屑–菲律宾蛤仔(nutrients–photoplankton–zooplankton–detritus–clams, NPZD-C)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动态评估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养殖容量。结果显示,构建的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演菲律宾蛤仔的生长和浮游植物的动态响应,菲律宾蛤仔和浮游植物的实测值和模拟值均呈显著线性相关(P<0.01),R2分别为0.934 8和0.926 4;不同放苗密度情境下的产量模拟结果显示,当苗种(2000~3000 ind./kg)的初始放苗密度分别为300、500、700、1000、1500 ind./m2时,蛤仔的预测产量分别为10.5、15.6、18.9、21.6、23.2 t/hm2;养殖容量评估结果显示,若在期望的10个月养殖时间内收获湿重为5 g以上的商品蛤仔,放苗密度需控制在1000 ind./m2以内,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判定标准,适宜的放苗密度为550~750 ind./m2。研究结果可为实施生态系统水平的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管理、充分发挥菲律宾蛤仔的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46.
在水温为11~15℃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土霉素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受精卵孵化率、幼虫成活率、相对生长率、眼点出现率及变态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 mg/L以下浓度的土霉素对虾夷扇贝受精卵的孵化率没有明显负面影响;8 mg/L以下浓度的土霉素对幼虫相对生长率、成活率和变态率无明显负面影响;1~8 mg/L浓度的土霉素,对刚选育出的初期面盘幼虫壳长以及浮游和变态阶段幼虫的相对生长率、成活率和变态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7.
为了解规模化贝类养殖水域微微型浮游生物的时空分布特征,于2017年4、7、11月和2018年1月在北方典型规模化养殖海湾——桑沟湾开展了4个航次的大面积调查,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聚球藻、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和异养细菌3种微微型浮游生物的丰度,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聚球藻、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和异养细菌的丰度均值分别为(2.93±2.29)×103、(13.84±12.81)×103和(1.03±0.28)×106个/mL,存在极显著的季节差异和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聚球藻春季主要分布于桑沟湾的西北、西南和湾外;夏季和冬季主要分布于湾外的大片海域;秋季则主要集中于西北近岸。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四季均集中于湾内近岸海域,呈现从湾内向湾外递减的趋势。异养细菌夏季在湾外和西部近岸有一大一小两个高值区;春季、秋季和冬季均集中于西部近岸海域。微微型浮游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3种微微型浮游生物的丰度均与叶绿素a浓度、温度和颗粒有机物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溶解氧存在较为密切的负相关关系;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与硝酸盐、铵盐呈显...  相似文献   
48.

在实验室条件下, 对马氏刺蛇尾(Ophiothrix marenzelleri Koehler)的饵料选择性、摄食率和摄食行为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马氏刺蛇尾仅能摄食悬浮的有机颗粒, 对食物种类没有选择性, 但对悬浮颗粒的粒径具有选择性。观测结果显示, 其摄食的食物粒径范围为10~1 000 µm, 食物种类包括动植物碎屑、细胞较大的海洋微藻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 minutissima)等。因此, 马氏刺蛇尾的食性属杂食性, 是蛇尾中食微类群的成员。马氏刺蛇尾不摄食时, 常处于静止状态或腕末端翘起; 摄食时数条腕翘起在水中摇动, 通过腕部的管足摆动将水体中的适宜食物颗粒聚集成球状颗粒运送到口中。小规格马氏刺蛇尾的摄食率显著高于较大规格蛇尾(P<<0.05), 马氏刺蛇尾在一昼夜中的摄食高峰出现在8 :00~14 :00, 但是全天均有蛇尾摄食, 其昼夜摄食节律属于无明显节律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