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3篇
综合类   21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三唑磷对麦穗鱼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的诱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检测有机磷杀虫剂对鱼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 EC 3.1.1.7)的诱导,采用间接非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了三唑磷胁迫下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含量的变化。当暴露浓度仅为0.1 μg /L时,三唑磷即对AChE产生诱导。由于存在诱导效应,三唑磷对酶活性的抑制在一定程度上被酶蛋白含量的提高所掩盖。研究结果表明,以酶蛋白替代总蛋白来衡量粗酶液中AChE的活性,可以明显提高对有机磷胁迫作用的检测灵敏度。  相似文献   
42.
测定了毒死蜱、氰戊菊酯、阿维菌素和氟虫腈等 4种杀虫剂与不同饵料混合后对家白蚁 Coptotermes formosanus和黄肢散白蚁 Reticulitermes flaviceps的口服毒性。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各种饵料及由它们配成的毒饵对黄肢散白蚁的引诱力。结果表明 ,白蚁对甘蔗粉的喜好程度远超过对淀粉和松木粉。而受密褐褶孔菌 Gloeop hyllum trabeum侵染的甘蔗粉对白蚁的引诱力又远超过未受侵染的甘蔗粉。 4种杀虫剂中除氰戊菊酯外 ,另 3种与受侵染甘蔗粉制成的毒饵均能够在不损失杀白蚁活性的同时保留其对白蚁的引诱力。其中毒死蜱毒饵在为期30 d的水坝白蚁诱杀防治中取得最高 (6 6 .7% )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3.
五种杀虫剂对蜜蜂的经口毒性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分别采用"小烧杯法"和"饲喂管法" 检测了50%虫螨腈水分散粒剂(WG)、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EC)、80%氟虫腈水分散粒剂(WG)、50 g/L氟虫腈悬浮剂(SC)、10%阿维菌素·哒螨灵乳油(EC)5种杀虫剂对蜜蜂工蜂的经口毒性。其中, "小烧杯法"测得的48 h LC50值分别为21.3、0.490、0.112、0.075 7、0.488 mg/L, "饲喂管法"测得的48 h LC50值分别为134、0.730、1.33、0.668、1.54 mg/L。就这5种杀虫剂而言,"饲喂管法"测得的48 h LC50值均不同程度高于"小烧杯法"。以摄入量计,则"饲喂管法"测得的48 h LD50值分别为1.34、0.007 30、0.013 3、0.005 37、0.015 4 μg/蜂。按毒性等级标准划分, 50%虫螨腈WG对蜜蜂具有中等毒性,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10%阿维菌素·哒螨灵EC、80%氟虫腈WG和50 g/L氟虫腈SC对蜜蜂为剧毒。如果采用危害商值(Hazard Quotient,HQ)衡量药剂的风险性,则上述5种杀虫剂对蜜蜂的HQ值分别为84.0、205、3 247、3 609、8 939,表明它们对蜜蜂均具有潜在风险。同时还就两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4.
锐劲特与马拉硫磷混用对麦穗鱼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锐劲特fipronil(化学名(±)-5-氨基-1-(2,6-二氯-α,α,α-三氟-ρ-甲苯基-)-4-三氟甲基-亚硫酰基吡唑-3-碳化腈),是一广谱的新型杀虫剂,其作用靶标是γ-氨基丁酸调节的神经轴突氯离子通道。进入我国市场后能有效防治蔬菜、水稻害虫[1~3],具有较好的推广潜力。有关该农药对家蚕、鱼、天敌的毒性已有研究[1~5]。但该药与其他农药的相互作用,尚未见报道。本文研究了该农药与马拉硫磷混合使用时,对麦穗鱼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用鱼麦穗鱼(Pseudorasboraparva),体重0.39-1.09g,体长4.1-5.8cm,购自杭州花鸟市场,试验前在实验室驯养一…  相似文献   
45.
采用静态法测定了呋虫胺原药、20%可溶性粉剂(SP)和1%颗粒剂(G)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老年低额溞(Simocephalus vetulus)和锯缘真剑水蚤(Eucyclops serrulatus)三种甲壳纲生物的24 h和48 h毒性。结果表明,以实测浓度计,呋虫胺原药、可溶性粉剂和颗粒剂对大型溞的48h-LC50分别为1.08、22.96、0.36 mg·L-1,对老年低额溞的48h-LC50分别为1.21、10.65、0.40 mg·L-1,对锯缘真剑水蚤的48h-LC50分别为0.08、0.04、0.04 mg·L-1。与呋虫胺原药相比,1%颗粒剂对大型溞和低额溞的急性毒性增大,可溶性粉剂对二者的毒性则降低,但两种剂型对剑水蚤的毒性均略高于原药,且二者毒性差异不显著。另采用暴露浓度估计模型(GENEEC)对呋虫胺两种使用方法(即SP喷施和G撒施)所对应的急性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颗粒剂对大型溞、低额溞、剑水蚤的风险熵值(RQ)分别为0.070、0.063、0.63,可溶性粉剂的分别为0.000 54、0.001 2、0.31。这说明:就物种而言,呋虫胺对剑水蚤的急性风险较高,对其他两种生物无急性风险;就剂型而言,颗粒剂剂型的急性风险较可溶性粉剂高。  相似文献   
46.
棉花根围土壤中丁草胺的快速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丁草胺在棉花非根围土、根围土以及接种后棉花根围土中的降解特性。 1、1 0和 50 mg·kg- 1的丁草胺在棉花非根围土中的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 0 .0 3 85、0 .0 3 48、0 .0 2 99,棉花根围土为0 .0 867、0 .0 81 8、0 .0 63 9,接种后棉花根围土为0 .1 0 4、0 .1 75、0 .0 81 6,非根围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 1 8.0、1 9.1、2 3 .2 d;根围土中为 8.0、8.5、1 0 .8d;接种后根围中仅为 6.7、4.0、8.5d。结果表明 ,棉花根围土中丁草胺的降解明显快于非根围土 ,接种后的根围土中可快速降解丁草胺 ,是一种有效的快速降解途经  相似文献   
47.
辛硫磷在宁夏甘草及对应根际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制定辛硫磷在甘草上的安全使用技术标准,采用田间试验和液相色谱法,测定辛硫磷在宁夏甘草及对应根际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样品经乙腈提取、柱层析法净化、紫外检测器检测,结果表明,在设定的色谱条件下,样品的最小检出量为1.00×10-9g,最小检出含量为0.005 mg/kg。不同进样量测定结果表明,在0.1~10μg/mL的范围内,辛硫磷峰面积与进样量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1.2190X+0.1658(r2=0.9940)。甘草中辛硫磷的添加回收率在81.7%~85.1%之间,RSD介于3.39%~5.91%之间,甘草对应根际土壤中辛硫磷的添加回收率在90.9%~95.3%之间,RSD介于2.89%~4.07%之间,各项指标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检测限量的要求。残留检测结果表明,药后不同时期甘草根及土壤中辛硫磷的残留含量完全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式,分别为CT=1.0024e-0.1027T(r=0.9715)和CT=0.4577e-0.0402T(r=0.9836),残留消解较快,半衰期分别为6.75 d和17.24 d;40%辛硫磷乳油依推荐剂量1次施药后40 d,2次施药后53 d,在甘草及其土壤中的残留均低于0.05 mg/kg,因此建议40%辛硫磷乳油在甘草上依推荐剂量1次施药的安全间隔期不得少于40 d,2次施药的安全间隔期不得少于53 d。  相似文献   
48.
几种杀虫剂对大型蚤的慢性毒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进行了氰戊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和三唑磷对大型蚤的21 d 慢性毒性试验。浓度≥0.5 μg/kg的毒死蜱和≥0.05 μg/kg的高效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能显著延长大型蚤的第一次怀卵和产卵时间,而三唑磷在所测范围(0.05~2.0 μg/kg)内对这两项指标未产生显著影响。与第一次怀卵时间和第一次产卵时间相比,第一次产卵数、21 d产卵总数、产卵次数、内禀增长力等似乎是更为敏感的生殖毒理学指标。21 d试验结束时,毒死蜱和三唑磷对大型蚤体长变化没有显著影响,而0.025 μg/kg及以上浓度氰戊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显著缩短了大型蚤的体长。综合各项指标,氰戊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和三唑磷对大型蚤最大无影响浓度(NOEC)分别为0.005、0.005、0.01、0.05 μg/kg。相对有机磷杀虫剂而言,体长可以作为衡量菊酯类杀虫剂亚慢性毒性的一个特殊指标。将48 h急性毒性数据与NOEC相对照,求得4种杀虫剂的应用因子(AF)介于0.004~0.012之间。研究结果表明,杀虫剂通过漂移和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后形成的残留量,有可能对以大型蚤为代表的水生无脊椎动物造成急性和慢性毒害。由于不同药剂之间AF值相差较大,应当通过实测而不是预测来确定特定农药对水蚤的安全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